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简单性原则”真正含义的科学史考察认为,在复杂性科学逐渐兴起和成熟的今天,不仅不应放弃简单性原则,而且更应提倡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2.
简单性作为一种思想,已成为科学家们自觉遵循的一个方法论原则。理论的简单性不同于理论简单性原则,前者是具体的、相对的,它与复杂性一样都是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而后者则是科学家自觉追求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易》简单性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振武 《齐鲁学刊》2005,1(4):27-31
简单性原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在中国,这个原则由《周易》首次提出,它包含四重涵义:一、复杂是由简单演化而来;二、执简御繁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论;三、真理必须简明易懂;四、用最简约的语言来表述人们的思想。由此,可以认识中西方简单性原则的不同特点,以及《周易》简单性原则的主要理论坎陷。  相似文献   

4.
张立文 《文史哲》2002,(6):39-46
和合艺术哲学的宗旨是全面彰显各艺术形态的符号化虚拟特征 ,交互式情感内涵和意境性自由使命。和合艺术的意象 ,是指主体精神内在神思之情对于景象的一种艺术审美观照 ,是情景的冲突和融合 ,并从立境、立象和立理 ,达情、达性和达命 ,爱艺、爱道和爱和等层面加以论证 ,以达“大和至乐”境界。和合艺术哲学是基于和合学五大化解原理如何才能流行起来而创建的形上论域。和合艺术哲学诞生的契机 ,在于和解和合生存世界所面临的“无路”困境 ,以及和合意义世界所出现的价值冲突和意义危机  相似文献   

5.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时代和越来越庞杂的管理学知识,简单管理应运而生。本文回顾了有关简单管理的主要思想,概括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并对他们的核心理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2,(3):122-12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周易》之中,道器并列对应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道与器在元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道为宇宙与人生发生与演化的道理,“尚象制器”为发明创造的哲理。《周易》在理论上把“尚象制器”列为“圣人四道”之一,要求圣人必须有所发明创造;在认识评价上,“尚象制器”的功劳可以与天地日月相并列;在实际生活中,把圣人“尚象制器”的业绩看做是头等大事。但是,秦汉以后,器在理论与实际中均失去了与道相对应的同等地位,最终造成了中华民族的两种状态:一、发明创造长期领先于世界;二、被西方的发明创造所击败。  相似文献   

7.
合同准据法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同准据法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概念,它是指适用于合同的成立和效力问题的法律,其功能在于确定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准据法的选择是国际私法领域最复杂、最混乱的问题。在这方面,通过学说与实践的长期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原则,诸如: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客观标志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及特征履行方法等。这些原则和方法都有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都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合同准据法主要用来解决合同的成立、效力、解释和消灭等与当事人权利义务直接有关的问题,但在合同形式与缔约能力等方面并不绝对排除合同准据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周易简单性原则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性原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在中国,这个原则是由《周易》首次提出的,它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易》简单性世界观被历代哲学家普遍接受;执简御繁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追求真理的明白易懂是众多哲学家共同的信念;文辞简约成为古代中国哲学的表述特色。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不仅需要改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更需要从深层次上揭示其内在的问题,并重建新的观念.当前教师学习实践中存在模仿与反省、个人经验积累与公共知识学习之间的割裂和对立,也存在忽视合作学习的现象.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实体思维、静态思维和点状思维等简单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需要从思考的起点、心智的认识、认知的理解和学习过程观等维度进行突破,以建立正确、有效的教师学习观.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不仅需要改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更需要从深层次上揭示其内在的问题,并重建新的观念。当前教师学习实践中存在模仿与反省、个人经验积累与公共知识学习之间的割裂和对立,也存在忽视合作学习的现象。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实体思维、静态思维和点状思维等简单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需要从思考的起点、心智的认识、认知的理解和学习过程观等维度进行突破,以建、立正确、有效的教师学习观。  相似文献   

