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的特点,其成因值得认真探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利用马克思的理论对经济危机与利润率下降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构建经济增长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或剩余价值率)、储蓄率、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发现,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利润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构建三个利润率指标,分析1998—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发现2007年以后资本有机构成的快速上升和剩余价值率的相对下降,导致利润率的快速下降,而且利润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因此可以断定利润率下降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辽宁和重庆两地经济增长率的对比分析揭示,在2010年之后出现一高一低分化的结果是两者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内在差异导致的。资本的破坏能够降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进而能使经济增长率得以恢复。以何种方式进行资本破坏,是主动破坏还是被动破坏,这是中国供给侧改革可以参考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将不断下降。从19世纪中期至今,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次经济波动,利润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印证了马克思的判断。但是近二十年来,下降趋势渐缓并开始上升也是事实。本文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因创新导致的局部变化、再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剩余价值率的变化等,都制约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中利润率变化的长期趋势需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下降的规律。这一规律在量上也是有其规定性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之比,用符号表示为: P′=-m/(c+v) ……(1) 我们将(1)式分子、分母同除以可变资本V,其分数值不变,即得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积累率呈同向变动,与资本有机构成呈反方向变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维持经济增长率不变,必须提高剩余价值积累率。否则,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将会逐步停滞。技术进步、增加工资、对外贸易都减缓两部类生产不均衡,延缓经济危机发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工资性收入,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原始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通过引入外生因素技术创新建立新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技术创新效应.实证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为剩余价值率机制与资本有机构成机制.创新通过影响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增长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进一步实证发现,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创新水平,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为0.3724个百分点.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大于资本投资与剩余价值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独立存在着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之一,不能把它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混淆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性,因而在一定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特有的经济规律之间必有联系。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同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于资本主义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 ,在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设下 ,证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率下降乃至发生危机的必然性。即使在放弃马克思的基本假定后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率依然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马克思的假定是宏观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 ,市场机制使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增长速率不一致 ,从而使宏观经济发生周期性变化。政府制定宏观经济“长期”政策 ,应从调整生产关系和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入手 ,尽量使各种增长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以李嘉图—马克思的名词所表明的工资价值的意义,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中心问题在于劳动者的被剥削,他(指马克思)声称不管工资提高或降低,这种剥削必然变本加厉。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的“生活资料”的意义及其与“愈益贫困化”的关联,作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者生计的描述,并不排除普通意义的实际工资的增加。一旦新的更高的生活标准建立时,它也成为生活资料,并代表新的劳动力价值,既代表实际工资水平。马克思并无确定的工资学说;在增长的生产力之下,劳动如何分配是讲价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关于阐述“绝对贫困化”的议论,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资本集约的增长,不但减弱了劳动者“反抗”资本家掠夺的能力剥夺了劳动者对增进的生产力的合理分配,它还引起了那些为机器所替代的人们在生活标准上绝对下降。作者在谈到马克思的“官方应加救恤的贫困”增长的观点时,认为这和整个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学说不是同一件事,事实上只是马克思的图景的一小部分。作者又认为马克思常常谈起资本家或资本主义的“趋势”,是根据绝对贫困化来减少工资。但马克思另一方面是说劳动者的相反趋势是尽可能地增加工资。作者还认为,在马克思学说中,利润大量增加时,利润率趋向上升,而劳动的份额却比普通实际工资还下降。第四部分是愈益贫困化的非经济方面,作者认为这个非经济方面在于马克思的哲学方法和他对人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9.
一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应该做到:一是要严格、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在这方面的论述;二是要联系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实际。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工资、价格和利润》等著作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问题和实际状况。恩格斯在《1891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 ,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经济现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等积极作用 ,相对过剩人口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与社会制度无关。从长远看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是我国企业职工下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绝对贫困化绝对贫困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一个方面,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则又是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密切联系的。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707页中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  相似文献   

