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3.
杨威 《求是学刊》2005,32(6):20-23
一般而言,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很难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从文化哲学角度,抑或从社会发展角度,也无论从学理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日常生活批判这一研究课题都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不仅为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视人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新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理论视域的重大转换,并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意义。一、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代表人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主要将焦点放在了现代性批判上,但由于他们看到了实际革命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就把批判的落脚点转向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批判.又由于文化对现实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远离现实的文化形式,于是,艺术与审美就成了实际的焦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美学批判,其文化批判的落脚点也就集中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一文化批判几乎成为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精神和文化角度实施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5.
刘世文 《阅江学刊》2015,(2):114-120
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之威,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与新媒体艺术实践的活跃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显得滞后和不尽如人意,亟需建立一套有效或恰当的新媒体艺术批评机制。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阐述其内涵及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批评需要建立在"五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变化和新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6.
潘爱军 《社科纵横》2009,(7):130-131
西方的现代性改写了中国的文化身份,重塑了中国的艺术景观。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中,北京大学书法逆势而行提出了一种新的书法理念"文化书法"。可是,时至今日,大多数书法流派仍是跟着西方走,质疑传统、拥抱形式,书法界仍然处于一种文化偏执状态——书法无文化或书法反文化,书法不再审美,书法反审美。在这种全盘西化背景下,本文从"文化书法"提出的背景、审美内蕴及本体立场三方面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探讨在新世纪语境中,书法的未来方向性,强调"文化书法"是当前书法的一种文化思考,是当代书法承续传统精神后的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和未来方向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命理哲学"批判周山本文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对"命理哲学"这一文化怪圈进行历史的寻觅和科学与迷信的剥离尝试,认为"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命运的探索,经历了命相与命理两个阶段,前者试图从形相中寻找决定人之性命的规律,后者试图通过时间、...  相似文献   

8.
佟斐 《社科纵横》2012,(9):124-126
中国文化"走出去"看似一个文化战略,实则一个经济战略,更是一个政治战略,从政治视角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是客观审视和理性探求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成效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文化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愈益激烈,中国文化"走出去"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艺术界的热门概念。虽然载体类同,但不同于相对传统的摄影、摄像,"新媒体艺术"专指由新的媒介生发出来的艺术样式,如电子艺术。在当今中国,一批新媒体艺术家正在崛起。他们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互联网的熏陶下成长,日新的科技改变着他们对艺术的看法,在"地球村"的概念中无缝对接西方最前卫的艺术实验。  相似文献   

10.
科技的发展需要动漫这种大众性的视觉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宣传。动漫艺术的发展与应用开拓了气象科学宣传的新模式。在"气象漫画"的创作方面,网络游戏是"气象动漫"新颖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气象动漫"角色品牌无疑是进行气象文化宣传的有效途径。"气象动漫"宣传必须以现代传媒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跨媒体平台,结合传统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逐渐形成以移动彩信、网络动漫、网络动漫游戏和手机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气象动漫"作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0):48-51
马克思恩格斯从"虚假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层面对意识形态作了基本界定。无论是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都根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性是意识形态最基本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不仅体现为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更体现为作用于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诉求,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最终表现为诉诸实践的效力。从实践性上把握意识形态的两重内涵,可以看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和遮蔽,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物质生产实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3.
许为 《社科纵横》2012,(4):212-213
瞿秋白对现有的文化学者鼓吹的所谓"东西方文化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对于现存文化的分类和理解,对固有文化中的腐朽部分进行了批判,并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对旧有文化作出了批判式的承继,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中国现实的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并实践的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布尔迪厄以"习惯"为轴心建立了他的实践理论。习惯这一概念并非来自理论研究,而是通过实地考察而得出的,从而标明了布尔迪厄与其他种种理论流派的分野。在习惯这个支撑点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再生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实展开了有力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5,(4):45-50
伴随西方思想传统中真理性问题研究重心的转移,审美与艺术的功能得到了由模仿"真理"到象征道德-善的转变,其最初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自由之间过渡的中介,最终演化成为一种面向现实的和解力量。越出美学的局限,审美与艺术在道德领域内亦有所延伸,并与文化产生了更为普泛的关联发生了由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迁移。艺术哲学所主张的艺术对现实的否定、分离与批判在文化哲学中演变为艺术对大众生活的认同、融汇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冷建军 《社科纵横》2011,26(6):109-110
人的自然属性确定了人的自然归宿,人的行为必然受制于"自然"的规范。本文以绘画为基点,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切入点,对"行为"与"艺术"予以分析,强调"艺术"、"艺术行为"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规律,阐明不是所有的画家、艺术家的"行为"都可称之为"艺术"。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智 《唐都学刊》2010,26(4):47-5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执政理念。这既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泉、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更加清楚地表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的创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贾小琳 《社科纵横》2006,(11):122-124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派革新了传统的色彩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印象派艰难曲折地向中国传播,现已在中国社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就印象派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中国社会所认知的审美意蕴等问题作概略论述。  相似文献   

19.
臧其胜 《社会工作》2012,(11):38-40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存在技术性实践与反思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歧,关系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与本土化的进程。通过两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辨析,在现实语境下,增加反思与批判元素,对技术性实践中的理性主义进行规制,应是中国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20.
杜敏 《唐都学刊》2014,(6):28-33
中国梦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是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的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中国步入现代的征程中,已经痛感到精神失落而带来的负价值。因此,在"中国梦"的现实构建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乃是"如何让失落的精神回归"。著名社会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姆的社会病理学诊断也许可以给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给予重要启示:关注人的精神性生存,抛却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弘扬人性化文化,冷静对待消费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培育个体健康心理,防化社会病态人格,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主题;关注社会信仰体系,发挥信仰的积极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