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密宗阿嵯耶观音的形象来源历来颇受人们关注,但由于人们对云南密宗认知的差异,对阿嵯耶观音的理解也不相同、对其形象的解释也不同.就阿嵯耶来说,是见于云南佛教密宗诸神中唯一与其他密宗不同的神,而且在中国佛教的神祗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此神的形象具有大理白族的面相;此神的出现,与南诏、大理国君主要获得应有的国家地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白族本主神系接纳了一部分佛教神祗,从而形成这一部分佛教神祗以佛教神祗和本主神祗的双重身份在大理地区被佛教徒和本主信徒同时崇奉,却未引起任何宗教冲突的奇异现象.究其原因,当与两种宗教的相互认可、白族本主崇拜特性、本主选拔标准及信徒的认可有关.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热贡 (今青海同仁县泽东 )艺术大约始于元代。相传 ,早在萨迦法王八思巴时 ,西藏佛教上层曾派著名高僧 ,知名藏医年庆唐拉丹科隆务瑜伽师拉杰直合拉洼 (俗称阿米拉杰 )前往安多 ,特别是热贡一带传布佛教。这位尊者也同时把西藏的画师带到了热贡 ,他们一边传布佛教 ,一边在一些寺庙绘制壁画、唐卡 ,用形象、直观的方法来宣传佛教的教仪 ,受到人们的欢迎。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 ,各种寺庙纷纷建立。大批新建的寺庙需要绘制壁画和唐卡 ,随之也就出现了大批的画匠。热贡艺匠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既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热贡藏传佛教艺术 ,又…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处中原、东南亚和藏文化的结合部,受到这三大文化体系的渗透和影响,云南的佛教寺庙因而呈现出了多元、多色彩的特征。本文将云南的佛教寺庙划分为汉式、藏式和傣式三大类型,就其历史源流、总体布局和单体结构进行了概括性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云南佛寺艺术作了一些较新的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据后弘期藏文史籍记载,松赞干布时除兴建大、小昭寺两座佛教寺庙外,还在吐着全境修建了众多佛教寺庙,此即所谓四茹边压寺、四再压寺、四压肢寺、九对治寺等等。对于松赞干布时这些大规模兴建神庙的记载,学术界往往持信疑参半态度,且认识上也存在较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这些神庙当属佛教寺庙性质,并将其作为松赞干布推崇和发展佛教的证据①,一些人则认为这些神庙当时应是受本教观念支配而兴建的②,而另一些人则根本对当时是否建有如此众多的神庙表示怀疑③。毫无疑问,弄清这些神庙是否得到兴建以及其兴建之性质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6.
韦正春 《天府新论》2020,(2):127-134
"后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土地神祗,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先秦时期,后土指的是人名、官名、神名,其形象尚未成型,在多数情况下以社祭出现,从以冢土、石、树等立"社"以及其不同职能来看,后土形象是模糊的,没有构成完整性和系统性。汉末至唐,后土与社分开祭祀,出于政治需要以及宗教的推动,后土神祗有性别之分,其塑像始有定形。唐宋之际,后土成为阴神,祭祀的意义无疑被放大,成为丧葬仪式中所祭祀的对象;宋徽宗对后土封号祭祀以及道教对后土改良,使得后土成为与玉皇大帝相匹配的神祗。考察后土形象演变历程与祭祀仪式的生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后土的社会意义以及对民间社祭信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入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巴蜀地区有其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如道教的影响),又西邻吐蕃,与藏传佛教有密切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也具有明显特色。  相似文献   

8.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湖南,始于魏晋之际。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岳麓寺,又名慧光寺、麓山寺,始建于西晋初年。接着湖南各地相继兴建了一批佛教寺庙。两晋至南朝时期,佛教由北而南,逐步传布于湖南各地。至隋唐五代更为盛行,并发展成许多宗派,特别是南岳衡山,已发展为全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一批著名的高僧,先后来到南岳,修行传法,南朝时兴建的几座寺庙成了全国佛教名刹,同时还增建了不少新的寺庙和道场。其他山林,也兴建了不少佛教寺院。宋代湖南佛教仍以南岳衡山为中心,并影响到谭、衡等州,形成向四周辐射的局势,而最突出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熟语和词的研究,以往一般置于词汇学范畴内进行,以语言词汇为背景和平台,主要考察分析它们的类别划分,本身的构造和意义以及单位之间的关联等。其实,熟语和词,都远不是只有词汇学的或纯粹语言学的研究价值。各种现成的用语也好,许许多多含概念意义的词也好,都往往与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的观念时尚和审美倾向或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表现,有着密切而深蕴的关联。发掘和分析这个关联方面,是有重大意义的,应该得到重视。英国弗斯学派的创立者弗斯(J.R.Firth)早就提出,词义是表示社会行为的模式,最值得从词义方面来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可惜…  相似文献   

