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戌密谋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欲扫除变法障碍,曾策划捕杀慈禧.慈禧先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并宣告维新派为“逆谋”.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免授人以柄,始终矢口否认,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面世,密谋真相已渐露端倪.但论者一般仍认为康有为原主张和平变革,策划密谋是在慈禧将要发动政变的紧急关头不得已之举.事实是否如此,有必要就现有资料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主要是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参加变法运动的。那么,变法失败后为什么梁启超能实现这一转变,而康有为不能呢?我们应该看到,早期梁启超的思想与康有为相比,就存在差异。百日维新以前,梁启超将民权和绅权并重,  相似文献   

3.
试析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启蒙思想□吴乃华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的转折点。戊戌之前,梁启超以变法的宣传家而著称,为鼓吹变革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未突破康有为认识的局限。他主张自主人格,但和康有为一样,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之身;他...  相似文献   

4.
《国闻报》是严复、夏曾佑、王修植等在津创办的维新报刊,其宗旨就是呼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曾紧随康梁,为其变法摇旗呐喊。戊戌政变发生后,《国闻报》呼吁变法的宗旨虽然一以贯之,但为了应对政变后复杂的时局,其报道策略与内容却几经调整。政变之初,为了免遭株连,《国闻报》及时与"康党"划清界限,并寄希望于慈禧太后继续新政。然而,随着清廷继续新政的承诺化为泡影,《国闻报》一改政变之初与"康党"划清界限的做法,对"康党"给予同情,并公然为"康党"辩护。《国闻报》的这一转向正是清廷政变后复旧、株连造成的恶果,而《国闻报》与清廷关系由合到离的转变也是当时诸多趋新士人与清廷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韩中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封建守旧势力的顽强抵抗,于是,在韩国,以开化派人士金玉均和朴永孝为中心发动了甲申政变,而在中国,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中心发动了戊戌变法。他们分别得到高宗和德宗(光绪皇帝)的支持,推动了近代化改革运动。一当韩中两国在封闭的社会中裹足不前的时候,欧洲各国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产业革命实现了惊人的发展,西方各国纷纷向海外扩张。在西方各国的强压下,韩中两国的传统社会走向崩溃,近代化过程坎坷不平。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的入侵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家庭手工业迅速瓦解。太平天国起义…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闻报》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中文报纸。在戊戌己亥政局中,该报凭借租界的保护,犯难直言,积极发表对时局的看法,代表了维新党人的呼声,在当时的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在刊发了康有为的"公开信"及两道密谕后,由于地方政府的施压,该报一度被迫调整策略,由政变初的同情康党、质疑太后,转变为后来的批评康党、理解太后,但该报呼吁变法、反对废立的态度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7.
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中,当我们着眼于康有为、梁启超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时,也不应忽视其中的重要人物张荫桓。张荫桓(1837—1900),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赏加尚书衔户部左待郎。作为积极参与维新变法的要员,他支持保国会的活动;为光绪帝与康、梁等维新派上下联系;条陈新政建议;主持矿务铁路总局;安排德国亲王亨利与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会见光绪帝。这些都引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仇视,为此他在戊戌政变之际被捕下狱。他是国外闻名的外交家,由于列强公使的干预,使他得免一死。在六君子被害的次日,光绪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既是一场肤浅的制度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康有为等人没有能力把握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下的利益关系,因此失败的结局是注定的.但从另一层面说,变法的必然趋势又是不可逆转的.戊戌政变后,变法的部分目的通过曲折的方式、流血的代价,依然得到了迟到的实现.如此说来,变法又不能说完全的失败.戊戌时代,康有为等人极力争取的,其实是绅权.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绅权的申发,一方面启发民智,为扩张民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制约皇权,从而达到"布衣改制"的目的.康有为在投身改革灰暗的现实政治的同时,念念不忘在心中描绘人类社会玫瑰色的未来图景.这种远大的理想关怀,绝非简单的"空想"一语便可轻易打发的.  相似文献   

