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游寿书法作品《曶鼎铭文节释》访得于藏家,根据对原作的考证与辨析,可以断定:游寿所书《曶鼎铭文节释》不仅是充分体现游寿书法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作品,而且还是集中而全面体现游寿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及古典文学等方面综合修养和深厚功力的经典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2.
端砚作为文房器物,对历代文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端砚引兴文思,文学赋予端砚以文化品格,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砚诗、赋”作品。本文由此开展,重点从“天地之精——端砚诗赋中的生命精神”“巧匠——文质相杂的工艺观”“守拙——端砚特质与端人品行”“比德——流光溢彩的石品与人生德行”等四个方面凸显端砚诗、赋中所蕴含端砚精神及其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传承1 300多年的端砚文化自成体系,包括了与端砚有关的各个方面,是端砚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及其间反映的文化观念、历史传承、价值认同、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的整体呈现。端砚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包括: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本体;致用利人,反对奇技淫巧;对传统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认同;行业神崇拜体现出来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昭凤 《百姓生活》2013,(11):47-48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相似文献   

6.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是两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广泛,艺术成就很高,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兴起的文化背景主要有两方面:追求不朽的超时空观念;僧俗交往的风气影响。  相似文献   

7.
"端砚叙事"是钟道宇试图重构岭南文化诗学的切入点。他在有关采砚、雕砚、藏砚、养砚等系列故事的讲述中,重新挖掘岭南先民对自然、社会、历史、道德、人格、情趣、韵致等诸多方面的心灵体验、情感诉求与价值评判,并重构了一种天人合一、道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存的多元的岭南文化。  相似文献   

8.
端砚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端砚上镌刻的砚铭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审视端砚业现状,传承、弘扬端砚的人文精神将对振兴端砚工艺、提升端砚文化品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铭文发微     
铭文是古代一种应用文体,是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其内容大体上分警戒性的和祝颂性的两类。发展到后来,也有只是单纯的咏物之作。写作铭文应注意其文体特点和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书法传统是一个由“技”、“法”与“道”三个层次构成的,以艺术家的内在情感体验、审美与情感抒发为内在动力,书法艺术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为外在驱动力的不断流失与替补的动态螺旋状发展系统.书法传统伴随着传承而产生的信息流失与解读的信息差异决定了今人对书法传统全面准确把握的缺陷性与不可能性.书法传统对于当代书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基于特定目标的书法创新主要通过书法作品层、技法层和道这三个层次的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颜真卿书法艺术形成,使唐楷得到长足发展。“颜体”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晚唐、宋、元、明、清,乃至今天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后学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12.
论土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断是理解东晋南朝侨旧问题的一大关键。东晋南朝 2 70余年间 ,明确见载于史的土断计有十次 ;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小范围或地区性土断 ,则一直没有停止过。东晋南朝的土断 ,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整理侨州郡县 ,力图使混乱不堪的政区走上正轨 ;二是改白籍为黄籍 ,以期取得“财阜国丰”的局面。虽然土断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但屡行不辍的土断 ,却对东晋南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乃至后世的历史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各派政治势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各有坚持,也各有妥协与让步,终于使一场以暴力发难开始的大革命以南北和解五族共和而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清廷、清政府、孙中山、革命党、立宪党人以及袁世凯和新军将领等,都各有不同作为。文章根据相关史料重新排比新军将领段祺瑞的言论与活动,揭示其在辛亥大牌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一个绝对称职的操盘手。   相似文献   

14.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法书的传入和影响,可以分为早期和以后的三个时期加以说明.早期始于文字和汉文化的传入.第一期(初期)平安时代到奈良时代(710- 1185),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主动、大规模且长期推行吸收大陆文化,即史称为遣唐使的活动.晚唐以后,全面追随和模仿的倾向走弱,受此影响,与"唐样"即中国风格书法继续大行其道的同时,所谓"和样"即日本风格的书法也开始出现、确立,书法的变迁从一个方面展示,日本的民族文化萌出新芽.从载体来看,书法和书法交流仅属于少数社会上层即贵族阶级.第二时期(中期)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1185- 1868),这一时期,宋代书法向唐朝书体挑战的风潮影响到日本,到江户时代,"唐样"与"和样"终成两分天下的局面.第三时期(后期),明治维新以后(1868-),第三时期为期很短,但是冲击力极大.中国众多书法家的法帖流入日本,不仅使得日本书法界异彩纷呈,也深刻推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书法开始走向一般民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苏轼“笔所未到气已吞”的美学观点切入,重点阐述“势”在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的美学内涵。一、古代书论家对“势”的美学界定。二、从中外古今众多理论家的阐述中,深化对“势”美学内涵的阐释。三、当代对书法之“势”的认识所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原因与纠正方法。  相似文献   

16.
契合自然是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唯变所适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充满激情是书法创作的自我状态,气韵生动是书法创作的生命主题,返璞归真是书法创作的人格真谛.只有从创作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原则,才能对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颜真卿赴洛阳向著名书法家张旭请教笔法,是其成就楷书艺术的转折点。河洛大地现存的颜真卿几件楷书作品,能够清晰反映其前期清瘦、后期丰腴的风格特点,大致体现出他创立颜体楷书所经历的从摸索到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金代山西人李俊民、段成己和段克己诗词文的用韵可归纳为18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同韵部之间的通叶现象。经过与宋代西北方音等的比较,并联系现代晋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少合韵应该就是金代晋语特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阎锡山从自己利益出发,确立了拥段反吴的态度。为此他在战后号召全国封疆大吏发表拥段通电,为段氏上台执政奠定基础。由此赢得段祺瑞的信任,从而获得较高政治地位。同时阎锡山派军阻击北援直军,并游说部分直军南撤,使实力大损的吴佩孚得不到援军,不得不浮海南渡。吴佩孚返回洛阳后,凭借剩余部队仍企图继续作战。阎锡山领导晋陕甘等省军队通力合作,将吴佩孚从洛阳驱逐,使其统治崩塌。战后阎锡山的军政活动虽不乏一己之私的考虑,但客观上顺应了民众渴望和平的心愿,对当时北方的军事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严文井是继叶圣陶、张天翼之后最有中国特色的童话作家之一。其作品浓郁的抒情韵味和哲理色彩,上接叶圣陶早期的童话创作,下启新时期抒情派童话,代表了中国童话作品的一种形态。其创作的特色大致可以概括为:师长的"严"与"爱";诗人的"抒情"与"哲理";寓言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