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与食道电生理检查对老年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均常规进行查体、DCG、心脏超声、脑血流图、脑电图等检查,排除癫痫、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等疾患。①动态心电图检查:每例患者记录24h,监测导联为CM1,CM3和CM5,应用回放式计算机分析系统,分析和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②食道电生理检查明确晕厥的可能病因,并对将来事件的发生出危险性评估。食道电生理检查的内容包括:评定窦房结功能,评定房室结功能,诱发快速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结果296例患者中经DCG检出心源性晕厥139例(47%),食道电生理检查检出150例(50.7%),考虑为其它原因晕厥146例(49.3%)。HDCG和食道电生理检查均是诊断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最有效的手段,阴性时也不能排除心源性晕厥;DCG和食道电生理检查对晕厥的临床价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出房、室性心律失常数据。方法选择近年来在我部门诊体检检出的老年高血压合并LVH患者71例,对他们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检出的房、室性心律失常数据,并与参加同期体检、同龄、高血压未发生LVH患者(对照组,129例)比较。结果 LVH组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房、室性心律失常总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LVH患者常常合并较多较频繁的房、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符合无症状性冠心病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的心电图阳性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结论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受检者24~48小时的心电变化,记录仪很轻巧,检查期间由受检者随身携带而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可长时间作动态连续监测记录,尤其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英国牛津动态血压仪和TLC4000动态心电图仪对75例高血压患者(男性51例,女性24例)进行24小时同步监测,分析症状与血压及心电图之间的关系。结果 26例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症状时心电图改变与血压波动有关。结论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有利于分析临床症状与血压、心脏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科2004年5月~2006年10月住院的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共301例,其中男性245例,女性56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80.11±5.30)岁。根据DCG检测分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指房性早搏>100次/天,室性早搏>100次/天。心律失常组分房性心律失常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及混合性心律失常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心脏房室内径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把心律失常、非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类型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1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198例,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房、室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LVMI增加有差异(P<0.05),LVEF降低无差异。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比较,前者以左心房增大为主,后者以左心室增大或同时并左心房增大为主(P<0.05)。结论老年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在此心脏结构改变基础上,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处理心律失常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脏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分析、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与年龄、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老年科2004年1月-2006年3月住院经DCG检查存在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共387例,其中男性294例,女性93例,年龄60~95岁。按年龄分为3组:60~69岁组(22例,5.68%);70~79岁组(155例,40.05%);80岁以上组(210例,54.26%)。按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早搏(APC)组、室性早搏(VPC)组、房性早搏合并室性早搏(APC VPC)组;按传导阻滞分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包括完全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ICRBBB)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包括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AH CRBBB/ICRBBB)。并对心律失常的例数、类型、构成比进行相关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平均心率、最快及最慢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期前收缩及室内传导阻滞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增加心律失常明显增多,尤以房性早搏及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主要原因是器质性心脏病,以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为多见。DCG对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检出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已成为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尤其是青少年发病率较高。其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如早搏,传导阻滞或T波低平等并不特异,但冠状T样改变却很少见[1]。我院收治1例心电图出现冠状T波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1岁,因心前区反复胸闷1周来我院门诊就诊,发病前2周有咽痛,鼻塞感冒史,2周后即出现胸闷,安静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60岁以上老年人常规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对到我院健康体检的老年人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对其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305例(46.78%)心电图异常;各年龄段受检者心电图异常率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定期为老年人开展心电图检查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社区长寿老年人(90岁及以上)体检心电图的情况,了解长寿老年人的心电图变化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上海市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59例社区长寿老年人的心电图。结果59例社区长寿老年人体检心电图正常9例(15.25%),50例(84.75%)患者检出一种或合并两种以上异常心电现象,其中心律失常35例(59.32%),ST-T改变24例(40.68%)。结论长寿老年人在心电图体检中异常心电现象检出率高,尤其在心律失常和ST-T改变方面,应定期对长寿老年人进行心电图体检,并动态随访心电图变化,为长寿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10.
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为地方待业人员。既往无心律失常史,因牙龈炎于2000年1月15日口服甲硝唑(0.2片,3次/日,北京双桥制药公司)和利君沙(0.125片,3次/日,西安制药厂)治疗,服药后自觉轻微胸闷、心慌,并有恶心,当时未加注意。后因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前来就诊,做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率,频发室性早搏。当时拟诊:病毒性心肌炎,停用上述药物,改服病毒灵和营养心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典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对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非典型心电图形态20例,占35.08%。结论熟悉并掌握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防止出现误诊、漏诊现象,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专项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各类疗效指标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胸外科接受全肺切除术的老年原发性肺癌术后患者91例,依据接受手术时间和随机数字表分为专项护理干预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肺切除术围术期常规治疗,专项护理干预组增加了专项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呼吸道术前干预,疼痛干预,辅助通气干预,排痰干预,监测水、电解质数据和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并进行了心律失常各类疗效比较。结果专项干预组的发生心律失常例数、平均每天心律失常数目和平均每小时心律失常数目等检出心律失常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1)。结论专项护理干预可明确改善老年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各类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的症状及防治措施,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临床工作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表现为无痛型8例、咽喉牙痛型6例、胃肠型18例、脑症状型6例、心衰休克型9例、颈肩背痛型3例、心脏骤停型4例.18例行急诊PTCA,10例行静脉溶栓,21例错过急诊手术及溶栓时机择期行CAG,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心电图ST段抬高型AMI 34例(63%),非ST段拾高型AMI 20例(37%).心电图示心肌梗死广泛前壁11例,前壁10例,前间壁9例,下壁+正后壁2例,下壁10例,下壁+正后壁+前壁2例,下壁+前壁3例,后壁3例,右室4例.无痛型AMI见于老年患者.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极易误诊,应引起各级医师的重视,要尽早进行动态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以便及时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老年人常规心电图中的检出率为5—10%,而动态心电图检出率为60—100%。其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群。正常人发生室性早搏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室性早搏临床上常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炎患者血浆中脑利钠肽(BNP)的表达,及BMP在急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浆BNP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LVEF、SV、CK-MB、cTnT等指标均优于研究组患者指标,且轻症组患者优于重症组;研究组患者血浆BNP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轻症心肌炎患者相比,重症心肌炎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炎患者血浆BNP的表达水平较健康人高,且重症心肌炎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轻症心肌炎患者,血浆BNP水平在急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雨 《山西老年》2010,(4):54-54
有的患者虽然心电图清清楚楚地显示出心律失常,可医生就检查不出他们的心脏有什么实质病变,这种没有任何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就是功能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明确诊断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心超及心电图,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中39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97.5%,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明显残余分流和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时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参与研究对象均实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浆脑钠肽水平的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NP浓度平均为298.6±37.8p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平均水平,组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另外,不同症状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BNP浓度也存在一定差异,症状轻患者的BNP检查结果明显低于症状重的患者(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进行血浆脑钠肽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可作为临床诊断急性重症心肌炎的指标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心电图在不宜行运动试验的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不宜行运动试验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70例正常人(对照组)高频心电图(HFEC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高频切迹的阳性率为80.39%,对照组阳性率8.57%(P0.01)。结论高频心电图(HFECG)检测高频切迹对冠心病有很高的敏感性,故对老年体弱病例或者某些残疾及有运动禁忌患者尤为适合,这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养生信箱     
《人生与伴侣》2006,(6):66-67
心脏也“过敏” 问:由于药物过敏我长了一身皮疹,同时感到心慌。去医院检查了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医生说这种心律失常与过敏有关。也就是心脏“过敏”了。心脏也会“过敏”,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