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长期的超稳定社会一定离不开富有实效、饱含智慧的传播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中后期的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对于考察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观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凝聚着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因,肩负着重建纲常的使命,其传播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为重要的精神交往原则。具体来说分为应然层面的传播价值和实然层面的传播观念与模式。其中,"仁"和"理"分别作为最根本的德行价值原则和规律价值原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追求"悟"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和"圆融""收敛""平淡"的传播美学标准。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向内形成以自体传播为特点的传播观念,向外形成了高语境、文以载道的实用主义和圈层化传播三种观念。宋明理学传播观念通过编织士大夫的精神交往网络,以及参与构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而对中国古代超稳定社会的延续发生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任何被传播的对象都要受传播活动的制约。中国古代散文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类型,都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儒家的传播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传播史上,先秦时期儒家的传播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首开先例、卓有成效的。他们游说诸侯,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立说,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对传播功能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儒家认为向民众的教化传播对赢得民心、稳定政权有重要作用,同时认为传播的作用具有双面效应.统治阶级应慎重对待传播的影响。综而观之,先秦儒家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思想,是富有创造性的,并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因其浓厚的闽越古城民居特色建筑而闻名于世,更因其孕育出一代才子佳人而为世人所知.三坊七巷在古代是富绅宅第街区,人杰地灵、书香浓郁,从这里走出的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对推动我国近代的历史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从三坊七巷走出的一批名人中有一些对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最为突出的有严复、陈衍、陈岱孙和陈彪如等.  相似文献   

5.
"风草"传播模式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儒家对中国古代政教合一传播思想的思考与简要概括,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发展者孟子、荀子都对政教合一传播观作出了进一步的推论,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特色与历史内涵的传播论。《论语》主张政治主流意识传播与社会教化传播融合,包括传播路径合一、传播角色合一等,其"身教"观高度重视传播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其在新时代对于感召青年具有“历史传承”和“实践需要”的双重意义。基于霍夫兰说服理论,感召青年应该从专业性、可靠性和意图性三方面提升感召者可信度;从事实、价值和情感三方面建构感召内容;从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三方面创新感召方式;从群体、个体和需求满足三方面感染感召对象;从培养专业传播队伍、构筑优质传播内容、创新融合传播方式和注重多元传播对象四个维度优化传播策略、提高感召效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是多元的。统治阶级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把道德教化看成是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道德教化系统呈现出双系统特色,即显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和潜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传统伦理道德的这种传播方式使道德思想大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也为我们现代德育思想的传播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英语“communication”与中国古代汉语“传”字的词义体现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的传播观念。两词词义相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认识到信息传播的两个普遍规律 :“传信息”与“传物质”的密切关系 ;“传递”信息可以“共享”信息。两词词义不同之处反映了中西方传播观的各自特色 :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传播观具有“空间倾向”性 ,重视“横向传播” ;产生于东方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传播观具有“时间倾向”性 ,重视“纵向传播”。  相似文献   

9.
英语“communication”与中国古代汉语“传”字的词义体现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的传播观念。两词词义相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认识到信息传播的两个普遍规律“传信息”与“传物质”的密切关系;“传递”信息可以“共享”信息。两词词义不同之处反映了中西方传播观的各自特色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传播观具有“空间倾向”性,重视“横向传播”;产生于东方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传播观具有“时间倾向”性,重视“纵向传播”。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提升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首先从红色文化影像的国际传播现状切入,从传播的主体、内容、形式三个角度分析了当下红色文化影像的国际传播格局;再从爱国共情、软性竞争力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阐释红色文化影像国际传播的可行性;最后提出“集中+散落”的传播主体建构策略、“长视频+短视频”的传播模态设置、“历史+现代”的传播内容策略以及“高新科技+传统手段”的分众传播方式,以期探索红色文化通过影像手段在国际间传播的新进路,助推红色文化成为国际共享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是认知传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就是最初的媒体形态。人类认知传播经历了前口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发展与繁荣时期。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人类不断地延伸着感官媒介的触角,探索着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和充满奥秘的人类主观世界,形塑着社会形态和个体心智。在这历史进程中,最原始的身体感官媒介自始至终是引导人类传播活动跨越时空的主动力,左右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2.
管理沟通理论发展阶段略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对管理沟通学有重大促进的观点及理论的提出或书籍的出版为划分依据,将管理沟通学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同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管理沟通理论成果进行了概述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关键因素。探讨沟通与交流的含义和类型,重点研究纵向沟通的机制和类型,旨在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网络对组织管理的冲击,以及网络对组织沟通行为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然后从媒介信息丰富性的视角提出了信息社会对组织沟通行为的建议,并对组织提出一些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向对话--论建立传播学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着重于“译”的方法,追求“信达雅”的境界,对翻译的“传”的研究未能给予充分重视。然而,翻译实质在于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我们就可以将翻译过程引入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解释翻译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为“直译”“意译”、“摘译”“改译”等译法寻找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沉默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语言一样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在东方,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在西方,沉默行为则被视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政治、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文化定势,增强对东西方文化中沉默行为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7.
传播习俗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具有基因性的意义。为了探讨中华传播习俗对新世纪大众传播的影响,采用学科的、定性的研究方法,认为对于大众传播活动而言,合理地利用传播习俗,是使得传播活动获得更好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新世纪之初的大众传播表现出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中华传播习俗以强化传播效果,并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实绩,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信息是管理沟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正确解读非言语信息,有助于在了解对方口头所表达的信息的同时,洞悉其真实思想。从而做到正确把握和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详细论述了非言语沟通的定义、类型、功能及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对常见非言语信息了细致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企业内部沟通的障碍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内部沟通存在组织、文化、个人、信息等障碍因素,应该从沟通渠道、沟通文化、沟通技能、信息传递管理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区分信息传递与价值传递的不同模式和思维,为传播的“社会遗产传衍”功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