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在研究公共关系时,一般认为构成公关系统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主体要素是社会组织、客体要素是公众、中介要素是传播。笔者通过对大量公关活动实践分析和理论探索,发现公共系统  相似文献   

2.
公关三要素——即“组织(个人)、公众、沟通(传播)”之说不仅是公关理论中的老生常谈,而且已成为公共关系学经典性的基础理论之一。其理论功效显而易见——可以将纷繁复杂的公关活动以极其简洁的抽象模式昭示于人:公关就是组织或个人(公关主体)与其公众(公关客体)之间的沟通、传播(公关手段)行为,或换句话说,公关就是公关主体(组织或个人)用沟通、传播等手段在客体(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并与之建立良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公共关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公关世界》杂志、中国公关联盟网的传媒优势,广泛团结公关财智力量,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以媒介为平台,成立以“汇聚公关智慧,服务财智精英、服务公众”为核心价值的服务性俱乐部。  相似文献   

4.
郭芬 《公共关系》2001,(12):35-36
“组织的良心”即公关人员不但从组织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还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力求使组织和公众双方达到双赢。公关人员扮演“组织的良心”这种角色要求实质上是对公关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由公关职业性质决定的。美国一些权威公关著作这样描述公共关系:“公关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为公众利益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单位谋私利。最理想的是,公关活动既有利于单位又同样有益于公众,是单位和公众利益的统一”;“公关是公众的一种工具,公众利用它使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为我们社会中的机构所注意。他代表公众向那些反映迟钝的组织说话,进行解释,也代表那些组织向公众说话”。可见,对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双重关注是公关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公关传播与调研是政府公关的两个重要手段。首先说说公关传播。公关工作要实现其价值,离不开信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包括将大众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作为外部公众的公关传播、组织和公众有效地利用了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可以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关系的实现。所谓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借助语言、文字、图象及其他符号,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将某种见解、想法、观念、消息、知识等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以引起其认识、观念、情感、情绪或行为等发生某种反应的过程。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与公众都获得自己可能得到的利益,在各方之…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关,是指为确保公共政策有效执行所需要的公共政策及其主体(广义的政府及相关的社会团体、个人等)在公共政策所面对的公众中的美好形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彼此之间合作共生的关系所开展的活动。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公众对作为主要政策主体的政府,以及政策自身的接纳与认可程度,进而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积极地开展公共政策主体与其所面对公众之间的公关活动。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组织要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必须以它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作为基础和前提。美国公共关系专家约翰·马斯顿认为,“公共关系就是运用有说服力的传播去影响重要的公众”。这里所谓的“有说服力的传播”是政府公关的前提,即所谓“公共关系就是百分之九十靠自己做得好,百分之十靠宣传”,其道理就在于此。所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的根本途径,首先就是要在公关理论指导下优化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8.
100年前,美国著名的“公关之父”艾维·李将人类带进公共关系职业化的新阶段,其公共思想的本质就是“讲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施行“门户开放”政策,翻开了人类现代意义上的“公关”新篇章。这就将“公众利益与诚实”当作了现代公关的灵魂,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从诞生那天起就以“诚信”作为立业之本、力量之源、行为之衡。  相似文献   

9.
<正>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提升警察形象、改善警民关系,进而推动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程。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是最直接接触公众的单位,因此,公安派出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针对目前公安派出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开展教育培训学习优秀公关案例、加强宣传构建警、媒联合公关机制、牵住工作“牛鼻子”建立考评制度、完善公众反馈机制等四大方面提出公安派出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优化路径,以期推动公安派出所警察公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志江 《公关世界》2008,(12):38-39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结合起来的人群,它与公众、传播一起构成了公关的三要素。社会组织可以是某些特定的个人,比如名人,多数则为人群数量不等的构成。由于分类标准与观察视角的不同,社会组织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这体现了人们深刻认知作为公关主体的社会组织进而不断推进公关水平的努力。一般而言社会组织有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与文化组织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公共关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公关世界》杂志、中国公关联盟网的传媒优势,广泛团结公关财智力量,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以媒介为平台,成立以“汇聚公关智慧,服务财智精英、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的服务性俱乐部。  相似文献   

12.
问题管理     
尽管世界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8月在墨西哥大会通过的对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组织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并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组织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但是不能否认,国内公关界不少人对这个定义的理解还是不够的。80年代以来,问题管理开始在美国公关界得到重视并迅速发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的公关著作都将社会组织、公众、传播看作是公共关系的三要素,由此就将公共关系定义为:一个社会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及其特定公众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从字面上理解不算错,但由于没有将公共关系放到社会交往的背景中去予以考察,没有将公共关系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相区分相对照,这个定义的内涵就不是很清晰的,并还由此衍生出这么一个严重错误:把公共关系看成是社会关系。这就使得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更加难以确定,科学的公共关  相似文献   

14.
《公关世界》曾多次发表讨论公共关系理论核心概念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一直留心拜读这些文章。对公共关系理论核心概念的探讨是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1990年,我就发表文章,主张将“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协调”作为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些年,我不断地在思考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本文尝试对公共关系协调的概念和公共关系协调的客观必然性进行探讨。 协调,字面意思是指事物间配合得适当。  相似文献   

15.
多年的公关教育工作使我感到对大学生德与能的培养,既是公关教学特有的内涵,又是时代赋予公关教学的重要使命。注重思想道德、的理性教化公关教学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确立适应现代市场文化发展的公关思想道德理念和品格,为他们在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工作中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准则和人格基座。公关的客体是公众、社会,主体是社会组织,代表主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公共关系建设已经不再是企业的专利,为顺应社会需求,寻求公众支持,建立和公众间合作的和谐关系,学校也应把公关建设提上日程。本文从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的过程入手,通过对学校公关对象、公关调查的理论分析,着重探讨了在特教学院成立与运作过程中,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树立正确的公关观念,加强与公众的协调沟通,通过细致的公关调查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协调沟通,广泛地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从而对内、对外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的公关举措。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使公共关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公关世界》杂志、中国公关联盟网的传媒优势,广泛团结公关财智力量,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以媒介为平台,成立以"汇聚公关智慧,服务财智精英、服务公众"为核心价值的服务性俱乐部。宗旨:以公共关系事业为纽带,建立全新的互联体系,为会员单位提供全方位  相似文献   

18.
《公关世界》杂志95年第11期发表了张雷同志答本人的文章《“员工”是不是企业公关对象》(以下简称《“员工”》。该文坚持认为“不应把内部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并表述了几条理由。《“员工”》一文认为,“把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在逻辑上说不通”。其理由是:员工是企业这个主体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因此员工就是企业主体。这一点该文作者曾在一篇叫作《企业公关和企业公关学的哲学思考》(《公关世界》95.2)的文章中表述得很清楚:“既然企业公共关系的主体是企业,它就应该包括企业的所有员工,他们都是企业公关行为的具体承担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使公共关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公关世界》杂志、中国公关联盟网的传媒优势,广泛团结公关财智力量,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以媒介为平台,成立以"汇聚公关智慧,服务财智精英、服务公众"为核心价值的服务性俱乐部。  相似文献   

20.
“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关系基础》课程对公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烈的公共关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工作能力。公关教师作为广义的“公关人员”,也应该注重这几方面的素质提高。完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公共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公关意识是指自觉地从组织的立场出发,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主动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理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意识。包括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真诚互惠的意识、沟通协调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