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部分的中国文艺复兴晚于中国的启蒙运动。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学出现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次高潮,主要是向现代文学流派学习,并有全盘肯定的倾向。现代文学流派由研究非理性走向反理性,忽视作品的文学性。在诗歌,五四文体突变带来的是传统的中断,而且诗歌形式方面始终缺了语言学研究这一环。(二)两极世界已经终结,和谐的世界需要和谐的文学艺术。“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传统诗歌的美。作为文学最高形式的诗歌要求诗人要有最高的诗歌素养,因此必须强调学习。  相似文献   

2.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和谐文学在新世纪的井喷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和谐文学的努力建构业已成为新的时代主旋律。和谐文学是指传承了中国文学中的和谐文化传统,执意表现真善美,反映民生疾苦,营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之间的和谐氛围的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把反映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文学视为不和谐文学。和谐文学肩负着弘扬主旋律,复兴、重塑民族魂魄,彰显文学的使命意识,承担道德责任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朱德发教授的学术新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以其宏阔的研究视野,新颖的理论角度和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方兴未艾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论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作者既不象贾植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那样从一个个文学社团流派入手,对每个文学流派从微观上进行具体考察和详细剖析;也不象殷国明先生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那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界令人关注的一个课题。“文学流派”不仅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常常是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这不仅开拓了新文学研究的领域,也深化了新文学研究的层次。最近,由王才路教授编著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又把这一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和“垮掉派”文学流派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和多元文化的倾向,但由于国内研究资料的匮乏,学者对雷克思罗斯及其诗歌的认识和研究还停留在边缘化阶段。文章在综述“垮掉派”文学流派的国内研究基础上,侧重介绍雷克思罗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概括其国内研究的特点和拓展方向,以期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雷氏诗歌的研究当中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推进与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出现,我国文学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断流,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上的缺位,提出了复兴传统民族文学形式的理性诉求。当代小说《青雪盟誓》不仅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复兴,也为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语言霸权主义的东方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批评家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文本范例。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文学及其文学思想的发轫期.我们从“中国现代文学”一词即可知道,这个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作家所展示的文学,或多或少是与中国旧文学传统对立并与世界文学传统相衔接的.  相似文献   

10.
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精神历来以"整个世界的和谐"为指归.中国的"天人合一",印度的"梵我合一",日本的"森林思想"历来都是东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无论是上古文学的"巫术"精神,中古文学的"宗教"精神,近古文学的"民族"精神,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现当代文学的"反殖、反霸",无不以"世界和谐"、"人性和谐"为目标,且与一味讲"征服"的西方大异其趣."二战"后,西方才开始把眼光投向东方.当发现很多西方文学大家都频频向东方文学吸取养分,并把东方的"天人合一"理想作为他们的执着追求的时候,东方文学也开始对厚重的东方传统进行自我审视.他们发现文学在经历了"自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的阶段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精神性的人"的阶段.而"人性和谐"、"天人合一"也正是"精神性的人"执意追求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