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锋 《社会》2015,35(3):95-120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资源的不断输入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资源输入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却无法有效承接,并遭遇官民不合作的困境。基层组织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消极作为与难以作为,以及富人和灰黑势力主政后的摆平式“积极”治理。两种治理形态皆导致国家公共资源的耗损,基层组织的权威与合法性进一步下降。在资源不断输送的利益链条中,权力寻租者、地方富人与灰黑社会势力、谋利型的机会主义农民等几个行动主体相赖相生,形成分利秩序,普通民众被排除在外,乡村治理出现内卷化。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家在压力型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产生的张力,并在推动乡村社会从整体性支配向技术治理转型中产生的结果。这一转向试图建立新的公共规则,却使得乡村治权弱化,缺乏公共规则实践的强制力保证,造成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与责任的连带制衡关系发生断裂,乡村治理陷入新困境。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农民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9,(4):58-6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利益攸关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所以必须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中的参与权。然而,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践中,政府的偏见、决策体制弊端、专家主义的傲慢、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自身参与意识的弱化和参与能力的不足等成为农民有序参与的障碍。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畅通农民参与的渠道,提高农民参与的能力,切实保障农民参与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7):135-138
乡村图书馆又称乡村书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现象。乡村书屋将起到满足农民精神生活、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抵抗不良势力蛊惑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乡村书屋的建设,当前应结合实际,多管齐下推进乡村书屋建设。  相似文献   

4.
邓遂 《社科纵横》2020,35(2):41-43
在城镇化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呈现出日益衰败景观。乡村衰败表现为乡村人口问题、村落内聚涣散、乡村建设规划缺失、乡村社会治理危机等四大乡村社会问题,其实质是农民各种权益的保障问题。乡村衰败并非城镇化转型的必然产物,而是城市中心主义下的系统性城乡隔离的社会治理制度的产物。把消除农民的社会歧视与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作为振兴乡村社会的发力点,是实现传统乡村社会升级转型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性乡村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8,(9):13-15
新时代的到来对培育农民群众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探索新时代下如何有效培育农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通过对甘肃部分农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方面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广泛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凸显了未经农民参与和选择的良好政治意愿很难落实为可操作可持续的具体政策的难题。新合医政策在方案选择上强调大病为主,排斥社区预防保健,在运营、管理与监督上由政府越俎代庖,农民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与国际经验和中国旧合医的经验都背道而驰。本文提出,新合医需要大幅度地调整政策,在服务内容上增加预防为主、防治合一的社区卫生服务,在治理结构和体制上,以政策鼓励农民自组织医疗合作社、成立县级联盟,在技术上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帮助农民组织制定方案,建立以农民组织为主体,与基层政府、卫生机构三方制衡的乡村卫生公共治理体系,但这必然会触动乡村组织的政治利益,未来的改革之路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极端势力:困扰巴基斯坦的梦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巴基斯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呈恶性上升之势 ,伊斯兰极端势力不断发展 ,暴力活动不断增多 ,成为困扰巴基斯坦政府与社会的梦魇。本文是作者研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发展与演变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着重分析了巴基斯坦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表现与特征及导致巴基斯坦极端势力迅猛发展的内外因素。作者认为 ,遏制和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将是巴基斯坦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张健 《社科纵横》2009,24(8):46-4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其性质决定了她首先要改变农村旧的传统生产关系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土地改革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土地改革的成功激发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为新政权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同时。乡村政权的重建实现了国家政权基础的再造;农民国家观念的转变塑造了新型国家—农民关系。新国家成功地把农民培训成革命需要的“政治人”,从而完成了解放初期对乡村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土地的大肆劫掠,使东北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无地农户比例上升,佃农和雇农数量剧增。封建地主在新的形势下,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相结合,其势力得到扩充和发展,部分地主日益汉奸化。日本移民作为特权阶层,逐渐演变为中国领土上的新兴异族地主。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只有给地主做雇工,过着殖民地统治下的亡国奴生活。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农村社会结构是殖民地统治下的畸形社会结构,是被抛出正常历史轨道的畸变与蜕化,极大地加速了东北农民的破产进程。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会结构演进中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乡村社会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导致了不同的供给水平与效率.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以宗族组织为主要结合形式的社会,形成了公共产品的社区供给机制.人民公社时期社会结构单一,以政府为主导形成了与之相适应、低水平、但具有较高效率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改革开放后,由于新的乡村社会结构没有形成且不稳定,出现了乡村社会结构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协调,此时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有所提高,但供给相对不足、效率较低.为此,必须重塑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改变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以提高其供给效率与水平:培养乡村精英,建立社区精英领导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培养乡村民间组织,促进社区多元化供给;壮大乡村社区集体经济,促进公共产品的集体供给体制的形成;限制政府权力,建立服务型有限政府.  相似文献   

