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炳罡 《文史哲》2005,(3):26-32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由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发生了由“中国的哲学”史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转化,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经典之作。这一研究思路是“依傍”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到中国古籍中筛选资料填入已有的表格或框架中,是用西方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去剪裁中国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史变成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史,学者们原想以此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结果却导致更深层的“合法性”危机。由此,中国哲学史必须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由“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式研究回归到“中国的哲学”史即中国哲学固有义理逻辑展开历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ONTOLOGY引出的哲学新界定--兼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3,(10):79-87
“是论” (ontology)是西方所谓的纯粹哲学。由于中国没有这样的纯粹哲学 ,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便不能简单依傍西方哲学 ,势必要求我们探索哲学的新界定 ,并对中西哲学各自的形态作出描述。本文初步议论了由此引出的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并且认为 ,这些问题的讨论将使中西哲学比较进入新一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的探究,是以辨析和确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为前提的。而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根本上既不是道统的传承和道统的现代复活,也不在于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谱系的客观理解和如实叙述。在以此为目的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要对西方哲学实施彻底的现象学“加括号”程序,或者说,完全排除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和不现实的。但西方哲学的思想、概念和框架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和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把“尺子”;不过,把西方哲学作为“镜子”和“窗子”,对于我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却可能是有益的和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4.
系统方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全面地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第一个哲学家。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黑格尔明确宣称:“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哲学史也是在发展中的系统;这就是哲学史的研究所须阐明的主要之点或基本概念。”列宁虽然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但充分肯定了他的系统思想。正是这样,我们主张运用系统方法来研究现代西方哲学。陶济同志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一文中,主张运用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探求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但由于他夸大了哲学这一具体的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把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单纯地理解为思想史或哲学史和逻辑范畴发展之间的一致,从而既忽视了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现实、和其它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忽视了对现代西方哲学中各层次关系的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片面的、难以令人信服的结论。下面,我们试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运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对现代西方哲学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不确之处,诚望陶济同志和其他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存在着一种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理论的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史料“梳妆打扮”、“削足适履”去填充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因此,提出“重写中国哲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建构一种真正纯粹的、用本民族话语来叙说的“中国哲学”。为此,我们组织了“重写中国哲学”三人谈,现推荐给读者,希望能给学界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西方哲学形态的新一轮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关于中国哲学的资质重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本组笔谈以学界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论”(本体论 )研究的进展为基点 ,指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哲学都不存在“是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焦虑 ;并指出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事实 ,只是当人们根据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加以审视 ,才会对它的资质产生怀疑。论者或是分别以胡适、冯友兰与金岳霖为例 ,分析他们构建中国哲学史所依傍的正是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哲学 ;或是以中国哲学的存在为事实 ,提出对中西方哲学形态作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国学者能否突破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束缚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观的使命 ?我们期待本组笔谈将引发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关于中国哲学的资质重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本组笔谈以学界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论”(本体论 )研究的进展为基点 ,指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哲学都不存在“是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焦虑 ;并指出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事实 ,只是当人们根据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加以审视 ,才会对它的资质产生怀疑。论者或是分别以胡适、冯友兰与金岳霖为例 ,分析他们构建中国哲学史所依傍的正是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哲学 ;或是以中国哲学的存在为事实 ,提出对中西方哲学形态作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国学者能否突破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束缚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观的使命 ?我们期待本组笔谈将引发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关于中国哲学的资质重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本组笔谈以学界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论”(本体论 )研究的进展为基点 ,指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哲学都不存在“是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焦虑 ;并指出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事实 ,只是当人们根据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加以审视 ,才会对它的资质产生怀疑。论者或是分别以胡适、冯友兰与金岳霖为例 ,分析他们构建中国哲学史所依傍的正是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哲学 ;或是以中国哲学的存在为事实 ,提出对中西方哲学形态作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国学者能否突破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束缚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观的使命 ?我们期待本组笔谈将引发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移花接木难成活——评金岳霖的《论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岳霖的《论道》,是依傍西方哲学开展中国现代化哲学建设的一种典型尝试。《论道》虽以中国哲学的“道”为核心概念,承袭的却是西方哲学的观念和理路,遭遇的也仍是西方哲学的难题和二元论困境。中西语言和逻辑的不同运作,与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状态相关。与此相应,中国哲学史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态,其学科建设与中西哲学的新一轮比较,应当能为全人类哲学观念的更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方哲学研究从“西学东渐”向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由“哲学史就是哲学”向“哲学史就是认识史”再向“哲学史就是思维的创造史”的三种理论形态的跃迁.按照这种跃迁方式的理解即是将西方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演变的历程加诸动态的分析,突出强调认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立足点,即以事实的梳理为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发展的内在根源;清晰地把握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合理逻辑机理;推动西方哲学在中国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于1913年经《东方杂志》的介绍而传入中国,1919年至2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界广为传播,成为影响中国哲学界的“显学”之一。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是“迈越古人”,而且是替儒家学说的复兴“开了先路”。帕格森的生命哲学启迪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他在1921年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就是儒化的生命哲学的一部代表作。 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溟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 ,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不能依傍西方哲学 ,对于由此而造成的关于哲学观念本身的困惑 ,通过生存状态分析有可能获得解脱。作者主张在开展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运用生存状态分析的方法 ,并在文章中论述了提出生存状态分析的理由和性质 ,并对运用这种方法作了演示。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于 30年代提出的“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评述哲人哲学”等方法 ,建构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从哲学史的历史性和哲学性的统一看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是语文—历史的方法与批判—哲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从与当时的主要哲学思潮的关系看 ,他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的综合。  相似文献   

14.
