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怪人章太炎     
章太炎行为怪异,被人称之“章疯子”,而章太炎却不恼怒,而且承认自己是“神经病”,公开宣称:“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神经病的才能做到。”其真性情着实可爱也让人佩服。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医生——神经病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创立了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作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独特方法,在精神病学领域产生以后,起初并没有去追求哲学学说的作用,哲学学说在揭示和解释人的心理功能机制的同时,还揭示和解释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好婕 《人生与伴侣》2009,(12):48-49
老公得了神经病 我喜欢上网,上网让我学会了一个词:极品。我觉得我老公张峰就是极品。他一个三十岁的大男人,每天不上班,沉迷网络和麻将,吃饭要送到他手边,若遇到他“犯病”,他就两眼呆滞,一言不发,或者突然蹦出几句让人毛骨悚然的句子……他到底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6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因严重感染等基础疾病转入ICU,均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6例患者均出现四肢基本对称的肌力下降、感觉异常及腱反射减弱。肌电图结果示四肢周围神经的运动及感觉复合电位波幅明显下降或引不出,4例患者同时合并肌病样改变。结论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早期认识及治疗本病与预后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研究曲马多联合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脊髓IL-1β和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后第4天开始,连续7天进行曲马多,电针和针药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后大鼠机械性痛阈和冷诱发持续性疼痛的变化以及对脊髓IL-1β和IL-10水平的影响。结果①连续治疗7天后,与单独使用曲马多和电针相比,针药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冷板抬足次数和提高50%缩爪阈值,达到更强的镇痛效果;②电针不影响脊髓中IL-1β的水平;③电针可以增加脊髓中IL-10的含量,并且与曲马多具有协同作用。结论曲马多联合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比单独使用曲马多和电针都具有更强的镇痛作用。电针可以增加脊髓中IL-10的水平,并与曲马多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生与伴侣》2007,(9):50-50
科学调查发现。油炸食品越薄越有害。食物越薄它在油炸时接受的温度就越高;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等就越多。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就比薯条高10倍。长期低剂量食用含丙烯酰胺食品后,人会出现嗜睡、情绪与记忆改变、产生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并伴随末梢神经病。  相似文献   

7.
情商·智商     
太狂躁了有神经病之嫌疑,太自制了又让人觉得不够真诚。能够真诚地自制,是一门需要修炼多年的内功1.当你正在埋头苦干的时候.一个朋友来找你倾诉苦闷:A、先放下手中的工作听他倾诉,但心中不太愉快:B、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c、装作在听,心中在想工作的事情;D、请他改个日子。  相似文献   

8.
《老友》2014,(8)
正早上晨练回家,路遇一老妪,把一头白发梳成两条小辫子,一前一后搭着,脑后还别着一个蝴蝶形发夹;上身着一件花格短袖衬衫,下身穿一条棉绸7分裤;脸色红润,气色绝佳,笑吟吟从对面走过。我被这个泰然自若的老妪惊呆了,半晌回不过神来。身后一位老婆婆走过,轻声嘟囔:老来俏,神经病!嘴一撇,露出不屑的神情。老来俏就是神经病吗?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脑思维的结构,目前人们正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从微观上,从解剖学意义上,通过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对大脑皮层区域、对脑电和脑化学、对神经病及裂脑人、半脑人的研究,深入到人脑客体的内容结构;一是从宏观上,从功能意义上,对人脑的综合性思维功能、对思维的各种类型进行总体研究,把握人脑思维的外部功能结构.本文试想吸取前者研究成果,运用后者的研究方法,对人脑的思维功能类型的结构,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文学与科学,在过去的人们的心目中,是有两种观点的。第一,他们把牠看成各不相容的东西。他们是在相互的轻蔑着,相互的讪笑着的。研究科学的人,以为文学是一种无聊的东西,牠只是凭借着作者个人的主观的偏见,和感情的玩艺,是没有什么大道理的。如果人生的领域里面,完全为文学所统治着。那末,免不了的,这世界上的人,个个都会变成疯子,变成神经病者了。而在另一面呢,研究文学的人,也不高兴瞧得起科学。他们以为科学,只是一种形而下的学问  相似文献   

11.
梦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里也常常出现梦幻意境的描写。梦是什么东西?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它,描写它呢?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看,梦是“不规则的反应的产物或物理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现象”,是“醒时心理活动的残余”,是人们的某种愿望的满足。心理学家、医学家研究梦是为研究神经病作准备,在他们看来,梦的构造和神经病症候的构造非常相似。那么,文学家为什么要在作品里写梦?文学作品里描写的梦境与心理学家对梦的分析有什么不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本文试图通过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斗与和平》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对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为根据。关注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应当关注导致人的困境的基本因由的探寻。在世界属人的现实性上,人的困境是人自己构成的。立足"人就是人的中介"的视域,人的困境向人的归结,归结向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归结向社会向度的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的人的中介归因,展示在"阶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固定化"的二重层面。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阶级的社会结构",因"分工"而生成。"分工"规定于人的中介的占有。人的中介的占有怎么样,社会的阶级结构层面的人的困境就怎么样。另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固定化的社会活动",因由于人对人的中介占有的固定化。人的社会活动固定化层面的人的困境,是人对人的中介固定化占有的一种社会表征。  相似文献   

13.
在江西省新建县恒湖垦殖场乃至整个鄱阳湖地区,祖籍安徽的黄先银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不过,他这个名人当得并不轻松。有人对他的行动表示赞誉,也有人骂他是疯子、神经病,甚至还有人对他恨之入骨。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不顾  相似文献   

14.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相似文献   

15.
对人自身的切身关怀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哲学中"人"的"缺场",是导致这种哲学走向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其哲学中"人"的"缺场"。哲学只关心抽象的人,也即是对人的抽象关心。而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理解"人"、关怀"现实的人",使人真正地"作为人"而存在,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6.
似乎弗洛伊德的“实在论”和我在前面几章所论述的实在论有着重大区别。我坚持认为,实在论包含有这样一个观点: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实在的反映。相比之下,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反映在梦中和神经病症状里的“实在”仅仅是一种“精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代史上有位行乞办学的武训,西方有个留下巨额遗产设立国际大奖的诺贝尔。在我国山东成武县,有这样一位教坛“怪人”叶荫棠,被某些人视为“叫化子”、“神经病”、“异类”的中学老师,身后竟给世人留下了70张存折、13万多元的存款,为的是实现一生的宏愿:效仿诺贝尔,设立叶荫棠奖学金奖掖后学。 鸡窝里发现70张存折 叶荫棠老师走了! 这一消息在鲁西南的成武县不胫而走,人们在痛悼、叹惋之余,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就是这个叶老师,前两天还一大早就赶到广播室  相似文献   

18.
人的条件:劳动·制作·行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一书当中,从人的"劳动"、"制作"、"行动"这三种行为来划分人的存在条件———"劳动"是人与动物生活方式所共有的部分,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制作"是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行为,是人存在的充分条件;"行动"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是人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者把"人的价值"作为毛泽东"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毛泽东提出的"人的价值"的本意需要进一步分析阐释。"人的价值"最初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提出的命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力"被"商品化"的本质反映;在我国理论界,对于"人的价值"这一命题的论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的价值"命题的讨论一方面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意识),另一方面又淡化了传统的"集体意识"。对"人的价值"命题的片面理解和误解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仅助长了年青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且造成"物化"生命价值,甚至"漠视"生命价值的消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区分和看待"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明白否定"人的价值"的"物化"并非否定人的"生命价值"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