11.
李谨香 《云梦学刊》2002,23(4):119-120
俄语中简单动词谓语的繁化形式是非母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法点之一。因此,俄语研究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动词+动词、动词+名词、动词+副词、语气词+动词等几种类型的简单动词谓语的繁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毕生追求"至道"理想.在他看来,"至道"理想就是实现无为而治,就是富而后教、各安其分和理身理国.唐玄宗"至道"理想的提出是对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发展,是对大唐开国以来治国理念的发展,是我国古代社会治国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为农民设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其社会保障属性内在地要求通过立法来强制实施。其立法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立法依据、部门法归属、立法体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运行了七年,形成了新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关系,具有了立法的道义和社会实践依据,应纳入到社会保险立法范畴中去,并形成一个粗细结合、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组合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4.
罗国杰教授始终重视对道德原则的研究,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公正原则也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两个重要原则。把握罗国杰的道德原则思想应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辩证地看待他的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范畴。把“道”范畴置于审美文化的背景下观照,描述“道”范畴从哲学领域向审美与艺术领域延伸的脉络和流变轨程,厘清儒道两家涵指的殊异与审美特征,抉发“道”范畴不同的内涵层次,对于确切把握中国美学其它范畴,昭示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当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4):139-142
老子"治道"思想是传统治国理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从三个维度予以考察:一是本体论维度的"道治",老子强调按照道的方式去治理,重视"道治"的形上性、根本性、全面性和规律性;二是价值论维度的"善治",批评世俗价值和伦理礼制,主张在治国理政中贯彻"自然无为"的宗旨;三是境界论维度的"至治",描述了"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的理想社会形态,既有统治者自身权力的规范约束,也有民众的教化引导,从而达到最高的治理境界。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道治"凸显了治理的基础和根据,"善治"展示了治理的方式和策略,"至治"描画了治理的方向和蓝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法治社会建设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一体建设的重要构成,它与法治国家、社会管理法治、社会法治国等范畴相关但不相同。建设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夯基固本,是破解法治瓶颈的有效路径,是对人情社会的反思重构和对公共理性的培育与提升,有助于弥合转型中国的社会共识。法治社会具有法治的融贯性和社会的共治性两大特质。法治社会建设需要以公权力为主导,要求透过法治社会化实现社会法治化。当前,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需要处理法治失衡、法治失调、法治失信和法治失重等法治深化过程中的一般缺陷和特殊缺陷。以法治社会为重心的一体建设的法治发展观,符合法治的一般成长规律和中国社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人本道德原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行何种道德原则并不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现行的集体主义原则既不是一级道德原则,也不适宜市场经济社会,而由思想家主张的各种应然道德原则,也无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个合理的道德原则,应该同时满足六个方面的条件。而这里提出的人本道德原则就是这样的道德原则,它依据马克思的一贯性价值诉求设计,具体表述为:"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至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一切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本道德规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除了从人本道德原则引衍各种更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外,也以人本道德原则为标准,从各种既有道德规范系统中吸纳合理的成分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9.
钱颖萍 《兰州学刊》2009,(7):137-139
民事纠纷的可司法性解决的是纠纷可否进入法律视野的问题,即某项民事纠纷具有可以通过诉讼方式加以解决的可能性。影响民事纠纷可司法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性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司法供给能力等。法院裁判民事纠纷是否具有可司法性是法院对实体权利义务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的前提,对这一问题的处理程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开庭审理的方式来调查民事纠纷是否具有可司法性,另一种模式则是我国的立案审查制,笔者认为只有经过开庭审理,通过规范的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性,法院对于民事纠纷的可司法性问题的判断才有利于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由于媒体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依赖和利用 ,使得媒体形态的分化、变动、整合的趋势成为必然 ,互相融合、重新进行资源配置的传媒业日益处于分化整合的波动中。要完成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使媒体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就必须从策略的角度注重如下实践原则———保证传媒战略规划实施的传媒战略管理 ;传媒管理中的市场细分理论和满足需要原则 ;市场占有率、受众主体地位和利益最大化的平衡 ;集合并优化媒体的知识资产 ,使之与媒介其它战略资产相协调 ,并最终实现媒体的总体竞争战略的传媒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