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A式“处所+V+受事”←→B式“受事+V+处所”是供用——益得类可逆句式的一个语义小类。要想实现句法可逆,其中的处所格在语义上必须表示位移“终点”并能成为合格的供用物,其中的V必须是具有“附着”义的置放动词。另外,添加动态助词后,A式“处所+V着/了+受事”既可以看作是供用句,也可以看作是存现句。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称性关系语义分析的汉语主宾互易句成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宾互易是句子形式上的一种对称表现。根据认知语法的观点,概念语义上的对称必然可能有形式上的对称相对应,形式上的对称是概念语义对称的反映。相互关系是一种对称性关系,从这个角度入手,主宾可互易的存现句、某些表心理感知类语义的以及表分配类的句子都可纳入相互关系义句,这样主宾互易现象从相互关系这种对称性语义关系角度就有了新的解释——语义上具有对称性关系的两个事物表现在主动宾结构中的主宾位置是可以互易的,这些主宾互易句里的共同语义因素就是相互对称性关系语义。  相似文献   

3.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施事者前出现"让、使、派、叫、请"等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此外,还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加上一些动态助词带上宾语表示致使意义。汉语语序手段决定兼语型使动句式的构成,而蒙古语的附加成分法决定带施事宾语的使动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繁杂,分布于兼语句、"把"字句、连动句等不同句法框架内,然而在蒙古语表达中这一切统统都可以用带使动态标志的使动句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汉语主宾问题大讨论的回顾,借鉴近年来语法研究的新成果,并运用当代语言学的新理论,对汉语的主宾问题作出重新的审视和认识.文章认为:(一)以往学者以施受关系确认主语、宾语,主张施事即主语,受事即宾语的观点,既不符合语言事实,又混淆了句法、语义两个性质不同的层面.(二)一般情况下,施事等主体格占据主语的位置,受事等客体格占据宾语的位置,这是句法位置对语义成分的优先选择,是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的常规配位.在常规配位结构中的主语和宾语,是典型的主语、典型的宾语,典型的主语和宾语都是无标记的.  相似文献   

5.
受事话题句是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重要句式。通过对先秦至清代32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的穷尽考察,描写了带范围副词状语类受事话题句句法特征和历史演变轨迹。此类受事话题句的形成主要与受事论元的语义特征及其所负载的信息的性质、全量副词的语义指向等因素密切相关。此类受事话题句具有凸显语义量大小的特定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以FROWN和LCMC为可比语料库,考察英汉语“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在“施事、受事引申”和“给予物引申”这两个方面的引申是否对称,并在搜集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导致对称或不对称现象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英汉语“给予类”双及物构式都可以通过隐、转喻机制引申出多种含义,但词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其在两种语言中引申的不对称.分析、比较二者在语料库中引申的异同,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受事话题句是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重要句式,其在中古佛典中的分布情况跟本土传世文献差异较大。从我们所考察的东汉时期的安世高译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贤愚经》、《杂宝藏经》、《百喻经》来看,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佛典中的受事话题句在类型用例、受事、述语和主语的结构构成等方面均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光杆动词充当述语的受事话题句类型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两个时期的受事话题虽然都由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成分构成,但这两种成分在不同时期的用例比例有差异;在体词性受事中名词性偏正结构是优势结构,谓词性受事也都以复杂结构为主;在述语的构成方面,其前附和后附两种成分均呈递升趋势;历时层面上充当主语的成分在结构上变化不大,都是以简单形式为主,但充当主语的成分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8.
汉语和印尼语主谓句、存现句等常式句的句首一般是话题的位置,其余部分是评述。汉、印强调句和倒装句等变式句的句首都可以表示评述,其余部分表示话题。汉语表示被动语义的"被"字句、受事前置句和印尼语的di-V被动句都将受事标记为话题。汉语"把"字句将受事标记为第二话题,印尼语没有这样的结构。汉、印特指问句非常相似,疑问词语在任何位置都是句子的焦点,但是印尼语一般将疑问词语置于句首,因而产生更多评述在前、话题在后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置放句式为三价句式,包括施事、受事和处所三个论元成分;与置放事件相关的动词主要是置放动词,也包括非置放动词;置放句式中的施事具有自主性、使动性,处所具有具体性、空间性,受事具有受动性、位移性和自立性;置放句式具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句式中的动词都是自主动词;受事论元和处所论元可以有多个句位,可形成多种置放句式。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构式语法的观照下,对热点句John is easy to please和John is eager to please进行探讨,可以确认这两句分属两个同形异义构式,分别为评述受事构式和评述施事构式。此两构式分别统制两个和四个典型性不同的多义承继构式,且存在另一相关同形异义构式。在构式中区分同形异义,能增加认知构式语法的描写精度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以《红楼梦》中助词“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助词“的”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一是从时态、语气和结构三个层面考察了感叹句末助词“的”的功能,并且总结出辨析同形结构“x+的”的格式中“的”性质的判定方法,考察了句末助词“的”的功能与其所处句类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对助词“的’’分别在“人称代词+的+称呼语”、“动词+人称代词+的十中心语”、“动词+人称代词+(的)+中心语”这三类近似语法格式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藉助德语中一种特殊的"框形结构"的句子形式,说明语言句子里的秩序的完满性以及这种完满性所表现出的思维逻辑性。以论证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命题"我们语言里的每个句子现在这样子就挺合适"和"在最含混的句子里也一定藏着完满的秩序"语言中现在句子的形式就是世界和思想共同具有的种种可能性的秩序。发现并领会语言里的这种秩序具有重要价值,因为要使句子具有意义就必得使它有一种完满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句类划分标准不一,分歧较大。笔者通过旁征博引,汉英对比,全面分析汉语句类划分标准和语气标准所属平面;从语义功能语法观的视角,主张用“句法结构”标准划分句类。  相似文献   

