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建波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词典》一书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 2 0 0 2年9月出版发行。该书收入宋明清通俗语体小说 5 2 0余种 ,词条近 2 0 0 0 0条 ,计 1 80万言。无论是取材范围还是收词规模 ,均远远超过此前同类著作。核检次书 ,订正前人注释之失误 ,补充前出辞书之遗漏 ,均有可称道之处。编纂方法缜密 ,逐条核对原著 ,避免以讹传讹 ,保证了著作的质量。该书的出版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的一次大汇总 ,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研究的一次大梳理。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小说之阅读 ,而且对近代汉语之研究 ,乃至现代…  相似文献   

2.
拙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2002年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关注,其长处与贡献也受到学界赞扬,其失误也受到学界善意批评,实有重修之必要。拙著失误察之有五,均须一一弥补纠正之。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语文》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了毛远明先生的《<汉语大词典 >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一文 ,指出《汉语大词典》在书证使用上的八个问题。我认为毛文对第八个问题即“书证迟后”的论述尚不够充分 ,现对此提出一些补充意见。首先 ,《汉语大词典》中有些书证迟后的时间太长 ,这样会使读者误以为这些词出现的年代很晚。例如 :卷 1 ,第 2 50页 ,“三薰三沐”条。书证用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中“坐我三薰三沐之”句 ,实际上南宋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早已有“三薰三沐 ,师黄太史氏”之语 (《四部丛刊》本 ) ,两者词义相同 ,而年代…  相似文献   

4.
利用唐《律》所提供的语言材料 ,并参校中国古代其他法律文献 ,通过排比归纳的训诂方法 ,解释了唐《律》中的九条法律术语。所释词语均是现行辞书 (如《汉语大词典》)、专书 (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等所未收录和解释的 ,可补辞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论辞书释义的借鉴赵应铎改革开放以来,辞书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一些高质量的辞书如新版《辞源》和《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相继出版;辞书理论的研究也空前活跃,一些理论著作先后问世。然而就在这同时,有些连什么是词,什么是词义都辨别不清...  相似文献   

6.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中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还是近代以来的事。1915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发表了他在戏曲研究中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宋元戏曲考》,从此揭开了我国古代戏剧史研究的序幕。之后四、五十年中,各种戏剧史专著陆续问世,其中以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1936年)、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1940年)和任半塘的《唐戏弄》(1958年)最为学界瞩目。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是我国戏剧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刀。它在“古人未尝为此学”的情况下,对古剧资料的发掘、整理和  相似文献   

7.
拙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修订,按上海图书出版社要求进行,修正错误、修改注释、删除成语等是必须的,补充材料也是修订的主要内容。此次补充按类可分为和天文、气象、当时有联系的等几类,摘要注释,求正大方。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在今人阅读古代典籍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迄今以来我国最权威辞书。但它们在通假字解释方面存在着本借字互倒和以通假字术语说解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等情况,有进一步补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9.
熟悉台湾中正大学副教授陈益源先生的古代小说研究者,在看到北京线装书局1999年12月版的《古代小说述论》一书时,都会感到惊讶,这可是陈先生90年代第九本专著了!这些令人艳羡的成果,其质量之高更是让人称道.作为陈益源先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在台湾……  相似文献   

10.
李绿园之《歧路灯》问世 2 0 0余年后 ,直到 2 0世纪 2 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其研究状况之孤寂、沉闷 ,在古典小说研究中比较罕见。对其研究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研究工作的发轫、原始资料的梳理、研究进入高潮和潜流涌动的深入研究四个时期。其间 ,美国、捷克斯洛伐克、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的学术界也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关注。本文对有关《歧路灯》2 0世纪以来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回顾 ,以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李绿园与《歧路灯》之研究 ,以此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面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 ,但在封建社会儒学价值观的支配下 ,无法进入“大雅之堂”。对中国古代戏曲做出杰出贡献者 ,当推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他的《宋元戏曲史》开了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少数民族戏剧也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 1 963年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开创者、著名戏剧学学者曲六乙先生出版了《少数民族戏剧研究》 ,堪称奠基之作。此后 ,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成为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对“傩”及“傩戏”的研究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对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李强、柯琳先生合著…  相似文献   

