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店楚墓竹简》中共有15个介词,引进工具时,只使用“以”;引进对象时,多使用“於”、“与”、“乎”和“诸”;引进原因时,多使用“以”、“为”和“由”。“以”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工具,其次是引进原因;“於”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其次是引进对象;“为”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原因;“由”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和时间。一些介词在用法上呈现出专门化的特征,如“与”只引进对象,“于”只引进处所,“诸”只引进对象等。  相似文献   

2.
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学”、“人文学科”、“人文科学”,三者是可以区别的;“人文科学”不仅仅是个“类称”,同时可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文科学”的当代建构,是人文主义传统演进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历史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历史观。邓小平历史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 ,“生产力决定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核心内容 ;“特色道路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本质特征 ;“人民主体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基本立场 ;“历史辩证法”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灵魂 ;“历史评价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结构紧密、层次分明:《逍遥游》提出逍遥的三次层次———“无名”、“无功”、“无己”;《齐物论》用“无是非”、“无封”、“无我”三重境界对此予以论说;《养生主》是《逍遥游》的续篇;《人间世》的主旨是“无名”,《德充符》的主旨是“无功”,《大宗师》的主旨是“无己”;《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逍遥游》的呼应。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明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眼睛是与心灵有着密切关系的。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古代的语言文字,就会发现:古人的心目中,眼睛与心灵的关系远比现代人所认为的密切。 <一> 汉字中有这样一组异体字: “愕”与“(目咢)”; “睓”与“(忄典)”; “慎”与“(?)”; “愦”与“瞆”; “怅”与“(目长)”; “慻”与“眷”; “瞠”与“憆”; “(目沙)”与“(?); 在这组异体字中,目与心作为表义偏旁可以互相替换。汉字的表义偏旁与字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与“心”可以互换,说明两者有着共同之处。而在“心眼”、“心目”等一些词语中,“眼”、“目”作为词素,其意义实际上已经与“心”很相近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言文字现象呢?这无疑只能从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集中而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坚持“务实”与“务虚”的辩证统一。一是明确“务实”、“务虚”的内涵界定;二是阐明国外学者在研究邓小平“务实”与“务虚”问题上的局限性和偏见;三是肯定国内学者对邓小平“务实”思想的研究成果;四是重点论述邓小平关于“务虚”的思想观点;五是论证了邓小平是“务实”与“务虚”的统一论者,从而说明,邓小平不仅在“务实”上功勋卓著,而且在“务虚”上有着丰富的思想和远见卓识。最后指出研究邓小平“务实”与“务虚”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思维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三代领导核心的思维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但侧重点不同。毛泽东强调的是“两分法” ,也有“三分法”思想 ;邓小平则把“两分法”和“三分法”并重使用 ;江泽民大量使用的是“三分法” ,也运用了“两分法”、“多分法”。“两分法”、“三分法”、“多分法”同属于唯物辩证法。可见 ,把“两分法”绝对化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8.
年鉴是一种工具书,资料性是年鉴的本质属性,也是年鉴的最大优势。具体而言,就是年鉴所载录的资料必须“多”、“准”、“精”,然后才可以用。“多”,指资料丰富,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准”,指史料准确无误;“精”,  相似文献   

9.
两难选择是哲学课题之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的反映。在农村工作中,两难选择问题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减轻农民负担”与“兴办公益事业”;“维护群众权益”与“保护干部积极性”;“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与“保护国土珍惜耕地”;“劳动力转移”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等等,都属令人头痛的两难选择问题。深入研究并妥善解决这些“两头是刃”的两难选择问题,是广大农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道德哲学及其现代道德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哲学家 ,著作《老子》,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起首 ,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开头 ,被称为“德篇”。故合称《道德经》,其“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1。“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的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道”是其最高实体和一切哲学思想的来源 ,离开“道”无从谈老子的道德哲学 ,也无以言道家哲学 ;而“道者 ,道之舍也”2 ,《韩非子·解老》中说 :“道有积而德有功 ,德者道之功。”其意即是 :“道指世界本源 ,德…  相似文献   

