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逻辑作为认知逻辑的一个分支,反映了认知科学与现代逻辑的交叉特征.由于认知科学的经验性质,认知逻辑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认知过程中心理过程与逻辑过程的统一.用心理逻辑可以表征溯因推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创新思维特征.科学发现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逻辑过程.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从心理直觉和逻辑推理两种加工方式来说明科学发现的规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语言认知、逻辑认知、文化、进化和认知都是认知逻辑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灵感具有鲜明的逻辑性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灵感的过程也是逻辑的过程———在灵感过程的诱发、触发、生发阶段 ,逻辑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发挥着支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笔者构筑了触发灵感的模型和灵感及其逻辑因素的函数  相似文献   

3.
是否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直存在争议,人工智能(AI)发展早期通过基于规则的和大规模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自动科学发现存在局限,包括需要先验知识或者只能发现特定领域的经验规律.通过近期两个案例分析介绍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可以不需要先验知识就能发现科学概念甚至是简单的理论,但仍然存在训练数据的来源、观察和实验的选择、科学理论的构建以及因果建模等问题,需要结合科学哲学和哲学史做跨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计算科学发现是人工智能和科学交汇融合的产物,其通过计算的方式对人类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进行重构并实现了对人类自然认知能力的技术增强,从而使得经过恰当编程处理的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发现活动,并帮助人类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新知识。计算科学发现将计算作为一种方法和视角引入科学发现的研究中,揭示了以往推理方法中更为精细的结构,也为经典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方法论的思考可以发现,计算科学发现的限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能够将具体的科学发现活动表征为具有可计算性的问题,为该问题设计高效的算法并提供充分且正确的科学数据,同时取决于是否能够对发现系统持有合理且必要的信任。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现在本质上是创新的过程,除了规定的逻辑程序、心理因素的影响外,美的思想、美的意识、美的领悟也是促成科学发现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科学美作为推动科学发现的动力、帮助科学发现的方法和鉴定发现成果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科学美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以一定的概念框架为基础,赋予经验事实以存在意义,并将其上升为科学事实的过程。发现科学事实并不等于看见经验事实。本文通过对科学史上科学发现典型案例的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科学发现实际上体现了用某个科学观念去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最后本文得出结论:科学发现的本质就是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大数据在当代科学运用的突破为实证案例,分析网络化科学发现的三种模式:大规模在线协作科研攻关、不同学科领域大规模跨界协作和普通公众大规模参与科研协作.在此基础上,诠释网络化科学发现的认识论基础:在大数据和在线网络的技术支持下,通过跨界交流协作,是实现放大集体智慧的集体认识论和民主开放透明的“社会学无限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发现逻辑”思想史的简单考察,结合对西方科学哲学中“非理性观点”的评析,力图说明: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存在的,也是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现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被称之为所谓非理性思维的形式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在科学研究中,对这两者的作用如若有所偏颇的话,我们的科学研究及发现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发掘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科学发现的材料,我们有理由对直觉、想像象之类的非理性思维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以便更好地在科学研究中主动地应用这两种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回顾了跨时代、跨国别、跨专业科学家通过持续性和反思性的集体学习,不断纠正科学认知偏差,最终发现无法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烟草花叶病毒是一个呈杆状的蛋白质核酸复合体的过程。当在短期内无法进行充分的重复实验检证或质疑与交流时,科学家们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新鲜事物的理解与预判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文章认为,唯有鼓励质疑,宽容异见,才有可能不断纠正科学认知偏差,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只有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才有可能确保任何权威的认知偏差都不至于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文章强调,对中国科学家而言,尤其有必要直面互联网时代的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和科学认知的渐进性,支持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建立平等对话与合作交流的纠错机制,积极参与新时代的科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发现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科学理论的发现和证明分开,从而把科学发现仅仅看作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天赋的创造性活动,把科学发现的研究完全交给心理学,这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特点。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发现观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和存在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现问题是一个有着颇多争议的问题,文章试图从科学哲学和科学家的角度来探讨科学发现的本质实质就是科学创新,科学发现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同时本文还强调在科学发现中要保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3.
石头 《21世纪》2000,(3):57-57
《人民日报》(2000年5月2日)刊登了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1964年,在哈佛和康纳尔大学进行的一个实验表明,电子的半径在10-13至10-14厘米左右,这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不符。1948年所作出的理论预言认为,电子是没有半径的。1966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得无法测量。我们的实验结果理论的预言是完全符合的。所以,我向年轻的科学家要讲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来组成的。我的问…  相似文献   

14.
岩崎与宫原把科学发现分为实验、观察发现与理论发现两大类,并结合实例描述了由实验、观察发现到假说再到理论发现的过程.这些思想富有启发性,但从现代科学来看又过于简单,应上升到科学认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认识.我国学者提出的"三场相说",这种潜科学认识演进模式能较好地说明科学发现的实质与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直觉、灵感,等等,它们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灵感思维的突发性、非逻辑性等特点,以及机遇在加速科学发现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文章指出,研究环境尤其研究单位的学风、传统和学术水平等,对于科研的进程和成败起着极大的作用,并以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作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分析和缜密思考,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矛盾或疑难。科学问题的发现途径存在于五种矛盾之中,主要有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派的理论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相互协调统一的矛盾、科学事实游弋于已有理论的矛盾、已有理论落后于实践诉求的矛盾。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不是在虚无中产生,而是建立在相关的已有成果交织的背景之上的。提出科学问题需要应用多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柏拉图赋予几何学中的五种正多面体以本体论和美学的意义,这对后世的科学发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柏拉图体”成为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柏拉图体”所具有的和谐与对称的形式美原则成为科学发现的重要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学发现,爱因斯坦特别重视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尤其是直觉。但是,爱因斯坦关于直觉的思想比较复杂,他的直觉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通常谈论的纯心理意义的直觉,而是渗透了理性和逻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技术在概念的内涵、组成、特征、本质、担负的任务、科研选题和过程、劳动成果和评价、价值和意义等方面是不同的,因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含义、本质、过程、模式上也是有区别的;但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作为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相统一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又都具有高层次性、高思维性、高创造性、高影响性、高投入性、高效益性、高竞争性等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与培根在构建科学发现的模式时都运用了自己独到的逻辑方法和认知思想,他们的科学理论构造思想和方法是不同的,而且都存在着缺点和不足。本文从二人在构建科学发现的模式时所用的方法入手,系统分析了二者的科学发现模式构造理论,并且提出了关于二者理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