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王楠 《社会》2020,40(1):124-163
本文通过对比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麦克白》与《哈姆莱特》两剧主人公的性格,从主观性的角度入手,尝试分析麦克白与哈姆莱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缺陷如何造成其悲剧命运,并进一步揭示莎士比亚塑造这两个人物的现代性意义。麦克白受想象引发的欲望诱惑,犯下弑君罪行,在犯罪之后,又受同样源于想象的恐惧折磨,幻想掩盖罪行,确保安全,反而令自己的罪恶越发深重。麦克白用自己的行动不断颠覆现实,将自身放逐于自然秩序之外。哈姆莱特的困境在于,他用自己高度二元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来把握世界,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思维与存在、本质与表象、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并在双方的对立冲突中令自己陷入虚无,从而无法完成报仇的使命。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两个人物,正是后来现代社会中高度主观抽象的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吕敏宏 《唐都学刊》2002,18(1):102-103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主要人物 ,弑君篡位 ,成为一个暴君。他最终以死谢幕 ,但对他的死 ,观众给予更多同情。主要是 :第一 ,麦克白人性中的善 ;第二 ,麦克白随剧情发展而发展的失望乃至绝望 ;第三 ,麦克白作为一员勇将的闪光品质。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与亡命旷野的犹太人惊人地相似。他过度地相信自己的“被拣选”,过度地盲从于“他自己的”神意,以至于把整个世界都看成他的对立物。他不具备与世界共处的习性,也没有能力进入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按照这个世界所认可的自然方式结成友谊。他和世界的唯一关系仅仅是通由暴政所实施的统治,而暴政恰恰表明他没有能力去统治。由于与整个世界的普遍对立,麦克白达到了一种几乎是绝对意义上的独立,一种以流血和死亡所保证的独立。然而,这只是一种暴君式的独立,它在这个世界不可能持久,因为它违背了这个世界的自然。麦克白的悲剧不是古典希腊式的悲剧,它不能唤起人的“恐惧”与“怜悯”,因为这两种情感的源头来自高贵的人物和优秀的人生;麦克白既不高贵又不优秀,他的悲剧仅仅唤起憎恶。  相似文献   

4.
过往学者讨论恐惧,因受亚里士多德有关悲剧定义的限制,多从观众角度切入.本文从大量莎评论著中选取昆西和奈特的两篇文章作为立论基点,就角色角度探讨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麦克白的恐惧因权欲而起,但仅有权欲,并不能导致恐惧.麦克白内心还有对荣誉的向往和对失去权力的害怕,这两点性格因素与权欲相对,但同样强烈,三者合力导致了麦克白的恐惧.这一恐惧主要表现为对失去权力以及继此而至的对死亡的恐惧,它的方式--亦是另一个原因--是想象,这一点突出体现在班柯被谋杀后.  相似文献   

5.
王文霞 《社科纵横》2005,20(2):164-165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与经典之作,而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悲剧感很强的小说,二者有没有相通之处呢?本文试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效果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丛皞 《学术交流》2012,(9):183-187
悲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样式。异域文学精神的启发与作家自我体验的折射一向是学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素质的主要观念前提,这种学术视点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本土性的历史文化处境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创作起到的重要制导作用。中国现代积贫积弱和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以及急遽变化和自由混乱的文化境遇,为悲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化转型的观念结构的意识分裂与价值冲突,生命个体的全面苏醒勃发的意志与理性的冲突,宗教意识无法忽视的潜在影响,政党政治的兴起与观念分立背景下价值建构的不懈努力,不但使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暗合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多种悲剧观念,而且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观念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悲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茜 《唐都学刊》2003,19(2):8-11
“红叶题诗”是一个著名的传统题材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 ,通过宫女与士子这种特定身份的婚恋 ,揭示了这种独特题材“红叶题诗”的文化内涵 :唐五代宫女的独特性与命运悲剧、晚唐五代士子对盛世的热望与现实的苦痛、婚姻的宿命观 ,显示了内在的矛盾冲突与整体悲剧品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悲剧指的是文学题材或美学对象。它以相应的艺术语言表现一种特定情势下不可解决的矛盾冲突。结局是执着于崇高理想或正义原则的主人公必须付出精神的或生命的代价。这种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可以是外因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导源于内因。本文指出,在一个长时期里,我国的文学理论虽未一般地否定悲剧,却否定了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即否定了一切由于内因而造成的悲剧。究其原因,一是“左”的路线所致,二是苏联悲剧理论的影响。苏联的悲剧理论迄今维持旧观,而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在悲剧创作大量出现的同时,悲剧理论也获得了巨大的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的悲剧概念较完整地建立起来了。