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大,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由"知识本位"转变到"人格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根本.  相似文献   

2.
道德至上或伦理本位是中国主导性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基本特点,在提升个人修养、巩固社会稳定方面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但其发展的极端“存天理,灭人欲”贬抑人性,影响广巨,这也正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原则不相一致,从而“低效高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文化境遇下道德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的弥漫与发展是21世纪的显著特征.作为一种广泛影响人们生存与生活方式的新的文化样态,网络文化正以自身的方式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着正反双重影响.唯有坦然面对其客观影响,冷静分析其对于道德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在道德教育理念、方式、环境诸方面作出主动变革,方能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进而使学校道德教育的效力、活力与魅力得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社会本位”教育试图改进当前学校教育中弥漫的个人主义、竞争至上、能力至上氛围,试图在学校建构一种公平的社会秩序,以合作代替竞争.“新社会本位”突显了自由的意义:在知识教育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思想的自由、求知的自由;在道德教育上,强调没有规则就没有理性,没有对话就没有规则,培养学生对基本道德法则的敬畏,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逻辑演绎的合理性上进行分析 ,德性可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立论基础 ,人性论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基础 ,家庭伦理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植基础 ,活动和交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基础。学校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必须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建立一种“大德育”的德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化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支配着法律实践活动基本内容、性质和方向的意识、观念、原则,就是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即“本位”。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经历了五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家”本位、“国”本位、“国·家”本位、“国·社”本位和“国·民”本位。前四个属于单向本位,最后一个是双向本位。从单向本化到双向本位,是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90后”大学生暴露的突出问题及成因,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弘扬主流价值观,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四个转化”,即“家长式”管理转化为师生“和谐”沟通,统一管理转化为分层管理,单一学校管理转化为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成才转化为科学规划大学生涯。  相似文献   

8.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是 1935年文化论战中各执一端的两种思潮。“本位文化”论的官方意识形态背景十分明显,但并不能脱离思想界整体西化的现实;而“全盘西化”论反映了自由知识分子与官方思想统制的疏远和背离,却并未丧失民族主义立场。因此这一论战更多地显示出“西化背景下的本位”和“民族立场上的西化”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陶希圣、萨益武等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的各文化团体纷纷召开座谈会和讨论会,《文化建设》月刊也专门以“怎样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举行了征文,“一时议论风生,颇显百家争鸣的气象”①,到6月份这场论战的成果就编成一本《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论战主要是在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学者与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学者之间进行。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除了十教授(王新命、何炳松、武唷干、孙寒冰、黄…  相似文献   

10.
面对今天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景况,人们在追问今天的学校德育“失”在哪里,“误”在何处的同时,不禁还要质疑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道德能不能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交给学生,塑造出其良好的道德认知与实践体系?本文从“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道德”的特质——知识体系性和躬身践行性以及心理学的角度三方面分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而要高质量地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依法治校”同“依德治校”相结合。为此,我们认真地、深入地研究学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层次问题,并做到“因层施教”就显得十分必要。一、学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两个层次将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因“层”施教,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就学校而言,大体上可以将教育对象分为教职工和学生两个教育层次。1、教职员工…  相似文献   

12.
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德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丰富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理论,从“面向未来”的高度来探索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之路,创造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精神文明,是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以增强教育效果,是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严峻课题。“德”的苍白和“育”的无力,是造成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本文立足于新世纪的教育创新,从哲学、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提出了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反思汉语存在的文化生态危机,从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战略出发谋划汉语未来的发展.深度培育汉语的表达活力,由活力汉语来承载国家的文化创造力.这就需要创造性重构汉语文教育的真正目标:从消极语用的“接受本位”转换到积极语用的“表达本位”乃至“表现本位”;着力突破“适应论”教育理论和“以本为本”的狭隘课程形态,深远培育学习者的“汉语童子功”,即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七字能力体系.由此而开辟“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博弈.  相似文献   

15.
何爱国 《河北学刊》2005,25(5):60-67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从儒家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儒家的调适和重建方式主要有:“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以“中学”释“西学”或以“西学”释“中学”、“中西会通”、“接续主义”、“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本位文化”、“中国本位”或“民族本位”、“西体中用”、“合题”、“化西”、“创造性转化”等十二种。在“现代化共识”形成(1919-1935)以前,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尔后是“创化论”(“创造性转化”)。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一种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16.
王丽荣 《学术研究》2006,(9):113-116
中日近代以来的道德教育目标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本位”的特点,以人为本位的呼声则微不足道。不过,当代中日学校德育最终确立了两者兼顾的目标。从德育目标视野来看,在两者共性之中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如君子型与大众型目标、宽泛性与狭义性的目标理解、德育目标层次的笼统性与序列性等。日本道德教育目标中的可取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他们在价值观上是片面的,在认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把"学会关心"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了全新的"关心本位"教育观,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着理论与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新加坡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可以看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痕迹。两国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交汇中,正确吸收外来文化,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在加强道德教育方面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日本和新加坡都不应在视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日本在战后的几十年,由于其道德教育很好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作用,培养了一代日本人,为其经济的腾飞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进入80年代,道德教育日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教育荒废”现象,极端个…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的发展给乡村道德建设特别是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乏力,使学校道德教育在乡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凸显,乡村学校承担着更重的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任务,但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创新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十分紧迫。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等理念。推动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路径的创新,应调整道德教育目标、完善道德教育内容、挖掘道德教育资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