11.
与宋代很多儒者一样,范仲淹也曾对寺庙和道观的奢华与繁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忧虑,然统观仲淹的一生,他并没有一概否定缁黄,也即佛道二教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相反,他十分重视佛道二教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仲淹自幼丧父,后随母迁居山东长白山时,便在附近的寺庙拜师求学,苦读经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仲淹奉命镇守河东时,在行军途中拾得一卷佛教经典《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并将其交给承天寺(今苏州重元寺)收藏。仲淹还广泛结交大德高僧,遍游江南古刹,参拜菩萨,挥毫作文,彰显佛教功德,佛家视其为外护、同道。  相似文献   

12.
度母信仰在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占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度母信仰传入西藏地区的历史背景的梳理,认为度母这一起源于晚期印度佛教的女性神祗信仰,于松赞干布时期传入,在阿底峡时期真正开始普遍流行,结合"转轮圣王"及"上师崇拜"观念的影响和推动,将历史人物与佛教菩萨信仰结合而形成"观音—度母"的联合信仰模式,并经过阿底峡的大力推行而最终成为藏传佛教中最为普及的女性神祗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沅湘自然崇拜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维英 《云梦学刊》2001,22(3):33-36
《九歌》是南楚、沅湘间的祭神乐舞歌曲,经屈原加工再创作后而流传于世.《九歌》自然神祗的原型为东皇太一(太阳神)、云中君(雷神)、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星神)、东君(月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巫山女神).《九歌》的出现,既是取悦自然神祗,亦为支配大自然.  相似文献   

14.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究其本质是道德危机,当代生态(环境)伦理学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理念,从而规范人类的行为.佛教以觉悟和解脱为终极目标,以“契理契机”精神随顺不同时空因缘之流转迁变而开出新气象.对大乘修学者而言,生态保护是发菩提心、趣菩提道、成菩萨行的“方便”,是成佛的“必修课”;对非佛教信仰者而言,佛教根本义理中能推导并生发出让不同宗教文化传统下的人群共享的伦理原则并落实于生态保护.基于佛教“缘起”世界观的“慈悲”,是贯通佛教义理和生态保护实践的核心理念,是佛教参与现代事务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5.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1):16-19
Image(形象/图像/意象)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对话和美学对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西方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由主客互动而来的影像,主体心理运行的意象,由主体外化而成的艺术形象.这三个方面为image在中国的三种不同译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许巧云 《天府新论》2013,(4):147-151
从传统性别文化的角度对汉彝英三种语言中的熟语探讨中,我闪发现,三者在对待男女品行的态度、男尊女卑观念等方面高度一致。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又各具特色。在如何看待女性贞节及传宗接代的思想方面,汉彝共性居多,而彝族因为实行转房制,育龄妇女鲜有守寡者。彝族有祖灵崇拜传统,所以深层原因则有不同。在富有动物隐喻特征的熟语方面,汉彝语虽有用例,但数量远不及英语。  相似文献   

17.
喇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经过与本教的长期斗争和互相渗透融合而形成的。它根据佛教的经典和教义,吸收了本教的一些宗教神灵和宗教仪式,并在寺庙僧侣制度等方面反映出许多西藏的特点,使佛教带上了地方色彩而西藏化了,因此被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不过是西藏化了的佛教。佛教能战胜和融合西藏地方的原始宗教本教,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喇嘛教,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表象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承贵 《河北学刊》2006,26(4):36-42
叶适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具有双重性结构:一方面,通过对高僧品行、寺庙的存废、戒律的功用、信徒的奉佛等的评论,传达了一种“宽护佛教”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寺庙的建造、出家为僧、礼俗的破坏、悟道的方式、往生西方、佛教之道是否纯正等的检讨,传达了一种“批判佛教”的信息。并由此形成了叶适佛教观的三大特质:认知佛教态度上的宽容性、认知佛教价值上的启发性、认知佛教程度上的表层性。  相似文献   

20.
汉传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汉地佛教,之所以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普遍选择大乘佛教,盖因大乘佛教注重利他济世、强调慈悲普度的精神,较诸小乘佛教注重自利、强调自我解脱更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注重利生济世的大乘菩萨道精神和强调心性、注重现实人生的禅宗思想,确实是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质之所在.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受中土主流意识形态之儒家思想影响之大,在融会、吸收儒家思想方面之成功,甚至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都堪称典范.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人间佛教”,继承和发扬了禅宗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太虚大师对于佛教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传统佛教的注重“佛本”变成注重“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