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2.
萧统作为陶渊明的“第一读者”,以选文的方式确认了陶渊明作品“文”的属性,并通过选文的价值判断行为确立了陶渊明的文学经典地位;萧统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与《陶渊明传》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九江是陶渊明的故乡,故乡以有陶渊明而自豪。(九江师专学报)自19gu年开辟全国独家“陶渊明研究”专栏,延至今日15年了,其学术影响传及国内外。九江师专也涌现出以徐声扬先生为代表的陶学群体。为了进一步加强陶渊明研究工作,扩大对外交流,经学校党委研究同意,成立“陶渊明研究中心”,并于lop年6月1日挂牌。“陶渊明研究中心”主任由陈忠教授担任。“陶渊明研究中心”成立@史娟  相似文献   

4.
“现实性”与“现代性”是鲁迅陶渊明批判中的两重依据。同时,在这两种理性标尺要求与作用下,鲁 迅也完成了对陶渊明人格的重构。而这种重构是以突显陶渊明性格中“金刚怒目”成分为其主要标志的。  相似文献   

5.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 2 0 0 2年第 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 ,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 ,颇示己志”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之“志” ,是“以诗文传世”之“志” ,并把立德、立功、立言 ,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 ,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 ,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否解音律梁昭明太子肖统写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这段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陶渊明不解音律,不善弹奏,仅会“一抚一拍”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爱得我娱。岂无他人,乐是幽居。”《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相似文献   

7.
诗人何以“居”?——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然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并对“居”的文化渊源进行梳理,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学界尚缺阐述。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是以形成“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在《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一文中,从陶渊明注重生前功业、身后声名,但为现实的政治混乱“感士不遇”,转而从文,追求文学创作等方面,论析了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本文拟就文学创作被誉为“声名自传于后”的“不朽的盛事”的时代氛围中,从陶渊明人生价值追求的分析中,进一步阐述陶渊明“文学的自觉”的思想。陶渊明注重生前功业、身后声名,主张“票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感士不遇赋》),大倡人生应该用自身具有的智慧和聪明,凭着三正舆常而留名。在这里,“生前功业”与…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如何走向“园田”?陶渊明与“园田”的关系怎样?笔者突破传统认识,对陶渊明的“园田”作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说。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诗文,以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本文拟从审美角度,论述道家“道法自然”①“以天合天”,②思想对陶渊明诗文创作的影响,探讨陶渊明诗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历代对他的论述多,而且争议也较大。在“四人邦”横行的年代里,他们以所谓儒法斗争划线,居然把陶渊明排斥在古代的伟大作家行列之外。现在“四人邦”被打倒了,人们情不自禁地又提起陶渊明的名字。本文从陶  相似文献   

12.
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唯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延之内心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了解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品节。颜《诔》“有晋徵士陶渊明”的称谓,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靖节徵士”的谥号,表达了陶渊明坚守晋遗民的政治节操。颜《诔》记述了陶渊明对刘宋政权政治无道的判断,描写出了陶渊明澹泊心、自由心彻底觉悟的形象,艰苦地从事躬耕和编织以维持生活的形象,以及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告诫朋友直言不讳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一) 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自乐的理想社会。其中,“秋熟靡王税”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还极少见有人用这样明确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对王税,否定君权。 与陶渊明有类似思想的,是比他稍前的鲍敬言。鲍敬言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自唐宋以降,陶渊明一直是诗人和学者探讨的热点所在。近年来,学术界更出现了陶渊明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左”的,有时却又是右的思潮的影响,在陶渊明的研究中,仍然出现以今类昔,用现成的理论构架去框束古人的倾向。新近读到的王春来同志的《论陶渊明阶级成分的变化》一文(下面简称王文),提出的陶渊明“立场彻底转变”说,就有上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了十几篇有关陶渊明的研究文章,现将要点综述如下: 关于陶渊明的政治倾向高文、何法周《试论陶渊明的政治倾向》(《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认为陶渊明政治倾向的核心问题是“志在扶晋,为晋守节”。而王宽行、张如法《也谈陶渊明的政治倾向》(《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则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陶渊明的真实面貌。”他们认为:“陶渊明对晋室是持批判态度的”,尽管“对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思想内儒外道,对“不朽”价值的执著追求贯穿其一生出处行状。陶渊明由“仕”到“隐”的转折是以退为进式的战略转移。归田期间他所走的路子是藉诗文彰显自我德性形象以实现立名垂世而不朽的“立德”之路,“以文传世”服务于“立德垂世”思想。  相似文献   

17.
宋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高丽与中国交往的频繁,以李奎报、李仁老等为代表的高丽文人一时掀起了慕陶、论陶的热潮。高丽文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对陶渊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整合式的衍生性解读,突出了陶渊明高洁儒雅的形象,高丽文人笔下的“归去来”和“武陵桃源”情绪得到了抒发和张扬。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别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陶渊明研究的新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的发展,陶渊明研究也出现了建国后的最好局面。归纳起来,近年来陶渊明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摆脱了“左”的思想的束缚,重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陶渊明的思想、创作、风格及其地位和影响;那种强加在陶渊明身上的、什么“地主阶级的”、“逃避现实的”、“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之类的不实  相似文献   

20.
以“乞食”为题写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极为罕见,陶渊明是第一个作《乞食》诗,也是唯一把“乞食”写得生动逼真的诗人.前人解读此诗时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结合《宋书》记载和诗歌内容,可证诗题之“乞食”并非写实.再对诗歌进行场景还原,可以推断此诗作于席间,乃席问酬赠诗.陶渊明以“乞食”为题作诗的原因有四:第一,陶渊明质性自然,率真旷达,并没有真正以“乞食”为意.第二,受东晋士人有意傲岸独立风气的影响.第三,陶渊明雅谑自嘲,以“乞食”作为“诉穷说苦”的诙谐表达方式.第四,借用佛教“托钵乞食”的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