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 ,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其一是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 ,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 ;其二是愚昧大众们“看客”的凶眼 ,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感 ,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牛充栋 ,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地指出礼教吃人 ,而是尖锐地指出遵从了礼教的条律规范 ,礼教依旧吃人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之死     
秋风一天凉似一天,街上渐渐少了行人,一个身影在瑟瑟的秋风中踽踽独行。她左臂挎着竹篮,右手提着竹竿,衣服已经破烂不堪,本已花白的头发好像又染了一层霜。祥林嫂已被鲁四奶奶扫地出门,完全成了乞丐了。  相似文献   

3.
4.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之死因,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作为鲁迅最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祝福》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本文从民俗传统对俗民个体的控制与教化角度,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和奖惩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祥林嫂之死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鲁迅以此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思想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直被认为是旧中国下层妇女的典型,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通过对这一典型艺术魅力根源的追溯,认为至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生命的魅力;二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和美狄亚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但她们的生存困境等却是十分相似。通过对祥林嫂和美狄亚相同点:地位低贱、自尊心强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对不同点:反抗方式、宗教色彩等的比较,探索社会历史原因进而呼吁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7.
祥林嫂与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学术界一向认为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通过分析重新梳理,我们得出一个具体而又全新的结论:祥林嫂是恶俗陋习的牺牲品,她触犯了恶俗陋习中的诸多禁忌。  相似文献   

8.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典型 ,她的形象恒久而深广。而路翎笔下的郭素娥也因其充满野性与叛逆的性格气质 ,引起人们的重视。两位个性迥异的女性尽管演绎了不同的悲剧 ,然而她们的悲剧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内在的契合点。两位作者虽然采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对她们进行了抒写 ,但对女性个性解放的探索和努力却是别无二致的。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菲勒斯”——论哈姆莱特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引发人的觉醒与哈姆莱特之死有着必然联系,他的死亡表明迷离了神性的专制,人在享有充分自由之后并没有获得真正永久的幸福.徘徊在时社会理性的服从与背弃之间,哈姆莱特感受到了做一个理想中人的艰难.而他更深刻的痛苦却在于作为永远无法抵迭却无处不在的欲望(此处指为具备一个完美人的品质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尤其表现在消除邪恶和张扬善良的本能上)的代称,"菲勒斯"成为他今生没法消除的幻觉.在并不完美的世俗人生里却想要做一个绝对完美的人是他的悲剧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礼教是酿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 ,而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则是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强烈的负罪感、巨大的恐惧感、严重的迷信思想、软弱的性格特征诱发了祥林嫂的人生惨剧。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经典文本的小说《祝福》因其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视角切入进行多维解读。在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祝福》中祥林嫂这一符码重新解读,则可突破既有解读模式,将祥林嫂视为知识分子的自我隐喻,表征着知识分子对人和存在的叩问,而这一叩问又使得鲁迅的思想可以位列于世界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文人,人民爱戴他,甚至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他,究其原因,与其忠诚的品格、悲剧性的命运、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文学史上的首位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后世文人的大力推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的魅力来自它们丰富的阐释可能,例如<祝福>.借助格雷马斯方阵,我们从<祝福>里读出了人"生"而被"排斥"的存在主义主题,读出了人生的绝望,读出了鲁迅对"启蒙者"的悲观.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速度快得多,但企业倒闭的速度也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快得多,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风光几年就很快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企业“短命”现象成了企业和经济理论界最为关心的话题。分析中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并提出打造中国基业长青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速度快得多,但企业倒闭的速度也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快得多,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风光几年就很快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企业"短命"现象成了企业和经济理论界最为关心的话题.分析中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并提出打造中国基业长青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梵志、寒山、拾得等诗人创作的白话诗频言死亡话题与地狱情节,形成了一类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书写题材,在诗歌书写范围与民间信仰承传方面别树一帜。这些白话诗深受佛教观念与民间信仰渗透,关注视角由现实空间而转移到死后空间,从士庶生活复述而变为冥界的想象与重建。白话诗撷取地狱人物、环境等画面,融入地狱使者拘捕亡魂、积累功德减免罪责等信仰观念,通过诗歌形式而构筑唐代民间信仰与地狱观念之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死亡态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包含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物化这样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20.
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是对爱情、讽谕及感伤等说的调和或折衷,因为各说都有言之凿凿的材料作依据,大都揭示了《长恨歌》这首本身十分复杂的长诗的某些思想因素或内容的某一侧面,双重及多重主题说干脆认为诸说都有片面性,不如兼收并蓄,并致力于探求造成这种双重或多重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