12.
《小说词语汇释》、《中国俗语大词典》等俗语词典,对俗语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但白璧微瑕,也有一些失误之处。如“夜壶合着油瓶盖”,解释为“废物利用”,“云端里的老鼠,天生的耗”解释为“偷偷摸摸,过于机灵”等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崇高的地位,而且由于它是用明代地方口语写成的,使用了大量的俚言俗语,所以在汉语史上也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倍受语言学家瞩目。早在本世纪30年代,姚灵犀就做过《金瓶梅》词语的考释工作;后来陆澹安撰《小说词语汇释》,也对该书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解释。最近几年,又先后有张远芬《<金瓶梅>词语选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等论著问世;  相似文献   

14.
书证作为《汉语大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二十年学界的关注重点,但有关现代书证研究成果却不多.《汉语大词典》中《围城》书证有182例,数量较多;失误类型较多,有出处、文字、标点符号、排序、孤证、书证滞后、版本不一共计七种失误.《汉语大词典》中《围城》书证失误比例较高,失误类型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存在的问题.《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会影响辞书的规范性,甚至模糊对部分词语源流演变的认识.《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问题的普遍存在与关注缺失,凸显了对其进行修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古代训诂材料主要保存在训诂专书(辞书)和注释书中。黄侃先生谈到训诂内容时,提出了“本有之训诂”、“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解文之训诂”、“小学训诂”、“经学训诂”诸概念,即对上述两类材料或作动态分析,或作相对静止分析而进行的系统分类说明。古代辞书属“说字之训诂”,而经、史、子、集部书之注释则属“解文训诂”。对二者的差别、特点,黄先生作了精辟阐述。黄先生研究辞书训诂的最重要成果是他的《尔雅郝疏笺识》。  相似文献   

16.
当我把《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修订稿)最后一部分稿件发给上海辞书出版社汪惠民先生时,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不过已经没有初版交稿时的兴奋,相反倒有些忐忑不安,担心错误是否都得到了订正,遗漏是不是尽量得到了补充,交给学界的这份答卷是不是合格?这或许是拙著最后一次再版的机会了,成绩和错误都将凝固,无法改变。成绩已经成为过去,错误抑或贻害后来,怎不让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7.
《马桥词典》和《暗示》是韩少功在“寻根文学”陷入内外夹击后,为缓解危机所做出的创作转型,其转型明显受到昆德拉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对此,陈思和先生认为《马桥词典》是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创作经验的启发之作,而非模仿《哈扎尔辞典》的低劣之作,但他认为这种影响仅限于借鉴辞书之形。事实上,《马桥词典》不仅借取词典式结构之形,而且深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意义内蕴之实。《马桥词典》及之后的《暗示》借用词典式小说的叙事结构,以崭新的体察方式,成功道出言语背后藏匿的与日常体验相抵牾的人生体悟,实践并拓展了昆德拉的小说文体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继笔者《〈三国志〉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三国志〉所见辞书未收词语续释》之后,再续释《三国志》词语45个。同样,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只有个别词语已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不过,或者其书证远后于《三国志》,或者在《三国志》中的意义为《汉语大词典》义项所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通俗文》、《一切经音义》等古代辞书及其它语料,考证“映”本义为“斜照”,补正了《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映”本义为“照、照耀”的说法.并且否定了两大辞书关于“映”有“未时,午后一时到三时”义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风俗通义》为东汉应劭所作。其书编成当在公元 194年至 2 0 4之间。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说 :“今俗语虽云浮浅 ,然贤愚所共咨论 ,有似犬马 ,其为难也。”可见 ,该书词汇接近当时口语 ,有相当大的语料价值。所以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对《风俗通义》收词引例不少。《汉语大词典》是在 1986年和 1993年陆续出齐的 ,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收词和引例都比较完备。出版之后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它成了语言工作者及学习语言文字的人经常使用的工具书。但典籍浩瀚 ,难免挂一漏万。经过探讨 ,我们发现《风俗通义》中新生的复音词及复音词所产生的新义 ,就对《汉语大词典》词条及其义项晚出之类的失误进行修正有相当的价值。但本文只就《风俗通义》中复音词所产生的新义 ,对《汉语大词典》词条的义项引例偏晚这一类的失误 ,经彻查、统计、分析后 ,一一列出来加以说明 ,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起一点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