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丁村民居柱础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对丁村民居建筑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丁村柱础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了丁村柱础的雕刻手法、造型特征以及丁村柱础装饰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并对几种典型柱础式样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山西民居特点,促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丁村民居,在山西襄汾县。襄汾县是1954年9月1日由汾城、襄陵二县合并而成(县政府设在石村)。丁村位襄汾县城西南之临汾和曲沃间狭长深谷的南端。东面是耸高而秀拔的霍山山脉(主峰海拔2600米左右),西边是乡宁黄土高原(海拔平均为1000—2000米),  相似文献   

3.
随着参与式影像的深入发展和参与式新新媒介的迅速普及,参与式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关联的文化政治实践都在发生着日渐深刻的变化。参与式民主在丁村生活的部落时代表现得非常明显,是这里的主要治理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关注弱势群体、赋予民间权利、注重全员收益的思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思路的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发展参与式管理,使文化遗产的利益相关各方都能够通过参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提高自己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汉川 《百姓生活》2011,(12):62-63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南浔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早在明清时期,南浔的经济就十分繁荣,素有“江南巨富之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之誉。现在,这里的沿河古民居建筑群,不但有多处江南名园,还保存有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古民宅和中国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  相似文献   

5.
门楣, 即门框上边的横木。有关门楣的起源, 尚无确切记载。但就雕刻艺术与建筑装饰的发展来看, 门楣发展于唐宋,随着民宅建筑装饰的兴盛, 到明清时期形成规模。由于门楣处于非常醒目的位置,所以历来的建筑师们也都非常重视对它的艺术装饰, 以加强建筑的感染力,久而久之, 门楣艺术就成了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文化形态的生动体现, 也为研究我国民宅建筑艺术提供了史料。王家大院的门楣装饰就集中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的风格。王家大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绵山脚下的灵石县静升镇,地处晋中盆地南端。明清时期,崛起的华夏三大商帮(晋、徽…  相似文献   

6.
在古人类遗址山西襄汾县丁村明清民房上有一组“贪吞太阳”的木雕,这就是民间自古流传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的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人讲过了,这里单讲“贪心不足吞太阳”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泾水上游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与分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在泾水上游共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14处,但长期以来,对它们的年代和文化性质的判断多有不同。通过典型地点的地层对比,结合有关地质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泾水上游旧石器时代诸地点的年代序列进行了研究,将这一区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泾水上游旧石器时代中期前段遗存与汾水流域的丁村文化大体同时,但它们分属不同的文化区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清之际沟通南北学术的重要人物,顾炎武在山西的活动是其北游于中国的重要环节。他在山西的活动主要有学术考据、人物交游及经营产业,我们把顾炎武的这些活动置于明清之际这一社会转型期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它对于人们认识明清之际山西的文化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田村保存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群 ,规划布局严谨 ,建筑类型丰富 ,建筑功能合理 ,建筑艺术精湛 ,对研究客家建筑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 ,苏州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苏州传统文化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苏州传统文化 ,有利于探索在中国条件下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明清两代文人具有鲜明的群体化倾向,地域性文学社团丛生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这些地方文学社团努力守护心中的文学圣地,构建本地文学谱系,形成地方文学话语,光大地方基层的文学地位,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我们有必要将地域社团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放到地方基层写作的语境中去考察,对具体地域空间的文学场景和版图加以还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这不仅对明清诗文研究,同时对将文学史研究从重视时间维度、重视宏观、重视文本、重视主流发展引向对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地域、文本与经验、主流与支脉并重齐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皖南徽州,分布着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歙县斗山街,便是徽州先民住宅群的一颗璀灿明珠。斗山街择址徽城斗山脚下。这条小街,青石路心,卵石镶边,曲折回环,蜿蜒伸展,其基本框架是北斗形状。两旁重楼叠院,鳞次栉比,马头墙高低错落昂首云天。步入斗山街,宛若进入明清历史画廊。人大多外出经商。徽商盛极数百年,是明清二代中国最具势力和最有影响的封建商帮。这些商贾荣归故里.往往不惜重金树牌坊,修宗祠,建宅院,兴义学,从而造就了徽州文化的灿烂辉煌。斗山街居宅群既有官宅,亦有民宅…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清折子戏的成因及其功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子戏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特有的演出形式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和延续既有其外在的文化成因,又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深入探究明清折子戏的成因及其功过,对于拓展戏曲史研究的视野,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艺术,是属于北京师和南苏州的时代。明清时期苏州诗人群星灿烂,几乎占据了中国诗坛的半壁江山。在明清繁盛的市民文学中,吴地民歌是鲜活生动的一种样式,受到文人的喜爱。明清时期苏州园林鼎盛,对园林的各种记载描写也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文字精美,揭示出苏州园林构建人居环境艺术之美,显示出苏州城市文化中诱人魅力。苏州的戏剧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对明清文学和苏州城市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科举盛行,山东地区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由科举起家且长盛不衰的仕宦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山东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山东仕宦家族都留下了厚重的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这些家族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文化作为西北地区主导性的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唐、宋元和明清几个阶段 ,给西北地区的民族和社会构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西北地区文化特色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文化高度繁荣,诗文别集大量刊行,相关研究表明,明清诗文别集总数达数万种。诗文别集的繁盛,源于明清两代都非常重视科举、教育,科举、教育进而造就了众多的诗文作家和诗文别集。今天,经过几百年自然、社会淘汰后劫后遗存的诗文别集,为我们深入研究明清社会和明清士人留下了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在汗牛充栋的明清诗文别集中,择其要者,吸收和反映今人整理研究的成果,编写提要,可以较全面地呈现明清重要诗文别集的面貌、揭示其特色,为读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明清商人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文化构成了明清商人经营之道的思想来源。明清商人在商业经营中所遵循的诚信原则、缘又取利的原则都是在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的,是儒学伦理规范的转化,儒家思想在经济发展中是一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经营哲学也成为明清商人的经营之道。明清商人所奉行的勤俭、预测市场、运用市场规律的经商原则,都是明清商人汲取春秋战国商人经商智慧的结果。佛教教义对明清商人的经营之道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各种思潮活跃,孙致弥作为清初重要的云间文学家,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是其人生的根基和生命安顿之所,尤其是道家文化在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双重影响下的文人心路历程,可见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传统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