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枚乘的《上书谏吴王》写于新生的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理人吴王刘濞阴谋篡权复辟的前夕,由于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告,枚乘忿然由吴至梁,做梁孝王刘武的文学侍从。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弟弟,汉文帝分封他在梁是为了作为维护中央政权的屏障。《上书重谏吴王》写于野心家刘濞正纠结七国叛军举兵作乱之时,枚乘仍晓以大义,婉言规劝,希望刘濞及时醒悟,勒马于悬岩。儒法两家对待“七国之乱”的态度是针锋相对,泾渭分明的。从这两封信可知具有  相似文献   

2.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西汉新兴地主阶级的第二代。他在年轻时,曾跟随父辈参加了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为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集权,立下了“功劳”。所以刘邦分封同姓王时,封了他为吴王。就是这个吴王刘濞,在四十年后,竟充当了分裂倒退的奴隶主  相似文献   

3.
枚乘(前?—前140年)与其子枚皋均为西汉重要辞赋家。淮阴(今属江苏清江市)人。枚乘,字叔。曾在吴王刘濞和梁孝王刘武的宫廷做过郎中和文学侍从。辞赋《七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汉代大赋的前驱。该赋对“公子王孙”骄奢淫逸的放荡生活作了真实的暴露和深刻的描写。文词伟丽,洋洋洒洒。它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引起后代许多作家的模仿,形成了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据统计,唐以前仿枚乘之作者有四十家之多,汉武帝登位,派遣使者以“安车蒲轮”(以蒲草裹住车轮,使车子安稳)接枚乘来长安,因他年  相似文献   

4.
千钧一发     
西汉时,高祖驾崩后,幼主刘盈即位,吴王刘濞(bì)想推翻朝廷。刘濞手下有一谋臣枚(méi)乘认为时机并不成熟,就给刘濞写了封措辞婉转的信,信中比喻现在的形势就好像是一根头发吊着千钧(三万斤)重的东西,悬挂在极高的地方,下面则是万丈深渊,其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劝诫刘濞,一定要三  相似文献   

5.
《芜城赋》是历代赋家的名作,也是鲍照的代表作之一.“芜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市),此文乃是作者登广陵时所作.广陵城为汉初吴王刘濞所建筑.雷琳、张杏滨《赋钞笺略》注引《舆地志》说:“羌城即古邗沟城.吴王濞故都,在今扬州府城东.汉高帝十一年灭黥布,封兄仲之子濞於吴,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濞连七国反,兵败走越,越人杀之,国亡.景帝更名江都,封其子非为江都王”,详细注解了广陵城的变迁历史.粗看起来,本篇似乎是作者登城吊古之文.中所写“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车彗),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  相似文献   

6.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按语》中曾经深刻地指出:“自从汉朝的吴王刘濞发明了请诛晁错(汉景帝的主要谋画人物)以清君侧的著名策略以来,不少的野心家奉为至宝”。王张江姚和历来的野心家一样,也把“清君侧”奉为至宝。他们不仅故伎重演,而且花样翻新。“四人帮”演出的“清君侧”的反革命闹剧,比他们的老祖宗刘濞还要阴险毒辣,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四人帮”明明是一伙赫鲁晓夫式的野心家、阴谋家,他们却偏要贼喊捉贼,扯起“清君侧”的破旗,妄图将一贯忠于毛主席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置于死地,而当他们麒麟皮下露了马脚时,却又血口喷人,反诬别人要“清君  相似文献   

7.
枚乘约于文帝后元七年与或景帝前元元年去吴游梁,景帝后元元年返回淮阴,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卒,时年约七十三岁;枚皋生于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武帝建元二年上书梁共王后为郎,建元四年获罪后逃亡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遇赦,并上书自荐,以赋才为郎。  相似文献   

8.
严忌(前?——前105年)西汉辞赋家。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的名讳,改姓严。会稽吴(今江苏吴县)人。一说由拳(今浙江嘉兴)人。曾是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以文辩著名。刘濞阴谋叛乱,谏而不从,遂离开吴国,后改投梁孝王刘武门下,颇得梁孝王厚遇,世称严夫子,著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寄寓自己怀才不遇。形式模拟《楚辞》,语言较朴实。见于《楚辞章句》一书。  相似文献   

