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40年1月3日,正当汪精卫汉奸集团在日本侵略者导演下,紧锣密鼓地上演傀儡丑剧开场之际,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高崇武、陶希圣悄然离沪赴港;同月22日,香港《大公报》引人注目地刊登了高崇武、陶希圣《致大公报信》和《中日新关系调整要纲》及《附件》。高、陶在信中公布了汪、日谈判签订密约的经过,以及密约中的主要条款。本文拟就日、汪密约的性质,高、陶事件对汪精卫汉奸集团的冲击程度,以及对高、陶事件的评价等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先进。(一) 日汪密约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使中国永远沦为殖民地,成为日本军事、政治、经济上附庸的条约,而对于汪精卫汉奸集团来说,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2.
1938年12月,正当中华民族同仇敌汽,为抵御日寇的侵略而浴血奋战之时,汪精卫却公然认敌为友,叛国投敌。这位民主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曾经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而不惜坐牢流血的革命民主战士,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竟然置国格、人格于不顾,抛却多年的信仰,宁做人人皆曰可杀的汉奸呢?对此众说纷坛。笔者以为汪精卫卖国投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根源。本文就汪精卫的民族失败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他本人怎样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一步步走向叛国投敌的过程作一具体分析。一、盲目崇日是汪精卫民族失败主义产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扮演过英姿风发、慷慨悲歌的民主主义革命斗士的汪精卫,何以最终堕落为遗臭万年的汉奸?究竟是何种心理促使他一步步滑向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一、“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民族失败主义是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心理基础汪氏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由来已久,1932年1月出任行政院长主持对日外交时,便认为:日本是个强邻,中国不可与之相比,“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亦幼稚不完备”,故而主张对日本的侵略应在“尽可能范围内,极力忍耐,极力让步”①。据此,他提出了“一面抵…  相似文献   

4.
汪精卫民族失败主义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于其阶级的、个人的主观原因以及客观上日军的进逼和日本政府的诱降,使汪精卫民族失败主义发生蜕变,成为投降主义,最终背叛了国家和民族。汪精卫民族失败主义具有产生早、时间长、危害性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后期汪精卫的叛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叛变的根本原因,是其资产阶级属性使然。然而,迎汪复职、拥汪反蒋中对汪精卫的过分迁就,导致了他随后的巨大心理反差,使其认为共产党不可依靠,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不可依靠,国共迟早要分家;工农运动中的过激行动,造成社会秩序动荡,军心不稳,对汪精卫急速右转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莫斯科五月来信及罗易的泄密,更是在客观上加速了汪精卫分共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具有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内外因素。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是其叛国投敌的阶级根源;英美的劝降、日本的诱降是其投敌的外来因素;汪精卫集团的民族投降主义思想、反共情绪和政治权力欲的恶性发展,是其叛国投敌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几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几种类型王勤榕什么是民族主义?弄清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对“民族”一词加以定义。一般说来,“民族”指的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人群,或曰社会共同体。其成员要对这个“群”或曰“共同体”怀有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阶级、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统率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基本倾向是以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统揽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问题,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甚至直截了当地将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置服从于、服务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经典作家们虽然认为民族主义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且对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应区别对待,但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民族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与阶级斗争学说相悖的,故其对民族主义的本质持否定、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9.
北伐战争初期,蒋介石通过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等手段攫取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为了抑制和削弱蒋介石的个人军事独裁统治,国民党左派企图让远在欧洲的汪精卫回国复职,开展了“迎汪复职”运动。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对该运动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当北伐革命统一战线出现危机后,把挽救危机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汪精卫身上,并主动将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让给所谓的“国民党左派”。在北伐战争不断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没有抓住时机积极广泛地开展工农运动,壮大革命势力,而将全部精力用于迎汪复职上。“四一二”和“七一五”的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了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策略的失误。之所以犯此错误,一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国民革命──国民党主体论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影响,二是对蒋、汪缺乏正确的认识。迎汪复职运动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统一战线中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采取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正确方针,才能使革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2月汪精卫逃往越南,途经昆明时曾与云南省主席龙云有过秘密接触,此后汪即走上叛国投敌的不归路。由于汪精卫在中国历史上的敏感身份,使得二人的这一接触从此成为疑案,学者们围绕龙云对汪精卫投敌是否知情等问题争论不断。中立地看,龙云等历史当事人事后的回忆似有与史实不尽相符之处,而评析龙汪之间这一公案的关键,实际需要读者与作者都能设置必要的解读前提,如清晰认识龙汪关系的实质、汪精卫个人形象在出逃前后的巨大差异及1938年时中国抗战的具体境况等,从中可知龙云对汪精卫的去国目的应该知情,事后出于私人道义原则也不愿对汪落井下石,而整个事件的处理既关乎龙云的个人性格,更是龙、蒋、汪三方之间利害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940年3月,在母本占领区拼凑起来的汪精卫国民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最无耻的汉奸卖国傀儡政权。这早已为历史所盖棺定论。然而,近些年来,有些外国学者却认为: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不是“卖国”,而是同日本侵略者“合作”,寻找结束中日战争的道路,并提出“汪精卫究竟是不是一个傀儡”?即使是傀儡,若与“民族主义不矛盾”,“傀儡就不但不  相似文献   