11.
关于屈原自沉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研究屈原沉江的逻辑起点应是研究屈原自沉的动机及其意义。“赐死说”根据不足 ;“殉国说”是特殊时代的“古为今用” ;“殉楚文化说”、“政治悲剧说”对主体认知不够 ;而“洁身”、“殉道”、“泄愤” ,皆为屈原自沉动机的不同方面 ,与屈原作品的情感抒发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2.
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形而上学猖獗,一部古典文学史,真是禁区重重,尤以元代文学为甚。元代文学以戏曲为主,元曲剧坛上一向是“蛇盘鬼踞,群魔乱舞”,因而若谈戏曲,动则犯禁:公案剧不能谈,是“歌颂清官”的;水浒剧不能谈,是“歌颂投降派”的;有鬼的不能谈,“有鬼就是鬼戏”;有妓女的不能谈,“美化妓女”;爱情剧不能谈,“黄色下流”;历史剧不  相似文献   

13.
提出“大庆石油人”是一个文化身份的概念,并对其基本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拥有强烈进取的责任意识是成为“大庆石油人”的首要条件;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是成为“大庆石油人”的政治特质;具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是成为“大庆石油人”的必备素质;做到严格自律是成为“大庆石油人”的道德要求;自觉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成为“大庆石油人”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4.
《楚辞》里的《九歌》是古代楚国祭神的歌曲,经过屈原改写或删订。这是朱熹的说法,似可视为定论。《九歌》有十一篇,为什么称之为“九”呢?郭沫若说“九”“或许是‘纠’的意思”,较近实际。不过对于“纠”字,各家也有不同的看法:郭释为“缠绵宛转”;马茂元《楚辞选》则认为“是多数的意思”。我觉得“纠”是说明这种歌的性质,唱的人既多,内容又多变化,很复杂;“纠者,合也”,“纠”是“纠纷错杂”,“合”是“合沓”;“歌”自然是“唱”。唱的人既多,内容又很复杂,自然在情调上“缠绵宛转”的也有,激昂慷慨的也有;在分量上可能很长,中间有停歇,分  相似文献   

15.
张立文 《江淮论坛》2012,(1):5-10,2
许衡宗朱子,传廉洛之学。他以“理”思想核心,认为“道理”是一以贯之的形而上本体范畴,“道”为伦理道德,“理”为道德伦理精神,二者均为伦理道德恒常不易的范畴;许氏承程朱格致之学,认为“格物”是“知”的前提,而“诚意”则是“行”的前提,提出“知行并进”的思维逻辑;许氏综罗张载与二程的心性之学,以“明德”为本体释“本然之性”(“天命之性”),以“立教”、“明伦”、“敬身”为变化气质、迁恶从善德三纲目;和合创新,奠定了理体学在元代受尊为宗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正> “造词”和“构词”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术语,表示着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造”和“构”具有同义关系,,但是“造词”的意义重在“制造”,“构词”的意义重在“结构”,“造词”是指词的创制说的“构词”是指词的结构规律说的,因此,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明清实学思潮基本特征的认识,学术界或曰“经世致用”;或曰“人文主义”:或曰“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和“排斥理论提倡实践”(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在我看来,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一个“实”字,即“实体”、“实理”、“实政”、“实教”、“实心”、“实念”、“实才”、“实功”、“实言”、“实行”、“实习”、“实践”、“实用”、“实风”等。明清实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思潮,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论证了《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质及其文化渊源,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吴敬梓心目中“理想国”的特点。认为“敦孝悌”和“笃忠恕”是吴氏“理想国”的最高道德规范;“以仁义服人”是这一“理想国”的政治纲领;“礼乐兵农”是这一“理想国”的治国经纶;“清议”与“致用”是这一“理想国”的士林学风。认为既与程朱理学对抗,又与陆王心学分庭,是吴氏心目中“理想国”的文化总体特征,《儒林外史》中的民主主义思想不属于具有近代色彩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确切地说,这种思想基本上仍是中国儒学固有的朴素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论语》的“乐学论”,首先需要弄清楚孔子所言“学”何谓、如何“学”、为何“学”这三个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这三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学”是“成己”,是乐在心,故谓之“独乐”;“时习之”是“成己”并“成物”,是乐主发散在外,故谓之“众乐”;为己学而“乐”,是“成己”而后“成物”之乐,故谓之“至乐”。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的动人魅力与过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话语方式对“言道的悖论”的成功超越。超越的策略有六:一是揭示语言的工具性本质;二是彰显语言功能的边界;三是对“逻辑—工具性”语言的有限性进行深刻批判;四是采取“三言”笔法进行“诗意言说”;五是运用不断“建构—解构”的表达策略;六是采取“言无言”的话语方式。六大策略不仅使《庄子》成功地超越了“言道的悖论”,而且还摒弃了一切“人言”必然带有的“相对性”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体道真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