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试析尼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性主义道德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性主义道德始终站在肯定"酒神精神"的立场上,批判其张扬抽象理性以贬损真实生命.尼采认为,理想主义否定了身体生命的基础性,残害了生命的活力和创新;其个体幸福主义削弱了人的生命力,促进了人的生命的虚无化;其普遍主义维护了世界的颓废统一性,压制了人的生命的个性化创新.尼采的批判从微观个体层面揭示了古希腊理性主义道德的对抗和异化性质,维护了道德价值取向的现实生命维度;其根本局限在于离开了人的实践性来理解这种道德,没有发现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尼采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人的生命的原本活力及其能达的美好境界这一生存价值论维度,揭示其倡导舒适平庸而贬抑个性创新。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的舒适功利主义、均质平等主义、低俗利他主义、抽象的普遍主义等道德观念的错误在于:盲目人的生命丰富性和超越性,消解人的独立而充盈的个性,损害卓越个体的达成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否定感性生命世界的原创性和多样性。尼采的批判开启了后世对大众精神深入的哲学文化学探究,拒斥了将人的价值完全客体化的现代规训主义,提升了人们对道德价值合理性的辨析判断能力,维护了个性化创新和超越的价值和意义。尼采的局限在于离开人的社会生产性和交互主体性来理解现代性道德,没有发现其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杨茂明 《江淮论坛》2006,(3):121-128
虚无主义及其超越是尼采伦理思想的主导问题。尼采依虚无主义的不同含义把虚无主义区分为三种形式:否定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否定的虚无主义”产生的基础是生命力的衰退,直接的原因是对理性范畴的实在性和至上性的信仰;“否定的虚无主义”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所更替则根源于现实世界对超感性理想不断的证伪,亦即超感性理想的失落。尼采把肯定感性生命的艺术化生存作为超越虚无主义的新选择,其理由是这种生存消解了虚构的超感性世界对真实生命世界的压抑,维护了生命的个性和不断的超越性。这一理论拓宽了分析虚无主义的视角,维护了生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根本局限在于忽略了工具性社会实践对于虚无主义形成和消解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罗俊丽 《兰州学刊》2009,(11):39-42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酒神精神的概念出发、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疏导了酒神精神是如何影响着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并且从尼采自身洋溢的酒神精神的光辉对酒神精神进行阐述与褒扬,从当代视角对酒神的合理性及其缺陷进行评论。酒神精神从肯定人生的痛苦和价值方面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同时,酒神精神作为希腊悲剧的内在实质,阐释了生命苦难中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由此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部分,叔本华与尼采对死亡和生命的阐述是哲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以死亡观照生命,前者提倡节制,后者肯定生命。叔本华从人文角度揭示了生命意志荒芜的一面,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生命观的部分精华,并在二元论结构以及生命的现实意义上超越了叔本华,号召实现自我挑战,追求生命意义的完满。  相似文献   

6.
范志军 《兰州学刊》2004,(6):112-114
着眼于价值的观点,尼采把柏拉图主义真实世界和假象世界的对立关系归结为价值的对立关系。这一价值关系在现代遭到解体,作为最高价值的超感性世界被废黜。尼采立足于力过剩的生命对世界进行价值重估的结果是,借助永恒轮回学说他重新肯定了生成而非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反对求知的,他关注的是本真的生命,认为知识会扰乱人的心灵,不能让人的心灵归于平静。庄子悲观地突出了知识对于生命的弊害。尼采是鼓励求知的,他关注的也是本真的生命,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保存生命和张扬生命。尼采借助知识来对抗当时人们精神的普遍萎靡不振,他乐观地强调知识对于生命的益处。尼采和庄子都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都是一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知识观。庄子思考的中心是如何安顿生命,尼采思考的中心是如何创造生命,二人对生命的理解差异,造成他们对知识的态度与理解之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来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希腊悲剧的精神归结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并以此反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最终以艺术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所以尼采在该书中主要宣扬了一种艺术的形而上学、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精神。但是,经过分析之后,文章得出结论:尼采并不仅仅是在讨论艺术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即,生活究竟是需要真理还是谎言?也即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老子与尼采     
