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二重性的态度存在多层次的明显分歧,对于劳动二重性的内涵也存在重要分歧。前苏联与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劳动二重性理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对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内涵,尤其是抽象劳动的性质,也存在长期未决的争议。总体来看,国内外对劳动二重性的研究与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地位极不相称。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价值论研究中亟待深入展开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2.
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二重性的态度存在多层次的明显分歧,对于劳动二重性的内涵也存在重要分歧。前苏联与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劳动二重性理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对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内涵,尤其是抽象劳动的性质,也存在长期未决的争议。总体来看,国内外对劳动二重性的研究与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地位极不相称。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价值论研究中亟待深入展开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3.
破读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破读又称为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学术界关于破读现象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但分歧、争议仍存在,该文综观学术界主要观点,明确分歧所在,并就个别问题阐释了一下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徐华 《文史哲》2001,(4):39-43
儒、墨、杨三家之间的分歧与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忠”、“孝”问题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上。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自身的性质以及这三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儒学最终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目前,史学界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分期看法不一,形成不同的主张:或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标准,或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或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为分期标准。这些标准都不符合中国通史的学科分期要求。中国现代史作为通史,其分期应当以社会形态的变迁为标准,应根据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模式,将其划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的准备时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时期或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或现代社会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南炳文,刘廷亚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是在世界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国人民排除万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7.
雷云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4-9,155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下人们在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存在困惑、分歧和争议的症结所在。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个"主义",需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综合上认识其逻辑前提,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统一上把握其根本要谛,从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上领会其哲学意蕴。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成为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句丽的历史与疆域归属问题 ,学者之间至今还存在着不同意见和分歧 ,诸如归属的标准问题 ,历史文献资料的选取 ,高句丽王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地位及其与历代中原王朝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战争的性质 ,对隋唐诸帝的高句丽政策的评价 ,高句丽疆域与历史的继承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 ,既存在着差别乃至在根本立场一致前提下的分歧 ,也还有认识不明确和论证不充分之处。笔者在高句丽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总体上不敢说还有什么新创见 ,只想在微观方面提出一些增补性的议论。一、箕氏朝鲜历史与疆域的归属是确定高句丽王国历史与疆域归属的远因条件  …  相似文献   

9.
从西周到秦汉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是问题最多的。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之不能解决,主要的?结就在於对这时期社会性质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中国历史学者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郭沫若先生认为春秋以前是奴隶社会,战国时期才进入封建社会;范文澜、翦伯赞先生等认为从西周以来中国就进入封建社会了;侯外?先生认为西周春秋战国都是奴隶社会,秦以后才进入  相似文献   

10.
王威 《学术论坛》2007,(4):101-104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贸易和劳工问题上的分歧很大,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议的焦点之一。在是否就劳工问题出台一个国际性的统一的劳工标准上,各国由于利益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立场,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讨论问题。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早做准备,深入研究,中国应根据相关的国际公约要求,修改和完善现行劳动立法。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满汉民族矛盾客观存在,各种社会进步力量都为使中国实现民主、富强和国家的统一而奋斗。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由于各自的政治立场不同导致了两者对如何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满汉关系)的严重分歧,但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进程。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分期的划分差异,反映了研究者不同的历史认识与视角.学界对日本战后赔偿史分期的争议,透视出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复杂性.对日本赔偿外交时期的深入研究,能够辨明日本战争善后赔偿问题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杨雪梅 《理论界》2009,(9):157-159
"汉语神学"自从出现以来,关于"汉语神学"本身的问题以及合法性问题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和分歧.关于什么是"汉语神学"?是否存在一门叫汉语神学的学科?它和西方的神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汉语神学"的汉语问题?大多数的质疑和争议有一部分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究其原因,大致在于"汉语神学"区别于本色化或本土化的叫法以及对"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和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非常清晰.本文从"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背景出发,尝试从理论上分析"汉语神学"的"汉语"的问题来回应"汉语神学"由名称而引发的概念理解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正义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和争议的中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正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试着从古希腊时期--近代--当代这样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粗略探讨一下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正义观,力求探索到其中的思想轨迹,使之对我们的思想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我国历史学界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九七八年冬,《历史研究》编辑部与《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合召开的长春讨论会上,出现了六种不同意见的分歧。从分歧的焦点来看,我认为仍然是过去的三家之言,即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与魏晋封建说。对于西周封建说,由于篇幅限制,暂且存异。现在,仅就战国封建说的分歧阐述如下,以作进一步讨论的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农民战争的作用问题,长期以来在史学界就有不同看法,现在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今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意见,以供进一步讨论与商榷。(一) 农民战争的作用问题,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曾经作过专门论述,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着马克思历史活动的不同主题,萌芽时期表现为对人民贫苦的现实关注、初步形成时期包含着对人的解放问题的不懈探索、成熟时期显示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根源,解决贫困问题的必要前提、根本途径、最终目标,它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整体。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启示我们在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这个概念史学界有不同理解。这里主要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哲学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哲学,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似乎没有争议,但对中国近代哲学形态如何表述,却有较大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已走上哲学近代自然科学化的新时代的门槛,既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特征,又包含辩证思想因素。有的则认为,中国近代已产生一种进化论的唯物主义的新形态。也有的认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从它的发展来看,颇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初期取唯心主义形  相似文献   

19.
1.方法论辨析 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方法问题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对于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学问——方法论来说,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研究的是什么,在理解上却存在着许多的分歧和争议。方法论是对方法进行整体的研究,这样的表述虽然得到了多数持不同观点派别的赞同,但是由于对方法的内涵理解上同样存在着普遍的争议和分歧,所以只是把关于方法论研究的分歧由表面的概念转移到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中美分歧的深层原因:以政治文化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7-22
中美关系中的差异行为可以从政治文化包含的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这三个层次寻找原因。从意识形态层次看,中美两国对共产主义的不同认知,反映在两国关系中,存在着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之争以及对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态度的分歧;从政治心理层次看,"中国例外论"和"美国例外论"的根本差异导致两国对世界的认识、对国际组织的看法也有不同;从政治价值观层次看,民主是否能够带来和平成为两国争议、分歧和差异的深层原因;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的分歧成为损害两国关系的"暗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