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托尼·莫里森在使她成名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白人文化浸染 ,而发生心灵扭曲 ,因此渴求上帝赐给她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小说从白人、黑人与小女孩的父母及小女孩自身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视角 ,揭示小女孩遭受歧视、被人忽视而成为不具有同等人格的人之境遇的文化根源 ,阐示了她成为这些人眼中“盲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期,日本社会右倾化抬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事件引发中日关系的紧张,日本为什么会向右转,会走多远?成为牵动整个亚太格局变动的重大因素.要深刻地理解当下日本政治“向右转”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全球、亚太地区格局变动、日本国内的困境来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要对日本的传统文化特征进行剖析.真切了解与中国利益攸关的日本的民族性,是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美国学者撰写的报告《菊与刀》,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论文试图用当代法国左派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来解读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揭露的种族主义语境下的审美价值和道德规范。指出:在现代社会规训体系中,自人殖民主义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他们承受的文化认同压力远远超出种族隔离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在<水浒传>"武松杀嫂"故事基础上创作而成,不具所谓的"原创性".笑笑生之所以要借径<水浒传>,主要是基于题材的特定性质和要求,看到了"武松杀嫂"中英雄、侏儒、泼皮与一个美人故事的潜在审美效应,迎合了人们崇拜英雄的心理,体悟到"武松杀嫂"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与自己创作主旨相合的深刻蕴涵,以及与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表达的某些思想观念的合榫. 相似文献
7.
《马桥词典》的“主流话语”与历史反思相关涉。其显著特色是 :它经由语言来显露一种生存方式并企图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灵魂。《马桥词典》的核心价值突出表现在它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类精神的反思与批判上。这种反思既是对定于一尊的历史观的质疑 ,也是对非此即彼、线性因果式的历史陈述方法的清算。 相似文献
8.
文化模式理论的解释力研究——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彰显了社会主体意识的自我启蒙,重新解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这一经典之作,有助于我们借用西方学术精神来反思本民族文化的模式化过程.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既是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又是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模式.文化整合推动文化演进,但文化演进不是决定论的,文化的演化与进步机制就在于其批判本性与模仿机制. 相似文献
9.
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代作家起步之初从欧洲近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者甚多,但从中发现“灵的文学”的传统,并在创作中仿效者,只有许地山、老舍等二三人。《大悲寺外》将2 0余年的前尘后事绾系在少年的一桩无心之过上,将死魂的宽恕之语化为生人挣扎不开的心灵死结,让睽隔于阴阳两界的两个灵魂无休止地纠葛着、矛盾着、斗争着,以揭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正体现出西方近代“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威尼斯商人》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评价总体包括两方面其一,他是一个残忍的高利贷商人;其二,他是一个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本文拟从犹太文化视角以及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等领域,解读该剧,并探讨莎士比亚的反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现代生存环境和其黑人性与美国性的一种特定的、全新的文化.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接纳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了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必然会导致美国黑人文化的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是新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在汉文化、回文化(伊斯兰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下,他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他不断构筑着自己的精神阵地,宣扬自己的"清洁的精神",而抵抗流俗和坚守信念就是他的"清洁的精神"的内核.本文就张承志小说的内核--清洁的精神加以论述,主要涉及清洁的精神的形成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蒂利希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宗教、神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文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诸多方面,但其思想主要集中于哲学、神学、宗教哲学领域,并且融西方哲学、宗教、神学于一体。在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西方学界对蒂利希的思想有较多的研究和评价。在国内,蒂利希的哲学和神学思想也受到港台学者的高度重视。进入80年代,随着其著作陆续被译介出版,其思想在内地学界也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各陈其词,洞见颇多,他们的论题多为神学与教育哲学、神学方法论、神学思想对比研究、蒂…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对刘醒龙《黄昏放牛》的分析,揭示上世纪末中国乡土文学反映土地文化这一母题的全新文化视角。分析了小说家对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的乡土文化困境作出的审美把握。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从文化角度解读<高士传>序文,认为其从四个方面对隐逸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一,揭示并强调了儒家思想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第二,概括了隐士发展的简明历史;第三,论述了隐士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第四,阐明了<高士传>收录人物的严格标准.<高士传>序文堪称中国隐逸文化史上的第一篇专论,标志着我国隐逸文化的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9.
扈海鹂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1):175-182
全球化已成为跨越 2 1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 ,与早期社会学“现代性”阐释是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视角 ,它提供了探讨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特定的分析框架。全球性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 ,其引起的最广泛的社会过程就是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多重功能 ,反映出全球性与民族性互动中正功能、负功能并存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人格因素再次被反观、被在全球化中提升 ,跨文化素养、跨文化人格是当今民族人格的一个侧面和延伸 ;同时民族人格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全球化已完全改变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的自我认同紧密相关。对个人来说 ,对民族化人格的认同也意味着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183;萨默赛特&#183;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以其作品主人公菲利普&#183;凯里独特的人生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和矛盾性;以其对人生坐标的多次重新选择,展示了人生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以其对人生枷锁的深沉思考和一再冲破,披露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与质疑,阐释了探索精神、自由的艰难性与多维性.纵观菲利普的人生,可以说经历了走向成熟的痛苦进程.他的心路历程、思想行为、精神气质和人生价值取向可做如此评述:人性虽纠结却不减担当的勇毅,生命虽无意义但只要“不负我心”,只要心中梦想火种不息何惧人生枷锁不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