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遭受“伊拉克门”事件的重创,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仍顺利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实现历史性的三连任。新工党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其执政以来英国经济的出色表现和社会政策改革措施得当。新工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改革确保了英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政策改革推动了传统“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增强了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兼顾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王磊 《东岳论丛》2020,(3):57-65
伴随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欧盟福利国家出现了社会风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为了适应社会变化,"社会投资国家"理论提出社会福利应由"消费型"福利向"投资型"转向,由"消极型"向"积极型"转向,由"排斥型"向"包容型"转向的社会政策理论。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换逐渐形成了以"社会投资"为主要方式,以"社会发展"为价值诉求的理论范式,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奠定了理论架构和实践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代,通过梳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生成背景、理论基础、运作逻辑,对于正在进入"社会政策时代"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包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3.
2010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增长是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动力.从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推动的历史特性、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联、效用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能否持续回暖取决于政府拉动的投资能否有效带动民间投资需求的回升.因此,正确处理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关系,促使民间投资积极跟进,追求二者有效联动、合力,同时创造更完备的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才会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政府强力介入,承担必要责任.我国学校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区域和城乡差别巨大,需要政府实行公平的投资政策,政府投资应当向边远落后农村地区倾斜,逐渐缩小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差距,为经济公平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政策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难抉择。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只强调公平,则又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任何一种畸轻畸重,都会损害社会良性运行。当前,社会公平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引发了一些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达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累进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和职业变迁等社会政策的实施, 来纠正偏差, 创造出更高的效率和较大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分析 ,指出了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盈利目标 ,而且还要负担社会政策义务 ,而社会政策义务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同时还增加了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机制的难度。对于一些国有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分离社会目标与盈利目标 ,或实现社会政策义务的外部化来减少社会目标与盈利目标的冲突 ,这意味着这类企业可以实行非国有化 ;而对于无法实现社会政策义务外部化的企业而言 ,则必须保持其国有 ,但同时可以通过引入竞争等途径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高度合一的“整体性”国家。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使市场从国家中分离出来,企业与政府一道主宰了国家政策的话语权。社会力量的弱小导致社会领域在万能市场失灵、全能政府失效之后问题迭出。中共十六大以后,党和政府开始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全方位推进社会改革。但是,只有党和政府转变社会改革思路,通过发展民间组织培养一支自下而上的力量来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才能有效地化解经济和政治强势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才能真正地破解中国社会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命题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置于同一体系之中。一体建设可以从逻辑前提、运行机理和路径选择三方面展开,一体建设的逻辑前提是在同一体系下厘清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一体建设的运行机理需要探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逻辑关联和重心定位,一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的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争论由来已久,其所以越来越说不清的原因之一,是把效率和公平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使许多并不直接相关的问题混杂在一起,模糊了所讨论的主题: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原因之二,是在讨论中没有把公平区分为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两个不同范畴,使得仅与经济公平相关的市场和企业也被牵扯到社会公平中来。原因之三,是政企不分所带来的后果,政府一方面要管民生,当然必须讲究社会公平,另一方面还要管企业,当然就要关注经济效率,所以才出现效率与公平孰重孰轻总也摆不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保障社会公平的强烈意愿。与管理相比,治理的内涵更能彰显社会公平理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加强国家治理是保障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有鉴于此,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健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1.
近 1 0年来 ,拉丁美洲公共部门改革的焦点转向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战略。本文考察的 8个国家的公众 ,除乌拉圭外 ,绝大多数认为企业应当由私人经营。许多人也赞成把过去国有的电信业公司及一部分共用事业私有化。另一方面 ,就公用事业和基础工业而言 ,公众对市场抱怀疑态度 ,宁愿由公家经营。主张精简国家职能的人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 ,他们的社会—经济主张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而与教育和阶级相关 ;本文对例外情况也作了探讨。对于是否继续执行私有化政策 ,在市场怀疑论、政治上的积极态度与意识形态之间不存在相对应的关系 ,而经济上的乐观态度或悲观态度以及对民主运作的满意或不满意则与人们期望什么有相应关系 ,这种关系符合前景理论( prospecttheory)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式国家治理的研究议题中, “国家与社会之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议题”。理解国家与社会之关系,需要建立在理解“国家”与“社会”概念的基础上。然而,学界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导致了“社会”概念的“模糊性”,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基于此,以重返“元议题”的提法,引出“社会”概念的“模糊性”问题,在回顾中国学者引进、发展和批判“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之过程的基础上,从类型学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式国家治理研究中“社会”概念最有代表性的四个维度:组织维度的“社会”、治理单元维度的“社会”、本位维度的“社会”和总体性维度的“社会”,进而指出“国家”概念单维性与“社会”概念多维性之间的“维度错配”,以及这种“维度错配”导致的只见“经验切片”不见“生态系统”、概念创造的“内卷化”和衍生范畴的“模糊性”等问题。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式国家治理研究的发展,为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下一阶段的研究必须增进“社会”概念理解的统一性和全面性,搭建起多种叙事框架有效开展学术对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无法为构建强国家与强社会关系模型提供理论说明,也难以解释在我国某些地方业已存在的国家与社会双强发展的实践。“中央、地方、民众”的三层分析法正是在对国家与社会双强发展的解释及为双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方面,深化了“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科技作为先导的创新驱动,更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系统性的社会创新基础培育。我国现有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不管是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实践倡导层面,还是具体的理论研究层面,乃至在社会的具体建设实践层面,都存在诸多政策瓶颈或理论与实践困境。创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应该是建立在社会的五大基础系统,即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环境系统的基础性创新之上的创新驱动发展而合成的创新型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认为,任何社会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无产阶级公平观的本质内容是消灭阶级,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它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以此理论来理解和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原则应该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公平与效率,孰先孰后,抑或是并重,应以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抉择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体推行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实质性地承担了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责任;而且电网企业承担着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应当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17.
18.
在“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致力于建构的现代国家形态是宪政中国。但理解宪政中国的理论进路,不是单纯的国家理论所可奏效,而必须在国家-社会的理论视野中才能确立起恰当的理论视角。在这一理论视野中,国家受到规范化力量的限定;社会优先于国家存在,在接受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基础上,成为矫正国家权力的有生力量。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相互保障、相互完善、相互纠错,从而保证国家健康地运行在宪政法治的轨道上,社会理性地遵循自主、自治与自律的行动逻辑,两者构成规范的现代国家形态。这样的国家结构状态,成为国家合理建构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科学地界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本质 ,探讨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性 ,提出了国家和社会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 ,从而奠定了社会本位的方法论。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 ,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税费改革的社会影响——从基层国家建设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农村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当前的研究多数着眼于税费改革以后农村财政方面的问题,对于税改对乡村权力结构、农民心态、农民合作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基层国家建设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关注。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