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玲 《社科纵横》2012,(8):109-111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学派和新观念层出不穷,显现了翻译研究多样化的特点。在西方,权力与翻译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90年代译学"文化转向"以来,突出权力问题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转向"已成为"文化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史和译法的讨论都开始关注权力对翻译的影响。对于中国译学界来说",权力转向"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新的理念、范式、案例等,都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蒙汉翻译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然而在蒙汉翻译研究领域中,从翻译与权力视角进行探讨者寥寥无几。本文将从翻译与权力关系入手,主要以元朝时期蒙汉翻译译者文本选择为例,试论权力对蒙汉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给蒙汉翻译研究做出新的尝试,拓宽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张永萍  娄瑞娟 《社科纵横》2010,25(11):171-17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焦点之一。翻译中绝对的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论断都有极端主义的趋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程度问题。本文在拥有固定表达形式和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为从语言和文化整体层面而言,翻译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音、词、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一些音律、字形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在目前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层面即使有些难译和暂时的不可译现象,也会随着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更新、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和人们心理开放度和接受度的增加而变得易译和可译。  相似文献   

3.
在向世界准确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高等教育担负着以人力资本为导向,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中译外翻译人才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中译外人力资本的培养工作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当前中译外人才严重匮乏与队伍的"断层"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文化上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影响了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基于此,应加强中译外人力资本培养,建立良好的中译外生态环境,为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界引进了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诸多译论,以丰富我国的译论研究,推动我国的译学发展.但是,一味地拿来使我国一些译学研究者的思路陷入了西方译论的窠臼.如今,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亦步亦趋西方译论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省.本文针对西方译论引进的得与失,从三个方面探讨西方译论在中国译界的传播、假象和局限性,并强调中国译界有着自身的创见,指出中国译学研究者要尊重自己的翻译史与理论创见,看清自己译论中的精华,予以发扬光大,少套些西方译论,多谈些中国译学研究的现实,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增强一点自觉性,减少一点盲目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个案的分析,发现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处于强势的译入语文化,使其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就要向译入语的语言及文化规范靠拢。其中,译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择的文本及翻译策略首先需遵守译入语文化的各种规范,其次还要在不与译入语文化规范起激烈冲突的情况下,满足译入语文化读者对源语文化异质性的期待和文化心理需求。因此,译者一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样译本才能在译入语体系固有的规范中,获得译入语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蒋童 《唐都学刊》2008,24(4):57-59
类比联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思维方式,化成并塑形了中国传统译论将探讨的重心聚焦在四大核心问题之上,即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主体性.文章逐一分析了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在这四大核心问题中的体现,并得出在中西翻译思维兼备的基础上使中国译论走向现代译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孔学堂》2023,(2):2+211-212
<正>《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社等翻译、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翻译,  相似文献   

8.
甘丽娟 《日本研究》2011,(2):103-108
在中国当代译坛上,作为学者型翻译家叶渭渠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在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领域一直笔耕不辍且硕果累累,为日本近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传播和接受做出重要贡献,并被日本《图书新闻》称作"中国的日本文学最先的领悟者和阐释者"。  相似文献   

9.
《孔学堂》2017,(3)
<正>《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全球第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社等翻译、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翻译,并聘请  相似文献   

10.
王焱 《学术交流》2012,(5):156-159
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佛经翻译,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与政治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进入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佛教不断顺应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国家权力将佛经翻译作为一种国家文化事业,倾注国家之力,成立国家译场并设立僧官制度,将佛经翻译政治化。作为政治权力话语的产物,佛经的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和翻译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白话译诗为中国白话新诗注入了现代性的血液,中国白话新诗的现代性是翻译的现代性。不仅如此,胡适将白话新诗看成是文艺复兴和再造文明的利器,其白话译诗,作为引进、借鉴和模仿西方精神文化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暗含了胡适为寻求现代政治经济文明而模仿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动机,所谓历史的可译性是也。  相似文献   

12.
《孔学堂》2023,(1):2+194-195
<正>《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第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社等翻译、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翻译,并聘请外籍专家审议英文稿件,组成杂志强大的英文编译团队。  相似文献   

13.
《孔学堂》2023,(4):2+199-200
<正>《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社等翻译、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翻译,并聘请外籍专家审议英文稿件,组成杂志强大的英文编译团队。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6):121-12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本移植选择活动,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本文从译者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和谐视角出发,以当下汉语文化典籍外译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可持续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在域外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对外传播助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吴宓和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上两个影响渐隆的人物。他们都是白璧德的得意弟子,但二人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接受迥然不同。吴宓用"新人文主义"作武器反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杰出代表;梁实秋则以"新人文主义"为工具批评"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新文学发展进程中卓有影响的"新古典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6.
旅游翻译是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目的的翻译,这一要求正好切合翻译目的论原则。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陕西的旅游景点为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指导旅游资料的翻译,并提出省译、拆译、整合与改写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0,(4):115-120
作为"和谐"理念的核心思想,"和而不同"的"和"与"不同"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以"和而不同"作为指导思想,跨文化翻译应尊重原作,尊重原语文化。为此,就要贯彻"忠实第一,创造第二"和"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译原则,采取"异化第一,归化第二"和"直译第一,意译第二"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两部海外译者所译中国当代小说,从经典化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的具体翻译特点,并结合西方媒体相关评价反馈,分析了小说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手段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的积极经验。根据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传播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使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程度地接近中文读者;鼓励国内学界对译文开展批评性分析,为海外译家提供更多导向参考;强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经典化意识,确保译文不脱离原生活;充分发挥汉学家深谙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优势并向其提供多维度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国际经典化。  相似文献   

20.
杜丽霞 《社科纵横》2011,(8):106-108
《女勇士:一个在鬼中间生活的女孩的童年回忆》书名自身已经揭示了汤亭亭这本开山力作的文类属性:个人传记,成长故事。在美国特殊的背景里,这个成功人士的个人传记和成长故事又涂抹着浓重的"美国梦"色彩。事实上,这三种归类不仅依据充分,而且密切关联。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的成功和美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中国特性。其中国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女主人公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奋斗的力量;其次,她成为女勇士的动机不只是美国式的个人成功,而是中国式的为美国华裔族群效力;最后,她为自己确定的任务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翻译"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