12.
汪精卫的一生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因素对他的人生道路和政治命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长期与日本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汪的对日观逐渐形成,并不断发生着演变。留学日本时期,汪对日本充满了羡慕和崇拜之情。巴黎和会后,他对日本的侵华政策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一.二八事变后,他由坚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逐渐发展到主张推行对日亲善外交。七七事变后,在对日方针是抗战还是谋和的问题上,他选择了谋和,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化民族主义浪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表现、特点与实质作了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当代文化民族主义潮流客观上维持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态势,但随着全球性问题的不断涌现、各民族终将认识到必须放弃民族狭隘性,开放文化,在多样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构建多元共容的新文化。伴...  相似文献   

14.
高宗武和陶希圣叛汪原因探析赵金康,张殿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代表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汪精卫集团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诱降下,于1938年12月仓皇逃出重庆,脱离国民党政府,公然投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随后,汪精卫集团不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以...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新知识群体的崛起,现代印刷业的进步,报刊语言和文体的成型,都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从"天下"到"万国"和"世界",由历史循环论到历史进化论,晚清报刊的时空转换和时空想象同时也催生了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形成。在办报办刊理念上,晚清报刊以"通上下内外之情"强国,以培育"国民精神"建立国家认同,以"改良思想"救国,以"正确、适宜"之独立言论报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晚清报刊不仅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现实基础和观念前提,更为"想象中国"进行舆论造势,成为民族主义思潮勃兴的引擎和载体。  相似文献   

16.
"华夷之辨"的思想是《春秋》大义之一。所谓华夷之辨,是要辨明诸夏(华夏)与夷狄之间的不同。华夷之辨是道德之辨和文化之辨,而不是种族之辨和民族之辨,华夷之辨无种族主义色彩,华夷之辨也无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完全是来源于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思想和理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彻底背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的思想,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异于"华夷之辨"。凡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论者皆失之。  相似文献   

17.
论孙中山的民族观李永伦孙中山的民族观集中表现在其民族主义中,但二者又不尽相同。从理论上来说,民族主义是民族观的延伸和发展,而民族观则是民族主义的基点。所以,探讨孙中山的民族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而且也有助于认识其民主革命思想。本文想...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是民族形成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它源于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实质是民族或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冲突,其功能效应有正负之区分,其发展趋势将逐渐减弱.民族主义可以分为争取政治权利的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经济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和维护本民族物质文化的文化民族主义三类.进攻型和防守型是区别民族主义性质的首要的、直接的、现实的标准.中国民族主义的真谛是民族自尊与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19.
泰戈尔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倡导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正确认识民族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泰戈尔倡导的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的内在核心。泰戈尔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就断言西方民族主义已到黄昏时刻,在于泰戈尔认为西方民族主义违背了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对于东方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泰戈尔认为应该遵循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彰显民族的道义之光。道义法则不仅构成了泰戈尔评判民族主义走向的重要标准,同时在近现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诸多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魏光明民族主义是国际政治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正是民族主义的发展才导致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并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使得国际政治的全球性和现实性成为可能。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主义一直是推动国际政治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