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大学生诠释就业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人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正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的一种就业新理念。 就业难催生就业新理念 不久前,苏南某工业园区20多家内、外资企业在苏州大学联合举办了应届毕业生招聘专场,校内外8000多名大学生蜂拥而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大学生并不仅仅对外资企业感兴趣,内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合理的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从而给大学生们提供了用武之地,自主择业使毕业生谋职手段频频出新。登报招聘人才的比比皆是,而登报求职的不多见,大学毕业生做广告“推销”自己却是新闻,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告专业3名应届毕业生自费登报求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名毕业生的自我推销广告得益于自己的专业优势,广告进行了精心独到的设计,赢得了择业的自主权,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许多城市的电脑网络开通人才信息库,供用人单位与求职人才双向选择,一些大学生捷足先登,敲动计算机的键盘,上网求职。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上海热线”的人才信息库栏目,发布了自己的求职信息,不到半个月就有多家公司请他去面试,很快便顺利地选中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网上求职,对于有联网的人才库来说无疑是明智之举快捷而方便。 赶集求职更受大学生的青睐。一是因为其所需费用少,二是供求双方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赶集是人才市场的借用词,指的是参加各种人才方面的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最后找到中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巍  冯颖 《人才开发》2003,(6):20-2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由过去的“双包”就业模式逐步转向“双选”就业模式。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1999年,我国大学全面扩招入学的第一批大学生,将于今年6月迎来他们的毕业典礼。一个前所未有的就业高峰的到来,使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工作再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新旧体制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心态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对整个社会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毕业生因其“特殊的身份”,使他们择业的心理压力更大,许多大学生择业时常会产生心理冲突、矛盾和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为此,我们应从学校和学生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调试,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择业的几种不良心理及对策赵修明,刘明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由过去的指令性计划分配逐步转向实行“双向选择”。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们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对于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正确引导大学...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又是大学毕业分配时,每年的这个季节,对于寒窗苦读了十几载的学子们来说,是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因为他们就要走向社会了。在充满憧憬与惶恐的同时,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能找到一个“我爱你,你也爱我”的单位了。当然,仅靠大学生自己是不够的,还要有社会各个相关方面的努力。国家人事部强调“要引导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择业”,一些企业争夺人才也直奔高校……高校人才资源是富矿,看来,建立高校人才市场,科学引导毕业生择业,已成为一种可能。大学生就业币场是大学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选人才的场所,是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向选择”新的就业机制的全面推行,大中专毕业生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日益完善的就业政策和用人机制,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择业环境。但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就业形势,毕业生们在这场亲身经历的改革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择业心态,面对新形势,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毕业生的择业特点和当前就业形势,做好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事关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和社会稳定大局。 一、毕业生择业观呈现出新的特点 1、以人为本,个体主体意识得到确认。大学生们开始从择业时依赖学校和家长…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斌 《人才开发》2002,(6):22-23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正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既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  相似文献   

9.
当前,正值新一届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即将勾画未来的大学生涯蓝图。同时,新一届高校毕业生求取择业的号角也已经吹响。毕业生就业又一次牵动广大毕业生及家长的心情,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笔者有一些想法,与大学生朋友们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近日,河南省焦作大学、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2007年毕业生公益性双向选择洽谈会,吸引了省内外26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800多个,有6000多名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上会应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500多人,为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年”活动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1.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使每一个大学生从幕后走向前台。大学生作为人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优是劣要在市场上接受检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人事制度的改堆加大,毕业生求职压力逐渐增大。大学生想在求职中获得成功,他们就主动出击,于是,就出现了如下求职现象—— “外部包装”越来越显。常言说:人有衣裳马有鞍。就像商品注重包装一样,学子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原装出售”的局限性,便不遗余力地对外部形象进行精心包装,从穿衣打扮到个人材料都非常讲究,力求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几乎成为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的“必修课”。某学院一学生家境拮据,但在择业时他却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1000多元,从头到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开发》2010,(9):5-5
上海日前对今年的选聘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到村任职及“三支一扶”岗前培训。今年共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167人,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446人。培训结束后,613名大学生将奔赴全市9个郊区县的农村基层从事2—3年的村支书(主任)助理、合作社助理、镇村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3.
于慧 《人才瞭望》2009,(8):30-31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进入保险箱。而且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也不再缺乏,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东台市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某工业专科学校的17名东台籍应届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无一例外地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双选”协议,并当场办理了鉴证手续。而不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却求职无门。 择业和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对莘莘学子来说,成功地择业就业,是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一步。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当  相似文献   

15.
泓泉 《人才开发》2006,(5):56-57
最近,笔者在一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成绩比男生好,但由于身体和生理原因,女生择业时却处于劣势。有的女生虽然在校是“三好”学生或优秀毕业生, 但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却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笔者觉得,如果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女生就业更难的情况下, 光凭性别来录取人才,实属目光短浅,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每年都有千千万万的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求职择业就成了首要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们有时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则成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赵畅 《人才开发》2006,(10):40-40
前些天,有几位大学毕业生家长找到我。谈到择业的问题,便哀怨声声。他们告诉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可毕业后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面对对口专业自由就业职场出现的“僧多粥少”、供过于求的境况,只能望洋兴叹!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的人才市场已经完全是一种买方市场,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倒成了一种“不由自主”的择业,因此毕业生只有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用人单位择人的标准,检验自己,主动出击,才能有的放矢,增加一分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彦 《人才开发》2006,(9):37-37
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男女生就业率相差14%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68%。有27.3%的用人单位承认招聘时偏向于男生,72.7%的单位表示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2004届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抉择。在人生道路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一些大学生去意难定、无所适从。在此提出几种择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供作参考。 择业定位上,审时度势, 降低就业期望值 较之以往,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很大的变化。第一,毕业人数猛增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滞胀化。继2003届高考扩招的首届本科毕业生213万人涌入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