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从种间视角去考察人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类本质。但人类天生不是孤栖动物,而是社会存在物。因而,马克思又从人际视角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综合两个视角,则可以说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劳动存在物,人的劳动类本质预示了"我"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目的和第一需要: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黑格尔身体观内容及其联系的澄清,有助于重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价值。在自然观中,黑格尔以非还原主义理解身体与自然的生命始源性关系,这一理论视角为马克思继承,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过度抽象的思辨体系消弭身体有限性以及身体相对于自然的独立性。就对象性内容而言,持和解态度的黑格尔以身体行动、劳动等范畴表述身体主体性与他者之维,马克思肯定劳动对身体主体性的积极意义,同时揭露异化劳动的社会关系本质是身体的自然力被抽象化为依附资本的劳动力。在自由维度上,黑格尔指明身体自由的精神哲学基础是占有及其承认,马克思通过批判身体不自由的社会现实,强调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建构新的占有方式是实现身体自由的历史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人的本质不能是归结为社会关系总和所规定的东西,人除了有社会本质以外,也还有自然本质和理性本质。这种观点实际是把存在和本质混同起来了。人作为存在来说,是肉体存在物,是理性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但存在不等于本质。本质只是存在中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对人的存在来说,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即人的本质,不是单纯的肉体,不是纯粹的理性,也不是上述观点所认为的,是肉体、理性、社会性的三者合一,而只能是人的社会特质。人如何获得自己的社会特质,是通过劳动。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真理。马克思对这一真理的获得正是因为他超越了关于人的自然本质、理性本质等等的不正确见解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劳动的问题上,马克思受到了黑格尔的很大影响.过去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黑格尔认为,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但是,黑格尔自己的“概念”是运动的、发展的,它体现的是一切生命的原则,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正是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揭示出了黑格尔“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也正是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因此,只有把马克思和黑格尔放在一起阅读,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劳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历史”和“人的存在”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人是在特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进而能动地表现其独特个性的存在物。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群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个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以及赫斯"金钱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体现着深刻的理论完成和系统的哲学确证;带有显著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辩色彩;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为我们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抽象劳动的能动性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出发,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构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其扬弃异化劳动的观点密切联系,具有明确的社会政治取向.他考察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阐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本质和现象的颠倒,并未触及异化劳动的经验事实,但其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着人的异化的因素.马克思通过分析黑格尔逻辑概念的异化及其扬弃的方法阐明,它只是扬弃范畴,而并不否定现存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剖析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黑格尔抽象掉了实践的经验内容,只是抓住了其形式方面.他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无视工人的异化劳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实践出发,建立了以扬弃人的异化为指向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考察了国民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和人的劳动的异化,指出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积极的扬弃的结果,应该是我们"作为人"来进行生产劳动。同时,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精神哲学的抽象性和虚幻性,马克思揭示了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明确了自然的、现实的、感性的人是在其类生活中确证类存在和类意识的彼此统一。由此,社会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扬弃了异化的共产主义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作为总体的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那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则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最终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观点,从源头上看,可以追溯到其早年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种种不自由状态,这与共产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他认为作为扬弃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共产主义一方面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确证以及人与自然界,自由与必然等矛盾的解决。马克思能够从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共产主义的本质和实现途径,这表明他此时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蔡仪先生认为在私有制的异化劳动中不可能存在“人化的自然”。他的根据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私有制的扬弃是一切人的感觉和属性的完全的解放”,既然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者同劳动产品是疏远化的(即异化)同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是敌对的,而且劳动者和劳动也是对抗的,人化的自然就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有。蔡仪先生并由此得出结论:谁要以为在一般的劳动中能产生人化的自然因而产生美,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历史性的人、关系性活动性的人、类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性的,而是历史性的.历史性的人就是世界历史性的人,就是个人.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成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人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一个劳动、生成的本质.人的活动或作为活动的人并不抽象、空虚,有其空间的维度,即共同活动,构成社会;还具有时间的维度,构成历史.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为一种活动性的本质、关系性的本质,胡塞尔更把关系理解为一种原初所与性.人是类存在物,是自我改造、自我生成那样的类存在物.胡塞尔同样认为一种“类人”是可能的,一种“类觉”也是可能的.类人构建起同一个世界,构建起我和他人.类人与个人并不矛盾,指的就是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年从劳动、社会关系、人的解放和发展三个角度对人的本质作的探讨论述,体现出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即人的本质是自由创造.劳动是人改造世界的自由创造活动,是这个本质的实现和现实表现;社会关系是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实现方式;人的解放和发展则是人类消灭一切异化、恢复人作为自由创造存在物的本来状态,自由自觉地从事创造活动,实现人的本质,成为具有丰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这一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有关的论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认为人是抽象的“类存在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部著作的写作过程,既是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过程,又是马克思自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存在论内涵。马克思既不是把劳动视为与自由无关的自然必然性活动,也不是把劳动建构成为确证自我意识之纯粹主体的精神活动,而是把劳动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受动性的感性活动,彰显了人之主体性力量。存在论维度的劳动与人类的自由本质紧密相连。一方面,劳动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通过生产把自身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了,从而获得摆脱生物性的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劳动蕴含的积极自由体现在人类通过劳动展现了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劳动促进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创造了属于人的文化、历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分析的切入点是不同的:在图宾根时期,黑格尔把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当做人类社会的黄金时期,把作为这个共和国基础的奴隶劳动看作为自由劳动;耶拿时期,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黑格尔放弃了原有的劳动崇拜的观点,以劳动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中介为视角,分析了劳动的人类学意义,批判了机器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劳动体系"对劳动者造成的危害;而在《精神现象学》中,则以个体为视角,阐述了劳动在现代主体诞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在《法哲学原理》中从市民社会出发,集中阐述了抽象劳动带来的社会危害。黑格尔的劳动哲学实际上是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他虽然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划分,但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存在着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问题未受重视,也未得到深入研究,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问题全面准确的理解。殊不知,黑格尔有相对系统的劳动观,马克思在批判这一劳动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劳动观,具体表现如下:人的本质是劳动、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中介是劳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发展出独具特色又是博大精深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的展开是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他认为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过程,它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这便决定了人及活动的社会性,从而把人放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是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实践才是实现人本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中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及个性诸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除不合理的旧式分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