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侵蚀中国的电报利权,中方为维护和争回电报利权也作了种种努力。1883—1884年,中英关于如何在福州安放英国大东电报公司电报海线的交涉便是其中一例。在此次交涉中,当时身为中国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善于运用策略,力争将此交涉限定于公司间的商业谈判而避免其成为国家间的外交议题。两国的电报公司最终于1884年在天津正式签署《福州电线合同》。该合同的签订,有效地阻止了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陆地电报利权的侵占,对此后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抵制英国、丹麦、美国等列强对我国电信主权的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州马尾开办了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在1876年4月至1877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了140多名电报人才。该校培养的电信人才,不仅在福建、天津、台湾等地的电报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天津、南京、上海、台湾等地电报学堂的创建工作,并培养了一批后继电信人才,为我国的电信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朝政府在引入电报时,曾创建了一系列电报学堂,其中以福州电报学堂为滥觞。该学堂在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中所具有的示范意义不容忽视。从办学动机看,福州电报学堂是清朝疆臣“权自我操”理念之产物,透视出的是近代国人的强烈主权意识。从教学运行看,该学堂属临时性质,无论是教学内容抑或教学手段,皆具有较强的近代性,与中国传统教育大有区别。从教学效果看,该学堂培养出的中国首批电报技术人员,为日后中国电报建设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电报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成功移植西式近代工程技术学校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狼烟”到传书的“飞鸽”与“驿站”,从“漂流瓶”到“竹信”到1879年天津与大沽北塘炮台之间架设起电报线——沟通的愿望让中国人成就了何等的奇迹!在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报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而几乎记录了新中国通信事业全部发展历程的北京电报大楼是如何应对的呢?  相似文献   

5.
电报是西方近代重要科技文明成果,中国于19世纪70年代将之引入。遗憾的是,迄今学术界关于中国自建首条电报线之认定却莫衷一是,有海衙线说、台南线说、津沽线说、津沪线说等四种观点。本文以为,这些观点皆不正确。海衙线说的错误在于该线并不存在,新近出版的《李鸿章全集》为此提供了重要证据。后三线说的错误一方面在于持者皆未注意到,前此李鸿章已在天津建成津衙线,另一方面亦缘于当事人与当时人的一些模糊表述,从而造成"历史的误会"。故,比所谓的海衙线稍晚、而较后三线更早建成的津衙线才是中国自建的首条电报线。上述情状提示,史学研究者在对待史料的问题上需十分审慎,方为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谋求中国内陆的电信利权,使用各种手段,或劝说中国设线,或求中外合办,或请自设,并期望将陆线与海线相接,建立起符合其利益和需要的电信网络。而清政府则坚守陆地设线权,极力拒阻列强在中国内陆设立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积极收回外人所设立的侵权线路,并以发展中外陆路边界接线来谋求或争夺经济权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电信利权。  相似文献   

7.
对库车坳陷大北1煤成大气田白垩系和古近系砂岩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透射光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测试了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白垩系储层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120℃~140℃之间,古近系储层样品主要在100℃~120℃之间。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史,运用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了大北1煤戍大气田的成藏期。研究认为,大北1煤成大气田为一次成藏,主要成藏时间为距今3~1.5Ma,这与地质条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主管全国重工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接管沦陷区工矿企业的同时,开始大力推行公司制。在此期间,资委会组建的各种公司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这一时期创办了中国石油公司等全国性的公司,在台湾组建了十大公司,不仅把中国近代公司的形态发展到最高阶段,同时也为当今的中国公司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开始致力于扩充在华电信力量,晚清政府拒阻海底电报登陆及在中国陆地设线,但由于缺乏领海权意识,并不禁止外国在中国沿海海底敷设电报线缆。这种立场和原则使晚清政府丧失了海上通信权和国际通信主动权,面对西方电信势力的冲击,进而在事实上失去了海底电报登陆控制权。  相似文献   

10.
范泉的台湾认识--上一世纪40年代后期台湾的文学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一世纪40年代后期的极短的四年间,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资讯中,其所包含着的可能性远比后来导致的"隔绝"结果丰富得多.本文对这一时期的两岸文学的交流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范泉是向中国大陆介绍台湾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面对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冲击,自觉向大陆读者介绍台湾文学,在其所著、译以及编辑的有关台湾文学的文献中,体现了当时大陆知识分子对台湾文学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1.
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机制的创新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已由福州、漳州扩大到福建全省,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应从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规划两岸农业科技合作领域,创新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台湾入闽旅游市场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入闽旅游客源市场对福建旅游业的发展有相当明显的影响。以1998–2005年台湾入闽旅游人次占赴大陆比例及台湾赴大陆旅游人次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GM(1,1)模型预测入闽旅游客源市场趋势,通过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分析表明,模型精度高;用该模型预测了福建"十一五"台湾入闽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并结合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台湾入闽旅游市场特征,为福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对台宣传促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台湾同胞的祖先从近的血缘来说,多数是从福建、广东迁移过去的,再远一点就是来自黄河边的中原地区。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经由福建传至台湾,历经历史的演变和人文的变迁,形成了目前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闽台两地人民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具体表现为地缘相近、史缘相连、法缘相循、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台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政府时期针对灾荒频仍的现实,制定了有利于救灾信息传递的法规——《振务电报规则》,对办赈所发电报提供免费优惠。但政策在执行中有很多不便,影响了其应有之效。灾情信息大致通过官方和民间两条渠道,以电报、电话及新式媒介—报刊、杂志和纪实图片的放映和宣传等方式进行传递,其传递方式和渠道在传统基础上体现出明显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自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贸易方面,台湾已丧失了单独与中国大陆通商的资格,沦为中日两国间商品贸易的转口地,且两岸间贸易多以走私的方式进行,闽台尤其如此;在投资方面,来自台湾的资本投向的主要领域是贸易商行和黑色娱乐业,是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服务的。本文认为,日据时期的闽台经济关系实际已成为当时中日关系的一种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16.
大中华语区闽南语节目传播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中华语区闽南语节目由闽南、台湾、潮汕三个层面的文化作为支撑。闽南语节目在传播上具有两种形态:把闽南节目作为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只单纯地把闽南语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闽南语节目按传播对象可分为对外、对台、对本地三种。大陆和台湾的闽南语播音主持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大陆力求走艺术化的路,但在相当的时间里没有走好;香港和台湾走的是自然化的路,并形成了相应的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