190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表了《创造进化论》一书,建立了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相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淇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人。一、柏格森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15.
在近百年间被归于中国哲学这个大题目下的研究内容中间,存在两个可称为“截断众流”和“中西互释”普遍方法,但相关的学者在运用的当中却缺乏针对它们的清晰论说与系统反思,本文就希望较全面澄清这两方面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前一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前史的认识:一个动态的思维变迁过程并不等于一幅静态的社会历史图景,如果希望完成一部完整的学术史,现在有必要为中国哲学添补一段“史前史”而不是求助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决定论,但这一工作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来讲却仍困难重重。至于第二个问题因关涉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合法性显得更加重要,至今为止的种种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阐述都缺乏可靠依据,我们不能保证已经获得了贯通中西学术的统一标准,比照佛学入中土时所经历的“格义”过程,也许会对我们理解现在西方哲学的传入有所帮助,我们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取得足够的谈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话语,或另辟蹊径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国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重要领域和学术思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和思潮被淹没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中,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另一方面看,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哲学界兴起了持续近30年的内容广泛的实践问题和实践哲学研究,甚至成为这一时期的所谓“热点”问题。但是这一研究由于缺乏西方哲学基础,显得空泛且后劲不足。本期发表的几篇关于西方实践哲学的文章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希望读者不仅从西方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阅读,而且能够认识到这些探讨对于构建一种新的实践哲学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重要领域和学术思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和思潮被淹没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中,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另一方面看,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哲学界兴起了持续近30年的内容广泛的实践问题和实践哲学研究,甚至成为这一时期的所谓“热点”问题。但是这一研究由于缺乏西方哲学基础,显得空泛且后劲不足。本期发表的几篇关于西方实践哲学的文章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希望读者不仅从西方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阅读,而且能够认识到这些探讨对于构建一种新的实践哲学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重要领域和学术思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和思潮被淹没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中,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另一方面看,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哲学界兴起了持续近30年的内容广泛的实践问题和实践哲学研究,甚至成为这一时期的所谓“热点”问题。但是这一研究由于缺乏西方哲学基础,显得空泛且后劲不足。本期发表的几篇关于西方实践哲学的文章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希望读者不仅从西方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阅读,而且能够认识到这些探讨对于构建一种新的实践哲学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金岳霖关于“中国哲学的史”和“在中国的哲学史”两种中国哲学史概念的论说背后,隐含着一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即把哲学视作理论和概念体系,哲学史的书写是叙述不同哲学流派的基本概念、理论的演化和发展历史的.但是,哲学不仅表现为概念系统和理论体系,还意味着哲学活动或哲学实践.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既可以是对已有的哲学理论和概念系统的书写,也可以是对以往哲学活动的书写,即“做中国哲学的史”,这就凸显了哲学的实践性品格,也扩展了“中国哲学史”概念的含义.“做中国哲学的史”这一概念更贴近中国哲学智慧的特性,更能体现中国哲学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的特色.通过对“做中国哲学的史”的书写,可以唤醒人们过一种哲学生活的兴趣,开启人们实践哲学、体察智慧的情趣,从而赋予我们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哲学的意义和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布迪厄:在实践中超越——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重要领域和学术思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和思潮被淹没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中,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另一方面看,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哲学界兴起了持续近30年的内容广泛的实践问题和实践哲学研究,甚至成为这一时期的所谓“热点”问题。但是这一研究由于缺乏西方哲学基础,显得空泛且后劲不足。本期发表的几篇关于西方实践哲学的文章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希望读者不仅从西方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阅读,而且能够认识到这些探讨对于构建一种新的实践哲学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