这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积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世界社会主义悲剧理论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是研究我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带着深刻的伦理道德烙印。在伦理道德的规约下,悲剧人物以“忍耐”为特征,悲剧冲突因此被消解、淡化,悲剧的结局也充满“团圆之趣”。悲剧精神使中国的悲剧带有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在世界的悲剧文化中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以中国现代典范小说为文本探析了静态悲剧的三个审美特征:一、平凡、软弱的悲剧形象;二、隐性、平缓的悲剧冲突;三、抑郁、悲凉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1.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当今决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写成于1606年左右。当时正处詹姆士一世执政时期,因此不少学者相信,此剧中女巫的形象是为了取悦国王詹姆士一世,因为这位国王对巫术很感兴趣(Gill,1997:11)。但如果单纯将这部戏剧看作取悦统治阶层的产物,那这部戏剧的价值就被大大贬低了。本文从结构主义的角度用二元对立理论来浅析一下这部作品又能够引起读者什么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而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则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生命悲剧体验不仅浸透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思想,而且也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即庄子悲剧精神具有密切联系.庄子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鲁迅对人生的困境、悲苦的体验非常相似.个人与社会总体秩序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个体生命往往被社会所吞没;个体生命之间也存在着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民 《唐都学刊》2004,20(3):84-86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多种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民族化与全球化的价值冲突;社会心理与社会理性的价值冲突。分析这些冲突产生的成因、根源和表现,寻求解决冲突的对策,将是我国新世纪价值观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表达了自主的婚姻观念,但是很多作品也表达了维护"名教"的思想,因此才子佳人有风流大胆的一面,也常常处于"情理冲突"之中.才子佳人小说没有真正解决才子佳人的"情理冲突",而是通过种种方式遮蔽了这一矛盾.而<红楼梦>中的"情理冲突"无法调和,并最终演化为人物命运的悲剧.曹雪芹以人物的命运悲剧更为深刻地阐释了"情理冲突"的实质,表现出了自由爱情和婚姻与社会礼教规范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家山崎丰子在<白色巨塔>中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白色巨塔>在描写手法、塑造人物的观念、悲剧性的冲突和人物形象中,都蕴含着悲剧因素.作品反映了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医学界的现实,反映了医院里的勾心斗角和医生对患者的恶劣态度,反映了现代医学中出现的新型医疗问题等.它在掀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呼吁了社会对生命尊严的普遍尊重.它塑造了既单纯又十分复杂的财前医生这一悲剧人物.通过财前追逐名誉,道德低下,在生活上遇到种种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悲剧观念来塑造这一悲剧人物,通过教授会的争权夺势,平日的玩忽职守,法庭上固执己见:这三个悲剧性的冲突探测这一悲剧人物的人性.不仅如此,日本虽然具有高科技的设备、现代医疗技术以及超前的医疗条件,但也掩盖不了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医学界的问题,它必将对中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娜  时晓丽 《唐都学刊》2008,24(1):124-128
传统的观点多从哲学、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的视角来阐释古希腊悲剧.本文试图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心理学的视阈来关照古希腊三大悲剧,把其中一以贯之的悲剧精神归结为"普罗米修斯精神",即人的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而这种精神又是在生存论、价值论、审美论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舍斯托夫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尼采的生活悲剧,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存在着两个领域,"理性与良心"领域和"个性自由的心理"领域,展现了这两个领域的对抗和斗争,并重新提出了后一领域的地位与权利问题:被"科学和道德"所拒绝的人们还有没有希望?这也就是悲剧哲学的根本问题.悲剧哲学的宗旨是揭示和拷问与普遍理性法则相对立的"个性自由心理"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0.
杨冬 《社科纵横》2005,20(2):178-179
女性意识与男性世界的冲突,造就女性绘画先驱的艺术和人生。她们对固有秩序的反叛性是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是其艺术之所以动人的原因。在男权社会强大的思维惯性中,对于第一次走出封建家庭的女艺术家,她们个人的努力几乎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