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2.
优化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具有代表性的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为例,分析美国州立大学经济学专业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学时分布及课程实施,可以为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一种技能的形成标志着人们掌握某种事物实践活功能力的综合。演奏艺术技能的形成标志着演奏者掌握某种乐器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演奏技能是由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方式构成的运动系统,又是一种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动态衍化过程。这种整体性联系决定着演奏技能形成的基本性质和在音乐表现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审美心理是由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理解、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①现代系统论认为,每个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具有特定的整体功能。这种功能与构成该系统的要素的性质,数量、比例和结构有关。系统的功能与其结构有极为直接的因果关系,结构是动态的建构,功能依结构之变化而改变。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一般都由上述要素构成。不过,我们都有亲身体验,并不是在每次电视接收的始终,能均匀地出现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理解、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个审美心理结构都由所有这些要素构成。看《新闻联播》节目,主要的心理活动是记忆、思维和理解;欣赏文艺晚会节目,则要调动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知觉,激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活动。二者由于主要的构成要素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前者偏于认同和参与,后者侧重于消遣和娱乐。  相似文献   

5.
深层审美心理与审美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审美现象千差万别,也有许许多多共同之处。形成这些差别和相同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深层审美心理的差异和相同却是根本性原因之一。审美意识具有民族、阶级、时代、地域和个体的异同,它们是审美意识的内驱力的外指向,也就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外在化。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审视的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掠为己有的功利心态到观赏的态度的过程,正是人对物品的价值的确认过渡到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确认的过程,对象获得美的过程正是人类本质力量渗透其中的过程。中西方美学史关于美感产生的论断的过程中,离不开两大表现状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本质力量之间或对位或错位。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生态影视作品绝不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邃的生态主题就可以成就的,它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合理的艺术手段来强化影片的审美之维。通过画面来表现生态主题,通过精心安排的主题曲、插曲、片尾曲以及背景音乐来升华生态主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将人们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情境之中,能让人们在声画交融的视听快感基础上激发"天人合一"的心灵快感。  相似文献   

8.
形式需要可分为从对象上直观自身的需要和形式创造需要两种,对现代审美和艺术活动而言,后者具有本质意义。当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的形式建构能力,并在目的实现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由精神意向,为了实现对现实的能动超越,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达到自由境界,在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通过形式化的世界图景的创造表达主观心灵意向的要求。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精神意向的最佳方式,因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即精神创造领域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形式作为一种需要,是在精神上进行形式创造的需要决定的,是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中国画的审美体验来论述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作用。将图式 (形式语言 )与创作体验、审美体验纳入艺术作品的形象分析中 ,以此说明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源于生活 ,再现于艺术的创造中。创造性的思维 ,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它不是摹拟现实 ,更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中国画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 ,透过心灵的体验将形式语言中的点、线、面、皴、擦、染、用墨与用笔的有序组合再现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当中 ,这也即就是外在观察与心源体会在画面中所表达出的和谐之美。它所唤起的读者心灵体验 ,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的类比与组合 ,作者、读者、作品三位一体的自由交流空间 ,映射出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艺术家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艺术意境界说中,“哲理意蕴”说以“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界说意境的内涵,立足民族的传统美学精神对意境的哲学层面进行阐释,是意境内涵系统中最具形而上意味的界说.“哲理意蕴”说提出的根据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整合超越的审美知觉、感物即兴的审美能力以及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三方面,粗略地考察意境“哲理意蕴”的审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系统,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它们在电视中哪个更重要?当人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时,理论界便开始了一场持久的争论,尤其是在对电视新闻语言进行研究时,这种争论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建筑发展史,建筑展现出人类在各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及精神状态。现代主义之"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建筑形式的发展,建筑的意义与价值都在不断地变化,建筑的发展最终将体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审美心理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但是一个世纪以来的审美心理研究状况表明,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审美心理研究在其历史进程中,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始终极为复杂。例如有的将马克思主义拒之门外,采取排斥态度,象影响颇大的精神分析学派;也有的把马克思主义融合于其他学说之内,使其本质丧失,象“弗洛伊德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排斥者也好,调和者也好,他们最终都未能建立起科学的艺术心理学。不过他们的经验教训为我们的探索避免了弯路,使我们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创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商品审美心理,是人们在对商品的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情感、趣味、观念、意志等。它的中心内容是人们对商品的审美经验,就是人们在考察商品的审美价值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对商品美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情感与审美对象(商品)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审美心理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墨子、非乐》)这说明,一旦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审美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局限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而足要求不断扩大审美领域,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需要正是旅游活动不断发展并迅速  相似文献   

16.
声画对立是声画结合过程中最具特色的构成方式,声画对立作为蒙太奇成分具有巨大的表现力。从艺术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正确、巧妙地运用声画对立的蒙太奇手段,可以反映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强化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从而达到强烈的审美效应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作为人的庄子,怎么能体会出从容出游于水中的鱼的快乐?作为无感情的物的鱼,又怎么会被人认为具有从容出游于水的快乐?毫无疑问,这是移情作用.也就是人(庄子)把自己的情感(乐)投射到物(鱼)中去,情感与对象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移情说的主要代表里普斯曾反复论证,审美体验所得的快感是对自我的欣赏,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审关心理,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与个性化的审美追求,敏锐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追求重表面轻内涵的倾向,审美视野扩大与反传统的审美倾向等特点,审美教育对发展大学生素质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关素质,是当前高校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审美的心理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的心理倾向楼昔勇人的审美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审美毕竟是个人的事,这里又有着一个自由地施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广阔天地,这样,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方式的确定,就势必会牵涉到一个审美的心理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界定审美教育的概念基础上,探讨了审美教育的特性与功能。揭示了审美教育的普遍性与共通性、深刻性与广泛性、直接性与创造性等六个特性以及基本功能、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四类功能,得出在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中,审美教育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和优势,发挥出独有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