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广西保留着极其丰富的壮族音乐文化资源,但这些音乐文化因为流传范围有限,随着时代的变迁正面临消失的困境.对此,可借鉴平果县保护和开发嘹歌的经验,保护壮族音乐的根基,并将之引进课堂;邀请区内外名家采风创作并推出新作品,利用国内外文化平台推介壮族音乐,同时勇于创新,促进壮族民歌演唱的发展,将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目前,壮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存在民众对自身民俗文化认识不足、对民俗文化发展开发的工作急于求成、对民俗文化发展开发缺乏专业人士的策划指导等问题。对此,可引入动态性保护概念,动态性表现更新壮族民俗文化具象,动态性开发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性表现发展壮族民俗文化,动态性体现壮族民俗文化存在的核心价值。应集聚各方力量,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整体规划和科学发展;以相关旅游与文化事业单位为核心,强化管理经营和人才培养;以当地民众为基础,实现整体保护和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4.
曹阳  赵旭东 《河北学刊》2024,(3):177-185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步加速的背景下,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乡村文化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冀中平原师素村的个案展示了一个对所持文化传统有强烈觉知意识的村落共同体,积极进行文化传承及转型以凝聚共同力量谋求自身发展的实践历程。通过分析发现,村落共同体实践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内在影响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自觉是践行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前提;乡村文化是否契合村落共同体的生存发展需求,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关键;乡村精英引领下的村落共同体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实践的主体。基于此,充分发挥村落共同体在乡村传承与转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陈丽琴 《学术论坛》2007,30(8):145-149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壮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社会,壮族传统服饰也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穿用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服饰工艺已呈现衰落的面色.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壮族服饰的保护传承,对壮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开发,使之在顺应社会适应时代中传承发展,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壮族曲艺文化是壮族集体意识的自我完善与积累,反映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在现代背景的表述下,壮族曲艺文化遭到世人的冷落而面临消失的的生存处境。理解壮族曲艺文化与壮族生境模式之间的共生互动,在族群的实践中形成生境与文化的传承客化,以文化的符号资本进行文化内部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促使壮族曲艺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得到复制或者再创造,并以新的方式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对于现代理解壮族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是其民族特质之一.但是,目前壮族民歌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一些困境,因此,在文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如何使处于困境或迷惑中的壮族民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或新的生长点;如何扭转时代因素的劣势而寻求到新的发展机遇,以促进壮族民歌的良性发展;如何在音乐课堂上优化民歌的教学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文章试从以上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其不仅是政策问题、制度问题,更是文化问题.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实中的乡村文化与原本的传统文化、乡村历史记忆出现了断裂,农村陷入了较为严重的文化危机、伦理及秩序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社区缺乏生机与活力,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直接导致了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荒芜,加剧了留守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从重建乡村文化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两个方面展开努力,通过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发展集体主义理念、重建乡村认同、改革乡村学校教育、协调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9.
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日益改变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土"与"留守"的社会事实,给承载农业文化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凄楚的晚景,传习久远的农耕经验和手工技艺渐已淡出乡民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寻找开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更能提升我们对自身所属文化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壮族风情旅游与壮族民间文化主体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作为一种民间型文化,它的内在特质基本不为外界所了解,甚至也不为它最有资格的继承人所多知,因而弘扬壮族民间文化任重而道远。壮族风情旅游开发与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在其目标指向上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开发理念以人类学与生态学理论为先导,将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和谐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将有助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主体重建,以及壮族民间文化的重新发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对壮族民间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保护是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三大主题。壮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文化认知研究的主要方面;认同研究集中于对壮族民间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研究虽范围和视角广泛,但观点之间缺少对话,对壮族民间文化发展信心不足。深入认识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本质,正确认识壮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系统认识壮族民间文化变迁规律,应为后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大都市郊区、郊县兴起的以休闲农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本文通过对南京市郊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调研和分析,评述了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根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营模式日渐丰富和成熟的特点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要注重开发模式综合化,深挖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强化本土文化特色,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责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探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有利于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使城市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同步进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平市神农镇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实现了文旅融合,文化产业特色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经营管理、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文化旅游同质化、村民对乡村文化旅游认识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神农镇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和参与意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等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共生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索以期解决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两次转型为研究对象,指出一条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嵌合的有效途径,这条途径使民族传统节日在旅游驱动下摸索出一条生存和发展之道,实现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互动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地区传统节日在旅游开发中的典范,具有代表意义.同时也为当下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凉山彝族火把节由乡村蔓延至城市,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成长过程代表了中国未来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已成为乡村宝贵的旅游财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已逐渐发展为振兴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的强大促进力。然而,在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却也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等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内外部冲击,面临文旅产品整合创新不足、产业布局缓慢等与旅游发展融合不畅的复杂困境。鉴于此,该文对乡村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开发融合困境进行具体化分析,并根据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性提出文化遗产资源整合规划、保护开发并举等可行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期有效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旅游业发展困境,助力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有效化开发、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9.
特色农业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生态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特色农业旅游以广泛散布在乡村的特色农业文化为主要对象 ,是对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特色农业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开展特色农业旅游可以通过提升文化品位与注重生态关怀来实现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菲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菲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是个不易协调的难题.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壮锦、绣球的生产性保护折射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产业进程,对其考察可管窥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与困惑,从中亦可尝试探讨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