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意象叠加和意象并置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技巧,美国意象派领袖人物埃茨拉.庞德不断模仿这些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他的模仿经历了一个从意象叠加到意象并置的过程;意象并置成为庞德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庞德的大力提倡和推崇,意象并置这一技巧在美国新诗运动中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饱含深情,动人心怀。《致生命》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致生命》这首诗的细读,浅析诗歌中饱含的激情与悲凉及诗歌创作与诗人生活、命运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尼采哲学的"女人"意象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人在尼采的生活和思想中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性别到隐喻和意象的发展过程.作为隐喻和意象的女人在尼采的思想创造活动中扮演了幕后动力的角色,是尼采创造力的源泉.女人从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到隐喻和意象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此女人可以进入哲学研究的领域了.使女人入哲学,是尼采的一大功绩.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维果茨基对20世纪初心理学危机的表现与实质进行了透彻分析,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可能性途径。当代心理学遭遇的危机与20世纪初的心理学危机从症状到实质上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维果茨基对危机的分析与处理为解决当代心理学的危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捕鼠者》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传说。格林兄弟、海涅、歌德等都就这一母题为素材创作过。小说借鉴了海涅和歌德的老鼠形象及季姆洛克报答方式,是茨维塔耶娃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思考的结果。就其内容来看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就其体裁来看,它像一匹人头马,文中运用了不少矛盾修饰法;就其素材来看,“捕鼠者”的故事情节紧张,矛盾。  相似文献   

7.
谢天振教授虽然在1999年提出"文化意象"这一术语,并强调了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但却并未将它和传统的意象进行对比,指出其差别,导致文化意象与传统意象的混淆,未能将"文化意象"更好的理论化。  相似文献   

8.
由历史文化名城到古代诗歌意象,"金陵"从早先的地域概念转化为具有浓郁政治文化色彩的艺术符号。"金陵"意象频繁地出现于古代诗人的怀古作品中,承载着他们沉重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他们强烈而明确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作品中“花”意象的复现率很高。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意象是通过意象符号表达出来的,它们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体。如果将词比作是一座精美的建筑,意象符号就是构建它的建筑材料,是词人情思的最佳载体。因此从这些浸透着情感的意象符号入手,我们不难破解唐宋词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月亮是美好的大自然代表;是美丽、高贵的女性象征,能很好地表现出劳伦斯式的主题--性爱主题;最重要的,它是女权主义胜利的象征.从他的几部作品来探索月亮的意象以及其所反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意象"辨析     
“意象”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涵义丰富的重要概念。但也正因为其涵义丰富,人们对它的使用和理解极为混乱,以致“意象”的涵义变得更复杂、模糊、或宽泛、笼统。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概念梳理、廓清。“意象”有作为心理学、创作论、作品论等几种范畴的涵义,“意象”可作为与典型、意境相并列的一种形象,即哲理性的象征形象。  相似文献   

13.
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意象论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含义:意象是意与象二者的结合;意象是一;意象俱无。进而从主体与世界诗的审美关系的凝结——情意物象之诗化融合的角度,由意象而把握中国诗歌——抒情诗的文体性质(纯体)。与英美意象主义诗学比较,Image着重在客观画面(意识中不同感性事物和经验的联想与呈现),而排斥主观情意的抒发;而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凝结、冥合,最终达到意象俱无的境界,其中始终依赖情兴的融会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语言,文学意象和审美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如下几点:意象可以分为一般意象、观赏性审美意象和创造性审美意象。从创造性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产生,可视为从生活到创作的内在脉络;文学创作不是要把饱含感情的创造性审美意象转化为概念的堆砌,而是要用一系列概念去表现创造性审美意象;语言作为文学这一艺术样式的媒介,有其独特的优长与局限;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意象和意象的表现的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为其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广阔境域,但也增添了其媒介运用的难度;语言的艺术需要艺术的语言,文学意象的酝酿和文学语言的提炼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空间视角切入 ,小说《子夜》中的上海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意象化的空间世界。由都市上海、吴公馆和主人公吴荪甫的私人书房等几个重要的空间意象 (群 )构成的这个开放性的空间系统 ,在不同人物的不断参与和介入中被改写 ,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自我分裂特质。以吴荪甫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空间意象世界的最终崩溃 ,可以看出茅盾着意表现的 30年代初上海民族工业必然失败的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16.
"茨式女性"在现实中有着相似的特质,她们在客观世界里难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向内转、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便成为她们与现实抗衡的主流方式。从美学角度欣赏,她们充满了人性美和理性美,是真实的代言。"茨式女性"将人的欲望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出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学意义,这同时也是茨威格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意。从精神互补的角度考察,异性在"茨式女性"残缺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互补的美学价值,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是"茨式女性"将精神交付异性最有力的美学价值。"茨式女性"以情感中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内在生命力的真实写照,精神交付异性使她们的生命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17.
中西诗学的研究中"理"与"理念"均为重要观念.本文以叶燮<原诗>中的理与西方诗学中从柏拉图至黑格尔为代表的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叶氏诗学中的理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实是与意象相通的情理;而西方诗学中的理念则表现为对于抽象存在意义的追求,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有诗为理念及其显现的精彩论述,但最终仍然走向理性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基于中西诗学的核心思想与文化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学界现有的"意象"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围绕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建立起来的,因而"意象"说在面对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时往往陷入困境。这也是"意象"说、"意境"说尤其适宜于解释唐诗,却与宋诗品质不尽相合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脉络中的重要阶段,宋诗发展了"事象"的表现形式,提取与事相关的要素,以呈现动态的、历时的行为和现象;并通过"事象"营造出"事境",在每一个独特的事境中传达多元而充满变化的复杂体验,进而实现诗歌主旨的表达。以宋诗为代表提炼出来的"事象"与"事境",可以用于建构古代叙事诗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深入认识古典诗歌的叙事传统,进而全面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色。  相似文献   

19.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概念(术语).从古到今,无论东西,对诗歌意象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歇过.本论文以俳句季语为主线,通过分析俳句中国典故的借用、构思和意象三者的关系,论证了汉语这一"意象语言"对俳句及其审美意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