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视人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学界开始反思其科学性和伦理性。通过《龙王出游》辅助申报片、壮族葬礼纪录片、《莫一大王》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描述,说明在影视民族志作品拍摄过程所面对的伦理困境,如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拍摄内容、叙事艺术和道德等,进而从真实、边界、关系、艺术等几个角度说明影视民族志作品的伦理实践,希望有助于影视人类学作品拍摄伦理的反思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朱靖江 《民族学刊》2022,13(3):92-100, 148
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影工作者怀着抢救、记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热诚,在80年代默默无闻地坚守他们的学术使命,使这一电影传统延续至今,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史料,其新旧观念的交替、创作方法的变革、转型作品的问世、学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国际交流的开始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正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人类学”概念从海外学界的传入,中国民族志电影开始得到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庇护与引领,这也预示着一个更有学术前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对于中国民族志电影而言,1980年代是承前启后、化育新生的关键时刻,值得当代影视人类学界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 ,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 ,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 ,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 ,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 ,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 ,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 ,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呈现出多种文本类型,从事影视人类研究的学者们依照不同的理论框架,发展出学术宗旨、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各异其趣的影像民族志,使得这一基于视听媒介的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具备了较文字型民族志更为丰富、多义的表述能力。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划分为学理型影像民族志、描述型影像民族志、表现型影像民族志与应用型影像民族志四个基本类别,通过对诸多作品实例的分析,淬炼其理论要义,展现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像民族志对于人类学主体学科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5.
饮食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饮食世界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实践证明,在饮食人类学研究中,民族志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丽水一回族餐厅的详细描述,探讨如何将民族志应用于饮食人类学:民族志对饮食文化的理解是通过多种资料而形成的,传统民族志资料收集方法依然是饮食民族志资料收集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再研究是中西学界共同的现象,中国人类学的再研究以"反思性继承"为主,西方人类学的再研究则具有更多的批判性,这引起了西方人类学界四次重要的学术争论。这些争论促使学界对田野调查、民族志、研究伦理和理论阐释等不断进行反思,也使得人类学界从中得到诸多启示:深度观察与定性-定量研究的关系问题、学术训练对于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的问题、如何处理地方观念与西方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地方知识的历史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在“写文化”思潮影响下,“村民日志”是中国人类学界较早出现的一类实验民族志文体。“村民日志”让研究对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研究对象发出的声音并未真正进入人类学领域,这成为困扰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个理论问题。马库斯新近倡导的合作人类学理念传入中国后,又有学者从合作人类学视角审视了“村民日志”,对“村民日志”实践合作人类学理念寄予了希望。对“村民日志”的文体规范及其局限性展开分析后认为,“村民日志”的文本内容具有琐碎式叙述的特点,影响到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将具有类似文体特征的“村民日志”与《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书放在一起比较后指出,研究对象的声音要能够真正进入人类学领域,需要人类学者与研究对象展开精诚合作。这种合作也体现了人类学民族志撰写的折衷主义,民族志研究要兼顾民族志的本体论和知识论功能。  相似文献   

8.
禹虹  李德宽 《回族研究》2011,(3):101-107
回族饮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在各地回族带有普遍性,本文对此现象,用回族茶文化概念,探索回族茶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首先采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丛”研究分析方法,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资料再发现,对茶文化基本“要素”重新分类,试图建立回族茶文化的内容、特点等基本知识。然后引入现代人类学的视角,着重从茶在回族社会生活中的礼仪所包含...  相似文献   

9.
电影机、摄影机等影视工具的发明对人类学田野考察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随之产生的大量具有人类学色彩的电影和摄影作品,使Visual迅速成为人类学的关键词.关于人类学和民族志影视拍摄和制作的原则和规范、观察方法的挑战与摄影技术的本质、摄影社会的环境和交互作用等问题的讨论,促进了影视人类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逝世35周年的祭辰。这位在人类学理论与民族志写作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的女学者,也是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实践先驱与学术奠基者1936—1939年,米德与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在巴厘岛进行田野考察,以拍摄电影和照片的方式,从事当地文化资料的搜集工作,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美人类学界最为重要的一次影像民族志实验。在20世纪60—70年代,米德更成为人类学的新分支学科——视觉人类学的倡导者与助产士,她撰写的论文《文字学科中的视觉人类学》是该学科在创建之初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篇学术文献。  相似文献   

