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德国翻译学家汉斯·约·费尔梅教授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一位重要代表。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费尔梅的理论思想在现代语言学〔实用语言学、语言行为论、话语语言学〕及文学研究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及至形成了今天的目的论。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的框框,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视野与领域,代表着翻译科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英语定语从句是英语句子中最常见、应用范围最广、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类从句,遍布于各式英文体裁,不论是英语诗歌、散文、小说、科技文、商务文件以及法律文献等等,都存在着大量的定语从句,需要仔细斟酌再翻译。本人以各行各业英汉翻译实践为基础,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为支撑,从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这两个角度对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特别是文本类型理论,初步探讨了旅游文本翻译,特别是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策略.作为信息型与操作型文本相结合的旅游景点介绍,其目的在于传达信息、诱出期望的反应.根据这一目的,本文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景观介绍的翻译策略为:总体印象+具体特点描述.  相似文献   

4.
译文读者心理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芳 《社科纵横》2006,21(4):158-160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重点放在原文与译文的比较上,强调译文的“忠实”。但是,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本文简要分析了读者心理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选择方面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特殊,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始终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翻译人员作为中外对话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我国的对外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面对国内翻译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高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和简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演变分析翻译工作坊的工作流程,在研究和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周边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原因的同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的超脱于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重视.该文根据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师翻译教学和学生课堂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性别平等"的"黄金课"特征(高层次、创新性和挑战性),从翻译思维的指导和翻译的反思出发,在知识巩固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探讨提出了能够有效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实践的策略,使英语学习者可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翻译"的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7.
周黎平 《社科纵横》2007,22(2):172-173
奈达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他的翻译理论将翻译问题纳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从而对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奈达翻译理论思想对中国译学界有划时代的影响力,开创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又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08,23(5):176-178
作为修辞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视点也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和小说研究界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分析视点理论的发展及其分类,结合当前语言学界和文学批评界的视点主要研究成果.从三种视点即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和叙述视点等角度来对国内的汉英翻译实践进行审视分析,探讨汉英翻译中如何合理地实现视点转换,以期待建构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肖勇  阮红梅 《唐都学刊》2008,24(3):112-115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侣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浅谈翻译     
浅谈翻译秭佩翻译理论方面的争论由来以久,近年来更是众说纷纭,1994年重庆大学出版的《中国当代翻译百论》就足资证明。细读各家文章,似乎都很有道理。有的论者十分强调要建立翻译学,要全面地、本质地、科学地认识翻译的问题,研究翻译的性质、翻译的过程、翻译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界引进了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诸多译论,以丰富我国的译论研究,推动我国的译学发展.但是,一味地拿来使我国一些译学研究者的思路陷入了西方译论的窠臼.如今,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亦步亦趋西方译论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省.本文针对西方译论引进的得与失,从三个方面探讨西方译论在中国译界的传播、假象和局限性,并强调中国译界有着自身的创见,指出中国译学研究者要尊重自己的翻译史与理论创见,看清自己译论中的精华,予以发扬光大,少套些西方译论,多谈些中国译学研究的现实,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增强一点自觉性,减少一点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教育战略之一,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在此背景下,各科教学活动都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该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翻译课程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实践,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从育人目标、师资团队、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教学改革实践,以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并为类似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片名是影片跨向国际化市场的重要一步,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翻译的生态环境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电影片名这一翻译实践进行分析,这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文化对翻译影响深远,翻译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本文以差异很大的英语和汉语文化为基础,讨论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与文化关联性强的诗歌翻译中的典型例子,论证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的有效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八十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一方面,由于翻译与女性有着同样的遭遇,在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惯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将翻译女性化,翻译文献中因而含有大量的性别歧视语言。这些性别歧视涉及三个方面:描述原作与译作关系的性别隐喻、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以及译语使用上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翻译是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孙际惠 《社科纵横》2007,22(12):184
本文试图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和奈达的"动态对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的理论内涵,指出在提倡不同的翻译策略之外二者在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和读者接受以及文本类型等方面也有着根本的区别,最后探讨二者的贡献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浅谈翻译实践中的“信”与“顺”王敏翻译是指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在两种文化之间传递信息的复杂思维活动。既是复杂的,其评价标准就难以统一。我国的翻译理论大都根植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取诸于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严复的“信、达、雅”集中国翻译理论之大成,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8.
陈雪雪 《社科纵横》2007,22(1):160-161
本文概要介绍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理论期的理论发展情况,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最后对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9.
宋萍 《社科纵横》2006,21(1):156-157
译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动机。译者出于什么目的要进行翻译,这就是翻译的动机,它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质量的高低。本文结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动机展开研究,认为认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译者进行翻译的主要动机,并且在外在诱因的催化下产生。  相似文献   

20.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1,26(7):173-176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映照关系,为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工具。本文运用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中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结论是: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从语言形式的翻译入手得到"形神皆似"和"意美、音美、形美"之理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