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7,3(6):46-51
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把由政府掌控的配置生产资源、统制经济活动和分配经济利益的权利转换给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变权利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  相似文献   

2.
县政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基础。从县级机构改革入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立场更加中立、更加理性,给整个政治体制带来的风险也最小。因此,县政改革最为可行。将县政自治作为中国县政改革的目标,对县级人大、行政与司法系统进行综合改革,以新的权力来源实现县行政主官对一县政治经济和地方民众的真正负责。只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域上层建筑,即县域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当前行政审批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政府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不仅事关行政审批改革而且涉及政府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4.
干部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干部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干部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对创新制度、推动制度落实比较重视,而对各项改革制度在实践中会出现的问题研究探讨不够,  相似文献   

5.
政治改革政策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们对政治改革目标选择和政策方案的设计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虑。政策选择过程充斥着各方的政治互动和博弈。然而,互动和博弈的各方所拥有的正当性、影响力和权威性不可能是均等的。占主导的一方往往可以运用优势的政治资源来领导政治改革的方向和决定改革政策的选择,并将其政策偏好和现实的政治需要转换为实质性的政策和行动。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中央领导层实际上是政治改革过程中始终如一的主导者。为了维护政治改革的主导权和改革政策的稳定实施,中央领导层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政治改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7.
周瑞金 《学术界》2012,(2):237-241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推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完全可以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大胆借鉴人类文  相似文献   

8.
社会-个体互构”的政治自由观意在摈弃社会单构和个体单构的政治自由观,既发挥社会规范性,又弘扬个体主体性;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创造性发挥;既关系到政治自由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未来前途,是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9.
作者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运行方式应是混合经济体制,其根据是:混合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运行方式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它应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选择;经济体制是国家寻求经济发展的途径;重建个人所有制与混合经济体制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存在同向和共生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改革的要求与混合经济体制是一致的;混合经济体制强调政府行为;混合经济体制的设计以注重效率为出发点;中国目前各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已具有了混合经济体制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改革攻坚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攻坚阶段,一系列深层社会矛盾凸现出来。这些社会矛盾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而带来浓重的政治矛盾色彩,有的则是经济矛盾和政治矛盾相互渗透和胶着。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到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权力,是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切实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清除封建主义残余以及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是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支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现代化,是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钟沛璋 《学术界》2007,(1):119-123
中国人民一直在艰难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先后走俄国人的路,也放开脚走了自己的路。取得了不少成就,也走进了许多误区。直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为我们构建了社会主义最新的蓝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未来的希望。只有总结历史教训,警惕权力过分集中,加快改革,才有实现这些蓝图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的综合配套改革大潮中,"先行先试"普遍为改革者们所特别强调.由于缺乏权威主体的界定,"先行先试"的具体含义并不确切.但通过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所作授权决定的文本分析,有理由认为"先行先试"在具体内容构成上包括两部分,即上位法空白时可作先行规定,和上位法存在时可对上位法的具体规定作变通执行.这一理解同样适用于所有获得"先行先试"权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经济学、公共行政和法治的不同角度审视"先行先试",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其不同侧面下的不同面相.它与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路径相吻合,将贯穿于改革的始终.由于突破法制框架而形成的与法治之间的紧张关系,可通过有权主体以授权法的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已经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协同共进的基本共识。单从改革的社会路径来说,如果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重关系,而由此决定的改革步骤则具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步,着力社会事业改革,更好地惠及民生;第二步,着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组织的培育促进系统性与综合性的社会建设,最终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此之中,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既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也是社会建设的瓶颈;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则是实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古丝绸之路横跨大西北,联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在西部开发的大格局中,“重开丝绸之路”问题势必再度受到关注。研讨重开丝绸之路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及其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莆田学院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室的实验改革为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对“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效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由的扩大,即人们开始有权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生产自己的财富.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劳动价值观,而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市场怎样使人致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所以对中国改革的理论总结应当集中在交换创造财富上.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重点,应当继续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构建社会的平等与和谐,从而尽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地对各种重要的公平与效率观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中国改革所表现出来的有限公正性这一重要特征 ,论证了新时期公正性改革的必然性 ,并分析了这一公正性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恒天 《社会科学》2002,3(12):39-41
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用性决定了人类必须获取真理。人类获取真理的途径主要有 :真理的“实事求是”之路 ,真理的“智囊团”之路 ,真理的交易之路 ,真理的非法之路以及真理的受教育之路等。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可能是创造性地、灵活性地、综合性地运用各类方法获取真理。从理论上研究获取真理之路 ,对于增强人类获取真理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邱培成  魏捷 《北方论丛》2003,2(5):102-105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在转型综改区的背景下,山西必须重新调整其产业结构。文章在论述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以自组织能力为山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判基准,重新确定煤层气产业、食品工业和网络产业为主导产业。应将经济体制、经济模式、产业转型和产业划分作为山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