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受过近2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批判创新。辛亥革命前后,他对传统文化的陈旧落后部分有不少批评。辛亥革命后,他第一个提出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忠、孝等传统道德作了新的阐释。他是弘扬和履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家族司法是中国传统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家族司法的批判与继承是建立在客观理性的认识上,是司法意识在历史演变中的纵向传播、司法实践模式的时代延续,司法规则的学习与渐进成熟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对家族司法批判与继承的内容有了严格要求,它们不是对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或具体制度进行批判性的革新,而是对其可以历时沿用的司法理论与实践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司法术语、司法技术或者是一般司法价值原则的批判与继承。中国传统家族司法的批判与继承是对传统司法价值的反省,是为当代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司法文化、司法规律的参照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五个方面揭示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科学地扬弃传统德治的思想必须首先弄清楚传统德治与我们今天所讲德治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吸收其对我们今天德治建设有用的成分 ,摒弃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受过近2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批判创新。辛亥革命前后,他对传统文化的陈旧落后部分有不少批评。辛亥革命后,他第一个提出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忠、孝等传统道德作了新的阐释。他是弘扬和履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才能创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浩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124-124,F003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必然规律。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以自己的先驱者积累起来的经验为前提 ,再兼取各家(国 )之长 ,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继承、改革与创新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继承、改革与创新重在实践。青年教师应尽早树立现代医学教育观念,多学科涉猎,建立自我的、动态的、全方位的、以医学为主的“现代医学信息源”。在教学实践中,要慎重而又灵活地增删教材,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对传统的继承表现在:在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上,继承了尧、舜、孔子的“圣人之道”;在理论基础上,继承了古代的元气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继承了重“生民”的唯物思想,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对传统的创新:在哲学思想上,提出阴阳元气说,天人不相预说以及重“势”的历史观。在政治思想领域,发展了圣人的大中之道,主张积极用世,辅时及物。在文学领域。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提倡“文以明道”,并注重文采。他在经济思想上,也具有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0.
面对服装设计向多元化、民族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永恒话题的具体内涵和深远意义。正是因为各个时代的艺术并非孤立存在、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我们在服装设计中,应该继承传统文明的精髓并发扬光大,借鉴一切有助于我们创作的世界优秀服装设计的艺术方法,使作品既富于创新精神,又不失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个性魅力,并最终使我国服装能屹立于世界服装之林,重新铸造辉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近代以来的历史,使大学生真正懂得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中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尽管历史教学中二者可结合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应从忧患意识、机遇意识、现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天下主义是指破除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全天下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以建立普适天下的世界和平与秩序、提高全人类的文明教养为自己的责任。这4个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支撑,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这4种传统本身也将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创新转化,有助于当代中国自身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作家师陀的创作独具特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家在小说里呈现了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动荡与破败,写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体现了他对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走向深感受忧虑与怅惘。因而,在师陀的小说里凸显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宪政制度中的幽暗意识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暗意识是宪政制度的价值基石。它不同于作为德性政治基础的忧患意识,也不同于作为专制政治基础的阴暗意识。通过对幽暗意识与忧患意识、阴暗意识的辨析,我们看到正是幽暗意识发展出了以制度理性为特征的宪政制度,幽暗意识成就了理性政治的价值基础。对转型中国的宪政追求而言,通过培育幽暗意识,来发展以制度理性为重点的理性政治是其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即主体对对象客体的关注态度,就中华民族而言,忧患意识即其民族精神的内在核心;忧患意识由于中华民族成长过程的特殊性质而获得其特殊内涵;"儒道互补"的中华主流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同志,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表现出深刻的执政忧患意识。他在领导党和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执政过程中,全面分析了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方面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举措。研究江泽民同志的执政忧患意识,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是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党所肩负的伟大任务的客观要求。要正确认识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18.
李觏作为宋代一位博学多识且极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主张因时权变,全面进行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9.
南唐词的忧患意源于传统文化心理和具体的时代背景,表现为忧生之和国家之叹于词中注入了大量的 忧患意识,从而引起词的艺术手法的变化和抒情功能的增强,南唐词在某种程度上导引了词坛发展的方向。北宋 词人因袭了南唐词的这种品格,充分实现了词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介入,中国传统文明的自然进程被打断了,如何对待传统成为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一方面凸显了传统问题,一方面又为处理传统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文明,它必须在对传统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中获得自我认同。一方面,在现代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中,传统出现了断裂,并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另一方面,现代文明试图借助理性反思能力将世界置于主体的控制之下,从而导致生存意义的失落。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传统面临着双重的挑战:第一重挑战是异质的西方强势文明对本土文明的冲击;第二重挑战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彻底否定。但传统是割不断也不能割断的,它构成了生存意义的根基之一。面对现代文明对生存意义的驱除,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必须转变成对现代文明自身的反思。这就意味着摒弃现代文明的抽象理性立场,在对传统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