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关于文言文词汇的学习要求,原有的第二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版)》明确规定: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而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只要求“了解”,但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新旧标准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创新。新课标重视文化传承,提高对“文言”的要求。这意味着调整过去将文言文教学异化为文言词法、句法教学的倾向,而将文言词法、句法与具体的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在…  相似文献   

2.
熊焰 《学术研究》2007,2(5):116-120
现代文言文的存续并不是出于现代人日常交际的简单需要,而是反映着现代中国学人和文学家的一种复杂的精神需要,也应和着中国现代语言品格建设的文化诉求,体现着现代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现代文言文的生存和在一定意义上的发展,体现出文言传统的习惯势力与白话文环境势力之间从紧张对峙到达成平衡的文化运行轨迹,体现出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对文言文的情感认同和功能认同的文化心理。在文化情感认同和文化趣尚意义上写作和倡导的现代文言文,是中国现代语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任何从政治保守乃至商业运作的角度倡导的文言文,都只是现代语言文化建设中的逆流。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下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进行呢,这是当前高三语文教师总复习实践过程中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围绕高三文言文总复习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对策与研究等方面,尝试着阐述如何把熟悉的教材“陌生化”,如何开发利用课本,整合课本资源,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素材、立意等方面的写作素养和写作水平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传记作品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未受到注意,虽然高考文言文的考查经常选择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但这些古代人物传记多是作为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培养筛选信息和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范例而被使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后,"新闻与传记"是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之一。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试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也体现了人物传记阅读的考查,基于这种背景,有些学校开  相似文献   

5.
郑力乔 《理论界》2012,(11):137-139
晚清文学选本、民国新式教科书、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文言文,在解读方式和内容上有明显差异。本文以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例,循其历史阐释的轨迹探析这篇千古名文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学解读和教育空间里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冬梅 《南方论刊》2006,(5):58-58,60
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教学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目的是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现语文教育行家提出的“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校园”这一想法。突出朗读和背诵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引导学生背下这些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呢?我觉得除了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古训谆谆告诫,或以背诵名篇对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遣词造句等大有益处加以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切合具体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背诵,让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高玉 《江汉论坛》2023,(7):5-13
国语建立之后,国民学校通行白话教育,这标志着白话时代的开始和文言时代的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就不再是应用形态,事实上,文言教育包括阅读和写作在民国教育体制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言写作也是一种广泛的现象,大量的人仍然沿用文言写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文言文仍然是考察汉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是主要限于阅读方面,文言文写作不再是汉语教育的内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文言写作从来没有中断过,并且类型和形式也丰富多样,既有典雅的文言文,也有浅近的文言文,还有半文半白的汉语。1990年代以来,用文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古典”领域的学者广泛地用文言写作,甚至出现了小学生也用文言写作的现象。近百年文言写作是对几千年文言文的承接和延续,不仅续接语言,也续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对现代汉语有效的补充,为丰富汉语包括现代汉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没有“中国现代自由主义”?需要不需要“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呢?我认为:需要,可惜现在还没有。这就要提到什么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讲到“中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民族主义、国家利益,想到“中国文化”的特殊传统与价值,讲到“现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西方最新潮的“前沿理论”。但我讲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与所有这些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启蒙话语中,文言文是当然的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是,站在启蒙话语对立面的所谓保守阵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味捍卫文言文,事实上,包括甲寅派和学衡派文人在内的许多保守阵营人士都已经意识到文言文面对新时代的种种欠缺与失当,两个阵营在文言文的认知方面其差异性并不如人们一般印象中的那么巨大。而在所谓进步阵营,由于启蒙者自幼受文言文的哺乳,对文言文即便是在批判之际也怀有各种复杂的心态,有人全盘否定文言文为"鬼话文",更多人则强调在言文一致的意义上保留文言文的某种因素。这样的复杂情形为文言文在现代语境下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观念空间。  相似文献   

10.
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文言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本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多媒体课堂中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用以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位置,成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课堂主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空间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林瑞萍 《南方论刊》2007,(4):110-110,96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实验稿)第17页,语文出版社。》)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二年高考的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有一道题目,是对“曩者灞上及棘门军,若儿戏耳”一句中的“曩者”释义。我在阅卷评分中收集了一些错解的例子,事后将它分类,归纳为几种错误类型,想从中探索中学生在文言文释义方面的一些常见毛病。“曩者灞上及棘门军,若儿戏耳”语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此处“曩”是“从前”、“先前”、“昔日”的意思,“者”为语助词,全句可译为“先前灞上及棘门军队不过象  相似文献   

13.
何海玲 《南方论刊》2009,(7):108-109
历年来全国和各地区的高考文言试题的选材大部分都是人物传记,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选文为人物传记的占75%以上,并且考查的重点又是筛选和整合文言信息的能力,分值较大且多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斜。作为高考的一出重头戏,传记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不可轻视。要使学生能够快速读懂一篇高考传记文言文,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严复有着明确的“科学主义”思想 ,不仅融铸成他的现代文化人格 ,而且内化为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形成了体系化的“科学方法”。严复不仅是现代中国科学思想的开山者 ,而且“经验论科学主义”思想在他那里成熟 ,这一派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命运 ,部分地代表了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命运。为科学贴上“阶级”标签或以政治意识形态标准取代科学标准 ,都是对科学的滥用 ,是打着科学幌子的反科学行为 ,并不是“唯科学主义”。反思“唯科学主义”应当避免走入为政治意识形态开脱历史责任的陷阱。  相似文献   

15.
论国有企业“老三会”的改造与调整徐蕾在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建立以“新三会”为基本框架的企业领导体制后,如何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如何使“六个会”和谐统一于现代企业领导体制中?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  相似文献   

16.
讲解文言诗,也如讲解文言文一样,必先弄通词义和句法。比如《论语·子路》:“求也,无乃尔是过与?”若不先弄通词义句法,就会把“无乃”解作“恐怕”,把“是”解作无意义的助字,把“过”解作“责备”,错误地讲解成为:“求啊,恐怕要责备你吧?”(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若搞明白词义句法,就知道“无乃”即是《庄子·胠箧》:“不乃为大盗积者邪”句中的“不乃”,作“不就是”讲的;就知道“是”字,即《管子·幼  相似文献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现行教科书及教学参考和诸多文言文释译中都将中的“行”翻译为“一同走路”,“师”释译为“老师”,笔者认为无论从文意还是逻辑关系上看都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文言,魂兮归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言和白话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种语言形式。由于“五四”时期提倡白话、反对文言,从而导致了文言文的最后终结,并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回顾与分析,提出了打破白话垄断的主张,倡导文言文的回归与复兴。  相似文献   

19.
陈才俊 《学术研究》2002,(8):138-141
余光中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优秀的语文教师 ,具有独特的语文观。本文对他在语言运用的目的、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中文的西化、新闻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予以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革”以后。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青少年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那么野蛮、凶狠、毫无人性,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没有应该反思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早就在讳言“人”“人性”了。是的。我们似乎也在认真地教学生怎么做人。但由于那个年代阶级性取代了人性,又把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标准抬到极其伟大纯粹的高度,人变成了神,使得常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把人性中一成不变的一些真正美好的东西全都划归资产阶级.人于是又变成了鬼:真正的人在教育中并无立足之地,难怪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就变得难以收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