11.
王雄  郭忠华 《浙江学刊》2013,(3):114-120
当前中国出现一种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是何种机制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检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公民身份的角度对之做出解释。公民身份是一个同时包含包容性和排斥性的复合概念。公民身份的排斥性是造成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在当前中国,农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现行的公民身份制度安排下遭遇诸多排斥,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排斥。这些排斥机制造成相关社会层级的权利贫困和身份地位的底层化。公民身份的内在排斥性与国家的控制性思维紧密关联,只有改变政治控制思维以及以之相连的排斥性公民身份,才能遏制由制度排斥性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地权变革造成了农民内部各群体之间土地权益边界的模糊化,导致征地过程中农民各群体不仅围绕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冲突频发,而且围绕参与权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在规则多元和非正式治理盛行的乡村场域,农民内部的征地冲突既容易因是非不清而变成无法化解的死结,又容易因博弈的灰色化而陷入恶人得势的恶性循环,从而面临严重的治理困境。因此,通过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清晰界定农民内部各群体实体性和程序性土地权利,构建畅通便捷的冲突化解机制,是治理农民内部征地冲突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农民及乡村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益龙 《浙江学刊》2002,1(4):85-90
理解农民及乡村社会是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西方学者在关于农民、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多种“旁观者”型的观点,这些至少可作我们自我认识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加拿大联邦运用法律手段遏制了魁北克省的独立,打击了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加拿大联邦遏制魁北克独立的历程对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任何地方区域的单方面公决都不能成为独立的依据,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应当分工合作,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制才是反对独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凌  王志章 《学术交流》2012,(8):102-105
从农村包容性增长的社会背景与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现状分析,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程是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产业走出农民就地非农化新道路、乡村旅游产业提升农村文化自觉、乡村旅游推动农业产业链本地化、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为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要夯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六大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流辉  徐晓娟 《创新》2011,5(3):31-33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农民的上访行为也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实地研究发现,在乡村社会农民道义型上访开始显现。对农民道义型上访做必要的学理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转型期农民的政治心态和把握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从而为实现乡村社会有序和政治稳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村债务是新农村建设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沉重的乡村债务不仅瓦解着乡村经济,恶化着政府和村级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而且威胁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影响着中国农村政治的变化与和谐社会的推进.揭示和探讨中国乡村债务产生、存在和演变背后的机制、体制等制度、规则因素,尤其是财政体制与宪政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财政危机是我们了解乡村债务的一个视角,财政民主是我们破解乡村债务的深层成因,财政立宪是我们治理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7):37-4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民。什么是农民,谁是农民的问题就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需要厘清的问题,只有把"农民"的逻辑内涵和外延搞清楚,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乡村权力结构的分化与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业苗 《社会》2002,(10):19-22
改革前 ,我国农村的基层权力结构是单一的 ,刚性结构 ,基层的重大权力都集中在公社和生产大队 ,具有高度的集权性。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导致农村社会关系国家化、社区政权化。当前中国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代传媒无处不在 ,市场观念无孔不入 ,使得并非完全封闭的乡村社会正在经受着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现代与传统、历史与现实的搏弈。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对接 ,改变了农民的人伦身份和分工身份的强制性 ,促进了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进程 ,导致乡村权力结构的分化。分析中国农村社会乡村权力结构分化状况 ,理顺它们的互动关系 ,不…  相似文献   

20.
徐蓝 《浙江学刊》2005,(2):77-83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多个新的力量中心的出现,美国在坚持其全球扩张、遏制苏联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从尼克松到布什的历届政府不断调整对苏政策,而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的苏联对外政策则从利用东西方关系的缓和继续向全球的势力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以美苏为主要对手的冷战从缓和与紧张并存走向冷战结束的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