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4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董晓波、胡波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新时代学术评价要有"三新意识"。文章指出:一个国家的学术评价标准对整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直接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亟须在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上正本清源,破除积弊,守正创新,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3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国内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党校及行政学院的负责人,人文社科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学术评价研究界和学术期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约900人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总被引:101,自引:9,他引:101  
本文阐述了影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定量指标,根据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选取了20个指标,分析了其作用大小赋予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由此而构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本文还根据引文索引的特征,针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文时滞和引用论文的时间高峰的前移,对有关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4.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存娜 《学术界》2004,(3):154-167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之所以广受诟病 ,原因在于它未能保证“公正”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评价指标和标准中存在的混乱和机械 ,程序观念的淡漠及其造成的程序漏洞 ,以及关系人情等非学术因素的介入 ,都弱化了学术评价的应有功能。为此 ,学界应该致力于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合理化 ,建构公正的评价程序 ,并成立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相似文献   

5.
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本体和本性与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对艺术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一直以理性本体与实践本体为学科本体,以揭示艺术活动规律、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世界为目的.与其所内含的"真"、"善"这两个维度相一致,科学性与人文性就成为艺术学所具有的学科本性.对于艺术的人文内涵的揭示离不开哲学方法;对于艺术学科学性的建构离不开科学方法.然而这种联合时常被单纯的学术专科研究所遮蔽,这导致艺术学研究陷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宣称享有特权的尴尬境地.因此,在艺术学学科建设进程中,我们应重新确立对艺术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观念,准确阐释综合创新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对学术规范、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了现有的四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提出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规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以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和基金论文比这4个指标界定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然后采用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对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性进行评价:对某一类别的学术期刊可以经归一化处理后通过指标赋权的方法进行排序,也可以采用非权重排序方法。对编辑出版学期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7种期刊中仅有4种期刊可以界定为学术期刊,并与现有期刊评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焦新旗  汪洋 《云梦学刊》2012,33(4):28-32
笔者认为,地方社科院的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应当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质量与数量兼顾,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强调科研成果的创新性,逐步探索建立起具有地方社科院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评价处在一个特殊的现实环境之中,具体来说,包括资源紧缺的研究环境,重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缺失.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应该坚持学术评价的学术性,建立健全有关的学术研究规范、学术出版与论文发表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一整套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成果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并且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文章拟采用因特网技术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网站平台,统一组织全国高校学者进行同行评价.这样就能改变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流程,使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评价趋于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能促进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应当在建构中国学术传统和实质性地推进中国学术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应最大化地支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方向,亦应在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不遗余力。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其作为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和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质性作用,其根本问题在于整个学术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术论文以及刊载这些论文的学术刊物所具有的知识意义。因此,中国学术刊物应建构和加强明确的学术自主性和学术责任感,能够在学术刊物和学术发展之间明确定位,以期推动中国未来学术传统和学术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