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转运使是北宋最重要的地方高级官员 ,掌一路财赋、转运及监察本路官员之职 ,对宋代文史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河东一路转运使去就列为年表 ,供宋代文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宋发运使始见于建隆二年,从临时性的多处并设,逐步发展为江淮和三门白波两处稳定设置。江淮发运使也经历了由在京师分水、陆两司设置,到在淮南合为一司设置的演变过程。宋初设三门发运,太平兴国五年正式置使,至北宋末始终不罢。南宋发运使虽然发生了很大转变,但直至南宋末仍然设置。  相似文献   

3.
定州开元寺塔内现存北宋时期修塔题名碑记三十一方,其中四方碑记保存了大量北宋州县下属机构和吏人信息,这四方碑记历代均未著录。由于基层史料的缺乏,学界关于北宋州县附属机构及其吏人的研究较为薄弱,利用新发现的这些材料,结合其他文献,可以考证出两个问题:一、北宋州府使院下设诸案和吏人构成。北宋州级使院下设粮草案、户口案、差科案、商税案、兵案、胄案、修造案,这补充了正史记载州府使院下设十一案但无具体内容的不足。二、北宋县级案的设置和吏人构成。北宋县级案的设置,并非从元丰改制开始,宋初即有设置,在其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又增加各类案的设置,有的达十一二个。徽宗时期,由于宋廷精简州县以下机构,故对县级所属各案进行归并与裁撤,仿尚书省六部将其正式确定为六案。宋室南迁之后,仍沿此制。  相似文献   

4.
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贫贱富贵,男女老少,人人必需。自秦蜀守李冰识脉穿井,封建政府就控制,垄断井盐,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汉在产盐之地设盐官;蜀汉设盐府校尉;唐设三川盐铁转运使,山南西道巡院官,剑南西道巡院官,剑南东道巡院官,并于云安(今云阳)、大昌(今奉节)、永安(奉节)等地设监官;北宋设益、梓、利、夔四路转运使,南宋设四川总领财赋和四路转运使,并于产盐较多之地设置监官,管理盐政。兹为井盐与宋代四川政治经济一文、以探索井盐在宋代四川政治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妥之处乞于指正。  相似文献   

5.
三司使是北宋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财政长官,作为朝廷(政府)主管财政的最高首脑,有“计相”之称。三司使不仅具有处理三司日常事务的权力,还有经度军费、参议军政、荐举官员、编撰会计录等权力,曾在北宋财政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丝绸东路的贸易网点口角家位任树民“口角家位”,是指北宋王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至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15年—1065年)的半个世纪中,在陕西缘边的秦凤路、泾源路、环庆路和鹿阝延路所属州县,专为接待河湟吐蕃口角厮口罗地方政权朝贡使和商客而设置...  相似文献   

7.
北宋地方官员的任期,按诏令规定一般以三年为主,但是北宋九朝中因各朝具体情况不同,也有二年、二年半的规定。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的一大特点即政府的诏令与地方官员的实际任期严重悖离,地方官员的任期大都集中在二年以内,一年之内的情况也很多,与北宋政府规定的三年一任的任期制度相差甚远。官员任期过短带来了诸多严重后果,北宋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重视这一弊病并探讨解决之法。  相似文献   

8.
金朝后期所置行尚书省,为自元朝以来迄今所实行的省制之发端。行省最初设置,乃缘于河防。自章宗明昌五年以迄至宁,行省设置渐多。设置的原因,多出于边警。大部分行省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节制诸军,指挥军事,并统管所辖地区的行政事务,安抚百姓,征发赋役,选授官吏等。随着行省地方化倾向的加深,行省必将会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军政机构,只是因为金朝旋即灭亡,这个过程才被打断。然行省的做法终被元朝所继承发展,形成为行省制度。  相似文献   

