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由于国有股减持的影响,使我国的股票市场步入了长期的熊市之中,山场投资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并且这个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成为市场投资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种经济现象背后高露的深层次矛盾是什么?它又产生了怎样的不良后果?本文尝试动用相关的博弈论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  相似文献   

2.
邓俊 《四川省情》2008,(8):38-38
最近,老有投资者抱怨:这个股市太可怕了,我的股票跌得没完没了,不知什么时候能解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禁觉得感慨万千,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老有投资者说:我的某某股票赚了多少钱了,但我没卖,因为我相信它还能翻番……  相似文献   

3.
针对移动增值业务中多媒体在电话呼叫识别和来电显示功能这个领域,文章从投资者角度出发,采用德尔菲法建立这个领域IT产品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确定各层指标权重,然后利用熵技术来进一步修正由德尔菲法确定的各指标的优先权重,进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投资者做出准确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杜本峰 《统计研究》2004,21(1):49-6
一、问题的提出 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捐赠基金、信托基金)的发展壮大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投资者法人化.机构化已成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和"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背景下,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1998年年末我国机构投资者拥有的市场流通市值约占20%多,至2002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5.7%左右.  相似文献   

5.
我国债券型基金赎回风险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使用2004年10月~2008年12月期间债券型基金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债券型基金的赎回风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债券型基金存在明显的"赎回困惑"现象,投资者倾向于在基金收益率高时选择赎回,债券型基金投资者的投资具有趋同效应.但与股票型基金不同的是,收益波动性对投资者赎回行为无显著影响,单只基金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但投资者却不看好基金所属基金公司规模的扩大.对不同投资风格的债券型基金而言,影响投资者赎回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同,基金公司也应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债券型基金产品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应对赎回风险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李伟  詹锐 《统计与决策》2005,(3):107-108
截至2004年第一季度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总数目已经突破了100只,基金净资产超过了2500亿元人民币.目前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伴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壮大,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基金的投资行为是否满足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基金管理者和持有人的利益有时并不能完全达到一致.为了自身的利益,基金管理者的投资决策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并非最优,有时甚至可能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本文拟结合中国实际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代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芹 《统计与决策》2012,(3):174-176
文章根据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不同,以我国2007~2009年具有机构投资者的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机构投资者与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关系,这个比例的临界点大约在8%左右。这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制约受其持股比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周内各日收益率差异的来源问题,在引入非理性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周末效应的超额收益率模型.该模型利用投资者对小概率的反应偏差来衡量投资者非理性偏差,考虑非理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周内各日的超额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证券市场发展,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机构投资者与资本项目不开放条件下推出的OFII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但是,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所呈现的"羊群效应",凸显出卖空机制缺乏的弊端;同时,完善的制度与日益强化的监管又使卖空机制构建具备了可能性.文章提出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与标的股票进行筛选后的有选择的准入制度为核心的卖空机制,作为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发挥推动中国证券市场进步作用的构想,这一机制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良性运行,同时还能够规避目前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孙岩 《统计与决策》2016,(20):156-159
文章以认知双重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实验检验盈利增长归因和头寸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并揭示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归因持续性增强能够提高全体投资者的未来盈利增长预期和投资意愿;归因复合性增强能够提高多头投资者的未来盈利增长预期和投资意愿,却会显著降低空头投资者的类似判断和决策,即头寸能够调节归因复合性对投资者判断和决策的影响.此外,投资者的未来盈利增长预期能够中介盈利增长归因和头寸对投资者判断和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个人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人外汇结构存款理财产品的特征与分类 结构性外汇存款是指银行在普通外汇存款的基础上,按照客户对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的预期,嵌入与汇率、利率等相挂钩的期权,再将这个一揽子的"结构性"产品提供给投资者,投资者的收益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的利息收入,这一部分是固定的;另一部分是出售期权的收入.  相似文献   

12.
基于Internet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确立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双方成为一体,共同建立一个可供交流的空间.而费用低廉的Intemet的登场则为企业和投资者双方开辟了一条让双方都可以直接参与到那个交流空间里去的渠道,Intemet逐步成为投资者关系管理领域重要的"信使".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Internet是最有效、最经济的信息交流媒介.文章构建了一套基于Internet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数,并利用该指数考察了基于Internet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应用效果.基于Internet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最优机制引入IPO,建立模型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发行人收入就越高.但实证的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发行人收入之间不存在明显地相关性,导致机构投资者高比例持股的真正原因是普通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发行人收入最大化负相关.发行人为了保证发行收入最大化,而不得不向机构投资者分配较高比例的股票.  相似文献   

14.
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结果,即投资者决策存在"框架依赖效应"。文章利用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二级市场交易数据,通过区分股价变动信息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对投资者买入-卖出股票的决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信息表达方式下,投资者买进与卖出股票的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即投资者决策结果不同,从而证明了投资者决策存在"框架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关系.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有助于股票市场功能的深化,股票市场的发展无疑也有利于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培育.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发展机理,可为实践中促进两者步入良性互动发展轨道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股市的特殊性,文章在HS模型基础上将投资者划分为消息观察者、动量交易者和套利惯性投资者,从他们对股票基本面和技术面关注点的不同出发,分段研究了三类投资者不同决策对股价的影响.分析表明:股价波动以消息传播为始点,动量交易者与套利惯性投资者加剧了动量效应,套利惯性投资者还会引发股价反转效应;股价产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程度受到股票市场环境、投资者规模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行为金融学与经典金融学的差别主要在于投资者决策过程的假设以及投资者对资讯的反应.经典金融学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投资者是理性的而且追求最大效用的,因而投资者有评估证券价格的能力,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不一定是有效率的,投资者的行为不一定是完全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投资者一般是指企业的借贷人(债权人)和股东.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构成情况较复杂,按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法人、外商和个人投资者;按在公司所占的股权比例大小分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从证券流通市场来看可以划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  相似文献   

19.
当前股票市场一般按行业将上市公司分类,也存在一些比较笼统而含糊的概念,如“绩优股”、“重组股”等,缺乏相对科学合理的上市公司资信评估指标体系.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引导资金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理性投资.而投资者的理性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证券市场信息,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信息了解是否充分.由于机构投资者有专门的部门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中小投资者因欠缺一定的财务、会计等知识,其投资行为受直觉和外界影响较多,这样就客观上加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比较基于理性投资者的资产定价模型,分析过度自信行为金融模型和传统金融模型之间赋予投资者的客观经济内涵特征的差异,指出其关键在于是否有效区分过度自信投资者和"更知情"理性投资者.如果无差异化"更知情"理性投资者与过度自信投资者,过度自信模型和传统理性金融模型保持一致性;否则,传统理性金融模型无法满足解释市场异象的假设条件,而过度自信模型更符合市场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