11.
张超 《民族学刊》2010,1(2):108-117,165
稻城紧邻亚丁一带的阿西黑陶有许多鲜为人知情况,迄今学界无一篇相关文章。笔者在较长时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初步梳理出其品种、特征、起源、工艺流程、主要工具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内涵。作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讲,积淀的文化价值超过其功能、技艺本身。  相似文献   

12.
张小倩 《世界民族》2020,(2):109-116
本文通过追溯邦加岛华侨华人的历史,分析其文化认同的变化,并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评估邦加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现状。本文认为,历史以来,邦加岛华侨华人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华人文化认同。虽然经历过苏哈托时期的文化强制,但是邦加华人的文化认同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而2000年以后,印尼华人社会通过华人社团和华文教育所掀起的华人文化复兴浪潮并没有在邦加华人社会有明显的表现。与爪哇岛或其他华人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相比,当前邦加岛的华人文化认同更多的是靠身份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越来越多的使用悬挂犁机组进行耕地作业。但在使用中常常出现诸如:耕宽不稳定、入土性能不好、耕深不够、偏牵引等问题,影响了作业质量。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就其解决的方法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许瑞娟 《民族学刊》2015,6(5):64-70,115-117
性别研究是当代人类学最具开创性与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性别建构反映了不同文化体系对两性分工与社会地位的规范,由此衍生的性别隐喻则体现了不同文化实践与建构的差别。摩梭人对女性性别的多元建构为我们研究女性性别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难得的个案。本文从空间分类、语言建构、亲属制度、宗教信仰、人观象征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把女性性别建构放在整体文化脉络中了解与把握,将使女性性别建构拥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工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壮族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衰退的趋势日益加剧,抢救和保护壮族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广西靖西凌准村壮族制陶手工艺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探究传统制陶手工艺盛衰的原因,论证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切实可行,认为增加土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开发创新性、工艺性、装饰性产品是壮族传统土陶手工艺走出困境与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 150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既是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在路径维度上,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平台维度上,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提升文化自信新途径;在认知维度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针对性;在行为维度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与人类学有渊源关系。博物馆人类学所指涉的基本概念包括"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和"有关博物馆的人类学"两方面。前者指博物馆物品征集(人类学田野工作)、博物馆典藏研究(民族志物品的意义诠释)、博物馆展示与教育(文化的建构与诠释);后者主要关注内容包括社区博物馆的在地化思考、信息时代的博物馆知识建构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知识生产与非遗保护呈现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understandings of postcolonial national belonging through an analysis of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humans,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It does so by analyzing a series of Australian films about plants, animals or people who are out of place or out of control. The article registers some of the changing representations of Australian flora, fauna and, by association people, as native, domesticated, simpatico, feral and wild; interpreting these shifts as recalibrations of a moral hierarchy of cultural belonging. Films including Lantana (2001) Dir. Ray Lawrence; Razorback (1984) Dir. Russell Mulchay; Rogue (2007) Dir. Greg Mclean; and Black Water (2007) Dirs. David Nerlich and Andrew Traucki are read in terms of political anxieties. Drawing on work ‘that insists humans and animals are currently bound in a complex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I use these films to explore issues of the nation, place, belonging in relation to aliens and natives. Given that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history of colonialism and its effects on Indigenous peoples but also a different but related blossoming of environmental nationalism, the key question that animates this research is how these understandings are represented in film and what work animals and plants might have played in filmic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national belonging.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rives from sociological research examining practitioners in the Irish advertising industry. Drawing from interviews with workers in this field, I examine how Irish advertising practitioners have co-opted the ‘idiom of identity’, enabling them to speak with greater confidence and in more emotionally compelling ways about advertising audiences, to humanize business strategy and to operationalize personal biographical experience in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ways Irish advertising practitioners describe their work and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Irishness in the context of a globalized Ireland and draws attention to what I describe as a ‘discursive affinity’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acumen in the accounts of these workers. In concentrating on their valorizing of innate ‘knowing’, and drawing especially on the work of Foucaul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why Irish advertising practitioners regard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as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安多卓仓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箭是安多卓仓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活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实地考察对安多卓仓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探讨,以便更好地挖掘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体育,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