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南人口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苏南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集中在耕地、粮食和水资源等方面.强调指出,实现苏南人口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改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不可确定性,且诸因素相互耦联、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笔者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中综合判断方法,对苏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综合评判,并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出苏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苏南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讨论分析了该地区青少年人口结构、生活环境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转型期社会现实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因素,阐述了强化青少年正面教育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辽宁省环境污染的严峻现状,采用扩展后的STIRPAT模型,检验了辽宁省人口和经济等宏观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环境污染显著地受到宏观因素影响,技术水平对环境污染产生负向影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正向影响,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战争对于人口的影响,是历史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这场被人称为“十九世纪中国最大的内战”,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由于战争的中心位于苏南,且苏南又是中国早期工业化进展最快的地区,因此,该区战后的人口变动就格外引人注意。 王业键曾著专文讨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以后王树槐又对王业键所作估计略加修正。近年王育民也曾撰文讨论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口损失问题,对苏南人口的讨论尤为仔细。笔者也曾对苏南人口的损失发表过意见。然而,按照姜涛的观点,这些研究都存在问题,其原因在于各家据以立论的数据都不是真实的人口数:《嘉庆一统志》中江宁等四府二州  相似文献   

6.
刘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43-48
从时代背景、资源、人口的角度分析了江苏南北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海洋文明的到来使江苏南北区位优势发生改变,由于苏南靠近上海,受到近代文明的强力幅射,在传统社会中积聚已久的与近代文明相契合的因子得以发挥;江苏南北不同的区域、物产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苏南的重轻纺、多商贸的发展道路更吻合于当时的发展条件。源源不断的流民由北向南的转移,为苏南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苏南本土劳动力的多技艺,择业的多元化,从业阶层的广泛性,为苏南家庭富足奠定了基础。依据历史的启示及现实的要求,针对地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为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苏南农村由单一的农业人口组成的家庭逐渐被新型的工农结合体家庭所替代,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所谓新型的工农结合体家庭是指在劳动人口(劳动时间)构成上以农业劳动人口(劳动时间)和工业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相结合并以工业劳动人口(劳动时间)为主的家庭。这种工农结合体家庭是苏南农村经济社会模式即“苏南模式”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985年起,我们在对苏南农村家庭作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对苏州市吴江县的一个典型村——桃源乡平桥浜村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并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法,作了为期两年多的追踪调查。1987年5月,我们在平桥浜发放了两种类型的问卷,一种是家庭综合性问卷,共发102份,回收率80.39%,另  相似文献   

8.
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市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贫困人口激增;政府未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借鉴圣保罗市环境污染的教训,我们必须控制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减少贫困污染;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选取衡量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分别测度各地区能源消费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选取2011—2017年我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研究能源消费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变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能源消费、人口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正,科技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负。据此,提出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扩大环境治理投资规模、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苏南冲突和中苏交恶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第一 ,对外战略上的分歧是形成苏南冲突和中苏交恶的重要因素 ;第二 ,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的全面对抗 ,是苏南冲突和中苏斗争的突出表现形式 ;第三 ,中南两国借助于西方国家抗衡苏联 ,并开始奉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1.
开征环境污染税的理论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 ,环境污染愈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探索有关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其中 ,开征环境保护税成为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略。本文在分析我国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效应的基础上 ,评析了我国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税费政策 ,并借鉴西方国家的可行作法和有益经验 ,对我国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广通河在临夏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段,对流经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广通河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国农民问题及其解决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农民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他消除制度阻隔,为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体制支撑;他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与类型比较法。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城市化应走小城镇模式;小城镇的发展是乡村工业带动的结果;“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具体途径。他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与“珠江模式”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区等经济区域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尽管"生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未明确使用过,也从未出现过,但在他的学说中却内在地包含有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方式的内在缺陷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直接根源,他还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这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基于山西太谷玛钢厂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更直接形象地认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而有利于人类得心应手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环境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组成的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 ,是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人口环境系统动因包括人口环境运动的推动、关系的调整和规律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被人口压力突破后表现出矛盾的滞后性、影响的多重性和经济陷于衰退。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三症并发 ,成为中国人口与环境发展的独特现象。环境的作用包括给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 ,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中国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 ,高投入、高消费求得增长 ,物耗和污染代价巨大。环境污染的主因是决策者和建设者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可持续发展可形象地比作人类发展坐标轴 :纵坐标是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兼顾当代与后代 ,控制人口 ,提高素质 ,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 ;横坐标是空间上的立体性 ,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并举 ;轴心是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中亚各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干旱缺水,地震频繁,外来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压力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日前的现实出发,惟有五国共同努力解决缺水问题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跨界海洋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污染活动,跨界海洋污染不仅造成了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更会影响国家关系、诱发国际冲突。为了有效处理跨界海洋污染问题,需要从立法层面对跨界海洋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系统分析,明确跨界海洋污染防治的法律措施,以便为跨界海洋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联防联控:跨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雾霾为主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而这一问题是我国现行"属地"特征的环境管理制度无法解决的,故我国现亟须建立跨行政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新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各地也已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联防联控实践,但也存在诸如指导原则不明确、主体不健全、措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