15.
现代英、汉语判断句变元之间的链接——判断词"be"和"是"的判断功能都是语法化而来的,其语法化历程存在异同。二者相异之处为:存在语义抽象化和人类对比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判断词"be"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古汉语的特殊句法环境和高使用频率是判断词"是"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二者相同之处为:"be"和"是"都是所属语言的唯一标准判断词和判断结构的标志,其语法化根源都与人类存在观有密切关系,体现人类认知发展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1924年的黎氏文法体系隐含的50年代借鉴国外现代语法学结构主义理论方法产生的两语法书的内容:造句格式基本句法结构建立、按句法功能标准划分词类,句法结构次序,语法成分、语义成分对应非一对一,从句法结构分析语义关系。隐含的80年代出现的新理论、方法是:语法形式和意义相互结合与对应,词的分类、兼类、用法特点语法形式表现及句式变换,歧义句层次与分化表现,语法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结合分析。黎氏文法"依句辨品"说在建国后的变化——新解、倒退、发展。新解是说明"辨品"为"辨别"词类,非"区分"词类。倒退是:"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先更改为"凡词,依靠结构,显示品类",后质变为"四级形态论"。"发展"是句子结构、词组结构一致,"句子"成分"辨品",成为"词组"成分的结合能力"辨品"。说明"依句辨品"合理,"离句无品"成立。正确对待传统文法学,建议重印《新著》1924年原版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7.
认识一种语言,应首先从句子结构开始。汉语句的结构和英语句的结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英语是形合型语言,这就在很多句子结构上产生了不同。文章将从这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而提高对汉语句和英语句特点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人类认知、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因素造就了判断动词"是"。判断动词"是"在西汉时处于发展期。"是"由用于句首的复指代词演变为表判断的系词,有多个动因。副词修饰"是"的例子对"是"成为判断动词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汉时期"是"字判断句的格式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新著国语文法》的语法体系是句本位的,该著作的的句本位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的词类观,句子结构分析上的中心词分析法,语法分析的工具——图解法,实体词、述说词中的“位”和“散动”学说,这些方面都体现了黎锦熙先生令人敬佩的革新精神,在当时和现在都有其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