老子与尼采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们都处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主流思想遭到强烈怀疑的时代,都反对传统,否定很多传统价值观念。然而否定传统之后走向何方?尼采要前进,老子却要后退。尼采肯定刚强、勇敢,谴责怯懦;老子则肯定柔弱、退缩,贬抑刚强、勇敢。在宇宙观上,老子把无目的、无欲望的道看作决定世界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力量,尼采则把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看作类似的力量,不过尼采也认为世界在整体上是无目的的。老子和尼采所给出的宇宙运动模式也都是循环不止的,但是尼采充分肯定生命的价值,他对宇宙运动的视角是面向"生"的,这与他积极的人生观相应;老子强调万物都要回归于道,他的视角是面向"死"的,这与他消极的人生观相应。尼采不受传统束缚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老子消极的人生观,在总体上我们无法接受,但是老子的对立面转化、反对战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可指导我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身体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数千年来,精神的异化导致了对身体的轻蔑、无视和奴役。直到19世纪,倍受凌辱的身体才逐渐回复自身的意识。尼采主义倡导回归肉体,解构主体,解放身体,释放久被束缚的激情;主张一切从身体出发,以身体为准绳,重新审视历史。新尼采主义主张用身体和动物性取代形而上学理性,认为身体就是产生整个人类文明的机器。身体中永远流动的欲望激发出惊人的强力,推动着积极的生产活动。福柯等人还身体力行期待着身体和生命的全面复苏;关注能够享受审美快感的身体;希望活生生的肉体能够变得更美妙更动人、更真实和更朝气蓬勃;让生命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自由;真正在人身上,将创造物与创造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伟大,其哲学思想的深邃,其影响之深之广,历史已给予了很好的证明。尼采的主要思想观点有酒神精神、重估一切价值、超人哲学、永恒轮回和强力意志。这些观点中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对我国当代青年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之一,尼采在其悲剧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中,摈弃了德国浪漫派试图利用神话恢复有机统一性的观点,提倡以酒神精神抵抗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人力孱弱和颓废困境,以期唤醒和恢复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强力意志.而现代主义也从神话中找到了现代理性批判这一契合点,使神话叙事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要特质,发挥着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和救赎功能.尼采的神话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回归产生了一种启示作用和预见性影响,在促进神话的现代书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使现代文学中的神话回归得以产生一种哲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全真与禅宗看中国宗教思想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与禅宗是中国佛道二教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其思想均表现出明显的人生审美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以人之“心性”为核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流露出审美人生的本质特征;(2)淡化神性,肯定现实人生,高扬人的主体性,是审美精神的彰显;(3)主张此岸超脱,在凡尘俗世中修炼得道,在此岸中获得个体的生命自由和心灵解放,体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特点。基于全真与禅宗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其宗教思想的审美化倾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二教的研究可作为揭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把尼采看成是步入后现代的标志,事实上,所谓尼采开启的后现代是在德里达这条线索上得以真正展开的。从尼采到德里达,这是后现代的最内在最彻底的进向,那是回到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后现代。德里达当年在语言学和文字学层面解构逻各斯中心,寻求语言无底且无边的游戏,这在后现代时代的感性解放和图像霸权那里得到充分回应。这也表明,德里达所揭示的解构面向,具有后现代的预言性质,无疑也是后现代开启的标识。德里达后来转向他者的伦理学,关注在绝境中的解构,强调没有宗教的宗教性,期待弥赛亚的到来。这些都表明,他对后现代时代的一种新的人文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5.
王俊 《兰州学刊》2006,(9):9-12
尼采深入地思考了虚无主义问题,并提出了克服虚无主义的哲学方案。在尼采的哲学中,上帝之死、形而上学的崩塌和虚无主义构成三位一体;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价值重估和超人则构成了与前者的对抗。但是,尼采是否有效地克服了虚无主义呢?本文深入分析了其哲学的内在关系逻辑,得出了否定的答案,指出了一个虚无主义的尼采。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在哲学史上跨时代的哲学大家,尼采以其特有的睿智、敏感、热情和勇气对人生价值和道德问题给予了极其严肃的关注:重估一切价值,成了尼采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进行道德重估,则构成了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尝试中最为恢宏的工程。在道德领域,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成为20世纪哲学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此也奠定了他作为当代最重要的道德哲学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李 《河南社会科学》2012,(7):41-43,107
"陶醉"与"形式"是尼采后期美学的基本概念。尼采基于强力意志形而上学的立场将陶醉的本质规定为力的提升与丰富感,将形式规定为强力意志的最集中表现;陶醉与形式各自指称的审美实事具有本质关联并共属于尼采刻画的"艺术现实性整体"。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尼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