9.
秦汉之际,蜀郡严道铜山是全国闻名的铜矿采冶地。汉文帝将铸币权放归民间,而后赐其宠臣邓通以严道铜山铸钱,使得邓通铸钱与吴王刘濞铸钱一样流布全国。这个看似任性的帝王行为,实际上是文帝与吴王刘濞斗争的重要棋子。在政治上,它缩小了吴汉矛盾被挑拨的空间,降低了吴王的反叛势力聚集力度;在经济上,它为汉廷中央赢得了与刘濞至少同等的战争物资汲取力,同时为未来的武力削藩积累下巨额财富。其手法巧妙含蓄、迂回曲折,符合文帝的削藩风格,是文帝巧妙削藩的又一力证,从中也可一窥当时西南铜矿资源对帝国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刘邦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坚持前进、反对倒退的法家路线,同反动势力的总代表项羽推行分裂割据、复辟倒退的反动路线展开的一场激烈搏斗。是秦统一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在这次斗争中,刘邦以弱胜强,消灭了项羽所代表的分裂复辟势力,建立起统一的汉朝地主阶级政权,使刚刚确立的新兴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延续,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今天,我们总结楚汉之争的历史经验,认清统一必胜、分裂必败,前进必胜、倒退必败的历史规律,对于我们巩固无产  相似文献   

11.
邹阳,西汉初齐人,在世时间约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元光末年。他最初在吴王濞门下任职,因吴王谋反,力谏而不听,改投梁孝王门下。阳为人有谋略,慷慨不肯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诡等欲使王求为汉嗣王,阳以为不可而力争,故胜、诡等嫉恨之且进谗于梁王,王果然大怒,下之狱,将杀,于是邹阳在狱中上书梁王,其辞婉而善辨,“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机呢?笔  相似文献   

12.
汉景帝继位第三年的初春,战争的乌云突然笼罩着西汉王朝的上空。一场以吴王刘濞为头子的武装叛乱——吴楚“七国之乱”发生了。这场由新老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发动的、妄图颠覆西汉新兴地主政权的反革命战争,象一股巨大的妖风恶浪,从东南半壁滚动而来。叛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一五六年——前八七年)是我国西汉中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武帝接位时,西汉王朝巳建立了六十多年,他执政五十四年。大约占西汉历史的四分之一时间,是一个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继承了秦始皇和汉高祖所积极推行的法家抗战路线,组织和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反侵扰的正义战争,为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新兴封建制中央政权,保障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场空前规模的反侵扰的正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观,是法家爱国抗战路线的胜利。今天,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认真研究和总结这场战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当前认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一二二年,法家的杰出代表汉武帝粉碎了淮南王刘安阴谋集团未遂的军事叛乱。这是一场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坚持前进、反对复辟的斗争。研究这场儒法两家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西汉王朝新兴地主阶级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扫荡奴隶主复辟势力的基础上建立  相似文献   

15.
一、统一战线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由于运用这一法宝,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助民主党派大多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关心、支持下产生的。抗日战争时各民主党派主张是:“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这和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斗争目标是相一致的。许多民主党派的前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美丽深邃而又具传奇色彩的湖畔,孕育出一个个美丽而扭曲的梦,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小镇,吟唱着一首首哀婉震撼人心的诗篇……作为一位来自维扬湖畔的青年作家,陈源斌带着他那浓郁的“安乐”乡土气息和深邃、冷峻、灰色情调的大量作品步入文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他超越了当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作家的思维时空和一贯制,而独竖一帜《北辄河东》,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成功的一篇,也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无论是千百岁的青铜时期,还是吴王刘濞谋乱时期,无论是湖匪和党人时期还是从河东迁来的姜的时代,不论正届抗日还是造反时期,在  相似文献   

17.
[说明]商鞅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顺应历史的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同儒家复古倒退路线的斗争中,提出并推行了一条革新进步的法家路线。在军事上,他反对奴隶主诸侯割据的非正义战争,主张“以战去战”,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正义战争统一中国,用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暴力消灭奴隶主阶级的反革命暴力。为此,提出了一条“以法治军”lk的军事路线,主张以法为治军之本,反对儒家“以礼治军”和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反动说教,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治思想来统一军队的思想,规定严明的赏罚制度和严格的军事纪律,实行“兵农合一”的“耕战”政策,等等。商鞅的这条“以法治  相似文献   

18.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著名的法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况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坚决站在新兴地主阶级一边,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坚持法家路线,反对儒家路线。他对孔孟儒家的种种谬论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影响很大,这些都给予儒家学派以沉重的打击,为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原则和行动指南,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担任宰相,他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和残酷剥削,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因之,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守旧派发生了尖锐斗争,最后失败。王安石反对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动史观,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批判孔丘“畏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