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试论孔子教育学说的精华白祖诗孔丘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学说虽然也有陈腐的成分,有过时的内容,但其主要经验至今仍然值得借鉴,是一份理当认真研究和继承的宝贵遗产。他的学说没有独立的系统著作,主要体现在《论语》、《大学》、...  相似文献   

2.
管子非一时之书亦不出于一人之手太史公云予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曰详哉其言之也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是汉初已家有其书太史公所读牧民山高等篇必管子之本书也刘向叙录云九府书民间无有山高亦名形势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据此则汉初世多有之之管子至西汉末已多散失刘向称其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则向所校录者必皆纯正无疵可  相似文献   

3.
霍布斯是欧洲哲学史社会契约论的著名代表。他的全部政治学说的基础就是其 社会契约理论,而其政治学说的核心却是集权主义的国家观。霍布斯的政治学说既体现了当 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又具有唯心主义和反人民的性质。 因此应对其政治学说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在很多方面的传统美德,都与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有极大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孔子思想有许多值得吸收借鉴,这主要表现在人生观方面、道德修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从政为官方面等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史学界很少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作概要论述,不妥之处,祈请同好匡正。 一、五权宪法学说的形成 创立五权宪法学说、在国家制度上实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 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包括“政权”、“治权”两部分。“政权”即指人民掌握的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治权”即指治国机关掌握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考试权等五权,亦即“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提出,孙中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04年下半年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中“治权”部  相似文献   

6.
孔子尊重妇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泰伯》载:武王日:“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文中“妇人”传统解释为“妇女”,如朱注引马氏说,杨伯峻《论语译注》,张以文《四书全译》等。这种解释似成定论,从而作为孔子重男轻女的证据。匡亚明先生就说:“孔子束缚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中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辅助他治理国家的巨子,这十人中相传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邑姜在内,但孔子却说:辅助武王自己的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孔子评传》第278页) 按…  相似文献   

7.
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时孔子才八岁,而季札听到的诗歌分类及先后顺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以此论定孔子不曾删诗。二是根据《论语》,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因而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定型的《诗三百》。三是根据逸诗少。我们认为《左传》的记载不可信,《论语》中有删诗之证,逸诗少符合规律,《诗三百》成书于孔子四十六岁之后。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的学说,无论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后世的社会中,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放以来,学术界从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各方面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然而相形之下,从法律学说的角度研究孔子的思想就显得十分薄弱。为了促进对孔子的研究,不揣冒昧,就孔子的法律学说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从周”尚“文”,表明了他对礼乐文化的兴趣;“故殷”求“质”,则表明了他对殷代和春秋时代的尚武精神的神往与追求。孔子是文武兼备,但是,他留给人们的仅是一个仁者形象;那么,孔子的武土色彩、尚武精神怎样呢? 一、孔子尚武思想存在的必然性春秋时代处于部落性领主制国家向纯粹封建专制国家过渡的后期。这时去古未远,英雄时代以勇力“射选诸侯卿大夫士”(《礼记·射义》)的影子,依然存留在武士心中。处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人们特别重视军事。信而好古的孔子,不仅承继了古代的祭礼传统,也承继了戎事传统。“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同上《礼器》)这似可意会于孔子的才识与本领。  相似文献   

10.
唐潇浩 《江淮论坛》2004,(1):107-109
言及孟子政治学说时,论者多以为其王道政治之不行实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通过对其王道政治学说本身的考察,可以看到这一学说所具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性质才是其无法参与现实政治构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养生学说探析张友臣孔子的养生学说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课题。孔子享年73岁,而今人研究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却不足40岁。在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下,生活飘泊不定,仕途屡遭挫折,终生难以得志的孔子,寿命竟然超出常人近倍,其养...  相似文献   

12.
一 孔老夫子,鲁迅夫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也许是最有特点,最有影响的两位圣人,是一种什么关系?本文认为:有广义的方面,也有狭义的方面。 孔子,这位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整个学说——孔学,假如确如有的研究者所一再指出,一再强调的那样,其根本价值在给汉民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伟大的,但孔子的学说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孔子要一分为二。孔子伦理哲学的核心是"仁",这是精华。孔子的政治哲学的核心是"礼",其中糟粕较多。对孔子学说的正确态度是吸取精华,弃去糟粕。  相似文献   

14.
孔子删诗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孔子删诗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司马迁的这段话叙述孔子对于《诗经》的整理,只说到“去其重”,并未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伏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篡书删诗,缀礼正乐。”与他同时的王充也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论衡·正说篇》)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  相似文献   

15.
赵林 《学术研究》2004,4(6):45-49
卢梭的政治学说以大力提倡自由平等思想而成为后世民主主义者的“福音” ,但是另一方面 ,在卢梭的政治学说中也潜藏着一股极权主义的暗流 ,它主要体现在“主权者”、“公意”等意蕴含混的政治概念中。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政治学中成为凌驾于各种现实的政治权力之上的形而上学实体 ,并通过黑格尔等人的重新阐释而演变为现代极权主义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孟德斯鸠关于政治法律体系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环境因素说”,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说”,具有明显的生态政治 理论旨趣。从生态关联的观点看,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孕育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同时,社会结构局部因素的改变,又会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正是因为事物间的生态关 联,孟德斯鸠从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入手,探求政治法律体系的环境基础与演变规律,其理 论意义无疑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介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时,十分注重他的三段论,把三段论说成是亚氏逻辑学说的精华。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从现代逻辑学的观点看,三段论只不过是一种演绎推理,而演绎理论发展的高峰是公理学,公理学与三段论相比不能不是更高层次的逻辑理论。细读亚氏的逻辑著作,我们发现:亚氏已有丰富的公理学思想,三段论理论只不过是其公理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使我们不得不把传统的看法倣些修改:三段论虽是亚氏逻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亚氏逻辑学说的精华,亚氏逻辑学说的精华应是公理学。弄清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其一,还历史本来面目;其二,使人们看清现代逻辑与古代逻辑的联系,从而冲破传统逻辑体系的束缚,实现逻辑教学与科研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美学观,到底是怎样的,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我是不大同意把孔子的美学观完全说成是“约之以礼”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总觉得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不大令人信服。我想就孔子“仁为美”说,对他的美学观做一个考察。一孔子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在《论语》里。《论语》是一部孔子和他的弟子谈话记录,主要讲的是政治、道德和哲学方面的问题,讲美学问题的不多。据考察,提到“美”这个词的,大约十几处,接近给“美”这个概念下定义,算作美学命题的,只有“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和“里仁为美”(《里仁》)。  相似文献   

19.
<正> 近来拜读了杜任之、高树帜二位先生所著《孔子学说精华体系》一书,受到莫大教益。此书内容充实,材料丰富,且不时闪耀着思想火花,有许多独到见解和纠偏匡谬之处。尤其是能够联系当今实际,说明孔子思想精华的重要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了“批判地继承”和“古为今用”。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书中也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1) 页6:孔子“到二十岁那年……在家创办了私垫……并发表开评议时事政治的言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贯通起来,用“兴观群怨”把诗人、作品、读者贯通起来,用博古通今的眼光和心胸.把从孔子起发展演变着的兴观群怨说加以总结、调整、阐发,在有意无意之间创立了他本人的兴观群怨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