9.
百日维新前夕 ,维新派屡次上书 ,建议光绪帝实行联合日本大举新政的外交政策。对维新派的屡次请求 ,光绪皇帝态度是什么 ?长期以来有各种推测 ,却缺乏可信史料。本文利用日本外务省档案中新近发现的日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写给大隈重信的秘密报告 ,揭示了光绪皇帝于戊戌七月专门书写谕条 ,命令军机大臣王文韶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 ,前去与日公使商议中日亲交事宜。其中包括 :一光绪帝要致送明治天皇头等第一勋章 ;二希望将黄遵宪由通常的公使破格升为头等全权大使 ;三黄氏所携国书称明治天皇为“我同洲至亲至近友邦 ,诞膺天佑 ,践万世一系帝祚之大日本大皇帝” ,这些措施反映光绪帝以日本为榜样 ,推行新政的急切心情。林权助的机密报告还从侧面证实了光绪皇帝曾亲自书写朱笔谕条“派康有为赴日坐探变法事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论万木草堂的本质属性沈茂骏万木草堂是康有为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请求变法失败后,意识到要达变法目的须先培养变法人才,并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的积极推动下,“著《长兴学记》以为学规”①,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至1898年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11.
<正>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中的领袖,是那个时期的思想界一位特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近代一位重要的诗人.解放后,我们从某些政治概念出发,硬以戊戌变法为界,将康有为的诗分成进步和反动的两个部分,并对他后期的诗作几乎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公允的.为了全面地、正确地评价他的诗,我想谈谈康有为戊戌后的海外诗.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于政变前一日乘轮离京、逃亡海外,由香港而日本,由日本而东南亚,再至欧美诸国,足  相似文献   

12.
“法律”这玩艺儿,在有些人眼里,不过是专政别人的工具,它是可以把我作为例外,并因我之好恶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这种人连封建皇帝光绪都不如。戊戍变法时,光绪重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制定了许多新法,其中康有为功劳最卓著。维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无疑成就了康有为的历史地位,但在"七上清帝书"和变法过程中,作为大清子民的康有为却在"师"与"臣"的双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加上他对当时高层权力格局的极度失察却也葬送了戊戌变法成功的最后希望.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在"七上清帝书"修辞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4.
李华瑞 《文史哲》2008,(1):73-78
宋神宗在熙宁初选择王安石的思想或施政纲领作为"国是"进行变法,但在变法过程中又不愿放弃"异论相搅"的祖训,最终导致王安石辞去相位。宋神宗亲自主持元丰时期的变法活动,并确立了"立法于此,使奉之于彼,从之则为是,背之则为非"的国是宗旨。宋神宗选定"国是"的做法不是"不能由皇帝‘以合其取舍者’为标准而作单方面的决定",而是恰恰相反,是由皇帝"以合其取舍者"为标准。因而说宋神宗与王安石等人共定"国是",似与相关史实有一定出入,故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15.
武海军 《学术论坛》2006,(9):163-166
身任广西按察使的蔡希邠与康有为相待至厚,以不凡的胆识与有利的地位,鼎力支持康有为在桂林的维新变法活动,对推动桂林维新变法的蓬勃展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蔡希邠在桂林维新变法活动中的作为加以稽考,有助于如实考察桂林维新变法活动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6.
傅义强  郭力秋 《学术界》2005,(4):253-258
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变得激进,倾向于革命.但是1903年赴美国考察回来,他却主张君主立宪,回归到改良阵营.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者之一,然而1919年游历欧洲后,却逐渐拉开与"五四"人的距离,被认为是回归传统文化.考察梁启超由激进而趋于保守的思想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他的回归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17.
论“百日维新”前的变法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戊戌变法或变法维新运动,人们通常将变法实践局限于“百日维新”这短暂的一刻,即从“诏定国是”颁发之日起算,而对此前三年(光绪二十一年四月至二十四年四月)多视为康有为等维新派自下而上为变法大造舆论。这貌似符合“从舆论准备到政治变革”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程式,实则不然。因为它不能还原出变法维新这一具体的历史过程。光绪皇帝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变法实始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百日维新”只不过是加快了前三年变法的速率。将前三年的变法切割不提、存而不论或斥之为“一纸空文,实效毫无”,均有违于历史真相,也不能反映戊戌维新的全貌。本文主要依据《德宗景皇帝实录》内的谕旨,析论这三年的变法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提出"天欲人理"说对宋儒"天理人欲"说予以反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理欲之辩"作出新的诠释表征了近代价值观的变革.康有为对欲望的肯定是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双重基础之上的.从价值观变革看,针对宋明儒学过度压制人的感性欲望,康有为高度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其近代启蒙意义不可抹杀;从现实生活看,近代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进步为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时期,徐致靖是积极支持并参与变法的封建官员之一,曾上疏“请定国是一,举荐康有为、谭嗣同等。慈禧发动政变后,被革职,判刑永远监禁。但他的生平仕履,《清史稿》语焉甚略,钩稽史料,对其家世及变法活动略为详细,兹述于下。一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出生于封建官宦之家。其父徐家杰系道光甲辰(1844年)顺天举人,丁未、(1847年)进士(与李鸿章同榜),历任山东临淄、商河、阳信、益都等县知县,晚年任北京金山书院山长,有政声,号为徐青天。受洋务派影响,主张开铁路、办…  相似文献   

20.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