9.
夔路策应使是南宋军政上一位重要的军事长官。本文从历任夔路策应使的任职及活动入手,考察了南宋夔路策应使的设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改变唐末以来地方权力过大的现状,对地方体制进行了变动。逐步取消节度使的财政、军事、司法权力,同时在地方采取中央派出机构来管理地方的模式,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形成了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为主的路级机构,除安抚使由所在路的首州知州兼任外,其他三司号称"监司",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国地方行政机构从二级制向三级制的转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制度是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统治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新疆建省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外来的冲击下,清帝国在向近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对边疆地区所实施的制度的建构;另一方面是新疆自身所具有的因素,包括长期和较为完备的理论准备,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所持续执行的一体化政策,军府制的不足及当地上层势力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闽粤赣边城墙的修筑情况及基层武力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两宋时期国家政策在闽粤赣三路之间所出现的倾斜性,即在政策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闽、赣二路,体现出不同的统治理念,从而影响着地方社会的发展格局。北宋时期一度活跃于闽粤赣三边的食盐走私活动,在南宋时期变得更频繁更有组织性,成为引发地方动乱的最大因素,在产盐区、乏盐区及过渡区之间食盐的流通路线上,盐寇与土豪等地方势力、地方执法人员以及地方居民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际网络,成为官府实施缉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唐代河南道黄河段漕路,是汉代已有通漕记载的古老漕路.其水道"湍悍",三门底柱为航行最大障碍.唐代河南道段黄河承担漕运任务空前繁重,对航道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整治工程,留下可贵的历史经验教训,裴耀卿、刘晏、李泌、李巽、裴休等为之做出过重要贡献.陕州是河南道黄河漕路的转运中心.唐朝最早于此设置地方运使.元和时运使停罢,并不表示陕州失去漕运的重要性.河南道两段漕路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都誓主论考     
都誓主作为酉水流域诸蛮首领的称号,最早见于北宋时期的史料当中。由于史料记载简略,使得学者们在都誓主职位的设置时间、由来以及职能等问题上均存在争议。梳理相关史料和民间文献资料,结合制度和时代背景,可以判断,都誓主一职是唐末溪州地区土家族各地方势力发展、联合的产物,至北宋时得到中央朝廷的认可,并进一步规范其职能,使其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代表酉水流域各土家族政权利益的盟主,另一方面是北宋政府维护酉水流域地方秩序、监管各誓下州长官承袭、统管各誓下州朝贡事物的代理人。都誓主职位的设立,反映了北宋政府在管理西南少数民族过程中始终坚持“因俗而治”的指导思想,在实现地方的精细化管理及稳定地方秩序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各行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主要从奥古斯都对行省总督的管理与监督,创设行省议会,加强行省法制,建设道路和传递信息系统,建立军人金库和实施裁军政策等几个方面,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奥古斯都的行省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16.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历史上藩镇割据之教训,采纳了重臣赵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想尽办法削弱地方官僚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中央对地方官僚权力的制约,通过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整顿禁军的方式限制地方官僚的兵权;通过文官知州、朝官知县、设置通判的手段来分割地方官僚的行政权;通过统一货币、推行禁榷制度和设置转运使的手段来收回地方官僚的财政权。北宋中央从兵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三方面来制约地方官僚权力,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央对地方官僚权力的制约机制,有效防止了地方藩镇官僚乱权现象的发生,改变了唐末五代"节镇太强、君弱臣强"的政治局面,完成了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之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蜂群在转运中常因高温高湿而大量死亡或逃逸给养蜂户造成损失,蜂群转运途中如何才能避免“路损”呢?防震转运“保稳定”蜂群转运之前,应精心选择转运路线,采取蜂箱防震措施。1、转运准备。转运前,对蜂群的群势、子脾、  相似文献   

18.
开元年间,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监察,设置了各道采访处置使.然而史料关于采访使设置的时间与数目的记载多不相同,甚至同一史料前后的记载也不一致,史学界亦众说纷纭,无定论.文章从贞观十道到开元十五道的演变过程试述了设置的采访使当为十五道,并就孟浩然与采访使韩朝宗相约进京一事质疑开元二十二年置采访使之说,从而考证得出在二十一年已经初置各道采访使官员,但二十二年张九龄上奏后玄宗才正式设置该使职.  相似文献   

19.
唐代河南的仓储体系与粮食运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河南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典型区域之一,是唐王朝的主要产粮区.在河南境内普遍设立了太仓、正仓、转运仓等完备的仓储体系.由于仓廪制度的完备,使河南粮食运输发达,除地方性粮食运输外,唐代全国性的粮食运输主干线都是通过河南而得以实现的,河南的许多粮仓都担负着转运仓的职能.唐初以降,由于漕、陆运输干线的发展变化,河南境内的一些粮仓也随之兴衰.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三司使总管一国之财政,是最高财政长官。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关于三司的来源,学界一般认为起源于唐末,但并无更精确之说。因此探讨北宋三司使的渊源问题,对于研究北宋政治制度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