12.
中外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特别是绝对贫困化问题,见仁见智,向有争论。分歧主要在:第一,存在不存在绝对贫困化,要不要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第二,绝对贫困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第三,绝对贫困化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无可置疑,在这三个问题中,搞清楚绝对贫困化的真正含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分析整个绝对贫困化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说,美国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的情形表明,在严格应用的意义上以及在任何时候对资本主义积累来说,“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在美国,在马克思活着的年代,从来没有存在过出局部规模更大的贫困化,在向老工业中心大批移民的短暂时期,也从来没有存在过贫困化,至于在马克思死后的年代,除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期,也从来没有存在过贫困化。他用以支持这种论点的主要理由是美国的高工资:美国工资水平的长期趋势是随着生产增长的比例而增长。最低生活费在整个工资中从来不过是一个较小的部分,而且经常只占更小的比重。他把美国工资水平和英国的作了对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前后,美国工资水平大约为英国工资水平的2倍,到19世纪中叶提高为英国的2(1/3)倍还多,到20世纪中叶几科达到英国的3(1/3)倍。因此,在他看来,即便“绝对的规律”在英国生效应予接受,但显然对美国不起作用。他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命题”: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是高工资而不是贫困化,这对美国来说并不过甚其词。他认为,美国的高工资水平是起源于自由土地制度:在美国,没有谁会在雇主的贪婪面前长期束手无策,因为他迟早总能找到某种自我就业方式来逃避掉,最后一着则是归向土地,做个独立农民。工资劳动者变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人,在平等交易的基础上和雇主相抗衡,甚或处于更优越的地位,因为工人如果必需的话可以不要任何雇主而生活下去,但雇主没有工人则丧失掉一切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4.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14,(4):96-104
马克思从"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导出w2=v+m,"斯密教条"w=v+m等价w2=v+m,示意总收入和生活资料总量平衡。马克思w=c+v+m公式在连续投入生产资料c和活劳动v+m并产出产品w时,所反映的正是再生产。收入和再生产涉及资本现象,收入等于工资加利润(预付可变资本加余额可变资本),再生产与生产资本的循环相关联。要关注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以及它的增长要同步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形成价格"要求供求均衡,引出重新思考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又涉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相对变动、工资和利润相对变动等几个问题。在这里应当注意两点:"平均利润率形成生产价格"与"市场形成价格"的理论联系实际;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平衡等同经济总量平衡的平衡对象认定。  相似文献   

15.
自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翔实地论述了当时工人阶级极度贫困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理论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必然性。在当代,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无论从直观上考察,还是从有关的统计数字看,与恩格斯所描述的状况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在当代已被否定,现代科技革命也改变不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历史趋势。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从而在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根据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反映了资本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命运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压迫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列宁在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的斗争中,坚持捍卫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今天,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对进一步考察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对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严重的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资本主义各国工人阶级斗争日益扩大增剧的物质基础。所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就以种种方法来掩盖这一事实,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化理论,因此变成国际上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虽然只从一般原则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且不否定绝对贫困化,但他的一些论点,还是值得讨论的。又日本最近出版的《现代马克思主义》一书,有浜川浩的”绝对贫困化论的再检讨”一文,其中第三段为“列宁不是绝对贫困化论者”,所论亦较特殊,拟在本刊下一期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资本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①它  相似文献   

19.
列宁依据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及在社会总生产发展过程中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观点 ,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出的却违背其观点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公式 ,提出了批评。而在其基础上重新编列出了切合实际的 ,又完全反映马克思观点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公式。只可惜它包括在列宁早期的一篇手稿中 ,该手稿又长期被认为永久失落 ,直到列宁逝世后 13年的 1937年才被发现 ,其中笔误颇多 ,需要勘正。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一个相对简化的框架下,从数理结构和经济含义的双重意义上回顾和反思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者对置盐定理的主要争论,进而阐述了置盐定理与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二者在对经济变量的定义、经济概念的解释,以及研究对象等多个维度均有较大的区别,二者从本质上讨论的是不同抽象层次的问题,因此置盐的模型既非支持也非否定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二者其实并无本质矛盾。但在考证对置盐定理本身的批评与理论扩展的基础上,置盐定理相关结论的数学稳定性以及经济预测能力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经济条件时会受到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