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群勇 《社科纵横》2009,24(2):53-55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为体系,是一种制衡存在。文化的稳态延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稳态延续不是按简单平衡的方式去实现的,而是一个“制衡”的过程。民族习俗作为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化的自然延续去节制社会成员的生产消费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习俗就是一种制衡存在,是文化制衡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民族习俗的执行过程就是文化制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姜长斌 《日本学刊》2006,(4):123-132
中日两个民族的关系不能用“同文同种”做片面解释。日本民族文化和心态的形成,由多种因素构成。它既受地缘地理、自然环境影响,更由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使然。可以说,地理、地缘、社会、经济、文化对日本民族心态均有重要而复杂的影响。虽然我们难以期待中日关系在短期内得到根本好转,但只要中国持续发展下去,断了日本右翼和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非分之想,两国关系终归是会好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必定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球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和深远的、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观念。全球文化不是同质和一元文化 ,而是由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的和异质文化。文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文化扩张 ,从而 ,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发生冲突。要建立全球文化新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同时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新本民族文化 ,把本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 《社会》2008,28(1):1-1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原因,一国内部各种族、族群之间在文化传统、与中央政府的历史联系各不相同,在社会经济水平和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各族成员在获得资源和个体发展条件机会方面存在差距,族群间的这些重要差异不应忽视。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与现实国情,为本国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民族政策的许多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思路与做法,强调国情但忽视了族情。这些政策已执行了半个多世纪,其实践效果需要检验。本文回顾了民族史研究文献对民族的分类,讨论了中国各族群之间的差异,通过人口变量、族际通婚、文化变量、与中央政权关系、境外同族是否建立独立国家这5个因素对中国的55个族群进行初步分类,对各类群体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希望以此推动我国民族理论和有关政策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11):75-80
社区建设的要义在于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在人本视角下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能够增强民族信任、增加收入来源、提升生活质量、增进平等意识,对于激发社会活力、优化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人本视角下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的基本路径有:重视社区成员的需要,关注社区弱势群体;提升人的素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发展社区和谐文化,完善社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明同一性是在整个国家(社会)特定的经济和文化领域内形成的.苏维埃意识形态文明认同感的危机导致了苏联的瓦解.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俄罗斯在世纪之交经历了"休克"疗法的改革和激烈的社会经济动荡之后,对选择什么样的民族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全球化的激荡和冲撞、俄罗斯社会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复杂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各种社会思潮和今天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文化环境势必对新俄罗斯民族文明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民族互嵌成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略。基于此,本文从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五个向度,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两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两者融合发展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充分挖掘市场价值潜力,并且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集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融合发展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强政策引导,深化体制改革。融资需要广辟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在产业发展上要打造优质品牌,扩大产业规模。在文化保护上要加强保护工作,丰富保护形式,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秦位强 《社科纵横》2007,22(6):118-120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丰富的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主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力量;要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是指导我们党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浅析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 《社科纵横》2010,25(6):140-143
在学术界,对于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的研究屡见不鲜。它们作为衡量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得到了社会学、民族学及人类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广大学者们更多的是将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作为两类社会现象加以研究,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并没有做过多的分析,本文旨在从两者产生的条件、民族规范、文化适应性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民族偏见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刘艺 《南亚研究》2007,(2):29-32
本文从跨境民族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斯里兰卡泰米尔人问题相关各方的责任,指出泰米尔人作为跨境民族的特殊性,是斯里兰卡泰米尔人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石培玲 《社科纵横》2004,19(5):124-126
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其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念 ,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梁启超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艰难历程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症结所在。梁启超主张通过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造 ,培养一代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新国民 ,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13.
黄志勇 《社科纵横》2007,(10):108-10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的思想情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造就了民族声乐风格多样化,在我国经济文化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把握民族声乐风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国动画造型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蓉 《社科纵横》2008,23(4):109-110
中国动画造型艺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中国动画片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一度陷入了沉寂.本文从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审美习惯、艺术风格等几方面阐述如何使中国动画艺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做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冯瑞 《社科纵横》2009,24(2):48-52
历史上的哈萨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解放前哈萨克人民经历了一段与准噶尔部艰苦斗争、被军阀残杀、四处迁徙流浪的民族历史过程。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哈萨克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同时也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民族过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为哈萨克族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哈萨克民族过程的特点为启迪,指出游牧民族要发展,首先要有国家安定的政治底蕴为基础,各民族团结为前提;其次,游牧民族应发掘自身优点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最后,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以有效的文化治理作为支撑。文化路径视阈下的文化治理,将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方式、路径与载体,发挥其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文化目标视阈下的文化治理,通过文化要素的优化、组合、协同等治理环节,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文化状态,进而推动实现文化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路径体系需从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其一,思想层面而言,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先行先试、推动改革创新;其二,实践层面而言,需要完善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法规,创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文化市场体系,科学整合运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拒绝了用外在的、永恒的本质限定民族主体的形而上学方法,在认定民族本质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前提下,力求从民族生存方式的历史变化中去把握民族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本性,以此来体现学术方式和生命智慧相融合的思想欲求。在这种欲求中,它的目力所及是民族主体的生长空间,它的内容是民族主体在当代社会中所获得的主体性。在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中,"民族"被视为在自我追求中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而"民族主体性"则被理解为如何在民族特质的时代标定中会通他族智慧、书写族群身份、构筑和彰显人类精神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并把本民族成员团结起来的制度性手段。据现代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文化的一个主要功能(作用),就是产生和增强一个民族的社会凝聚力。服饰、国旗、节日和礼仪等等,所有文化象征形式的作用都在于增强一个民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感,用同一种标志、仪式和思想观念使他们感到他们都是同一群体内的人。令人惊奇的是,中华民族具有渊源流长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吴颉  丁智才 《创新》2012,6(2):102-105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过民族博物馆这个载体,既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又可使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从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再到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博物馆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展品和产品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播意识;挖掘整合资源,丰富展品和产品数量和层次;深化品牌意识,打造"民博"文化品牌;树立营销意识,扩大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均含有宗教要素,至少有一种宗教形态与民族相对应,这在民族文化定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伴随性角度看,每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都与宗教具有相伴随发展的特征.分析宗教与民族对应存在的价值与关联发展的意义,是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增进民族文化共识、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