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的人类自觉创造物观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历史上有种种经验形态的、抽象形态的文化观;论者则力图从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中、历史与现状的对立统一中、文化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中全面系统地把握文化,建立具体的文化观,即文化的人类自觉创造物观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目标指引下、在一定现实条件基础上的自觉创造物.价值目标是以一定价值观和现实条件为根据经决策思维而建构起来的创造相应价值实体,从而实现相应价值的目标.现实条件是历史地积累起来而又延续到现在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等.人类的自觉创造物即在自觉意识参与下的行为产物.这样,文化就是人类在一定价值目标引导下、在一定现实条件支持下通过创造文化的自觉行为而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实现在人类自身之上,就形成本体文化;实现在外部对象上,就形成对象文化.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继承性与批判性、社会性与个体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竞争性与协作性,一系列两极对立的品质等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一直是主流心理学争论不休的话题,新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各自提出了新的文化观,进一步阐释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角。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对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解释,都认为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两者在关注的视角、建构观、研究方法及范式和文化范围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陈序经文化观的研究目前侧重于从宏观方面来把握,在具体范畴方面研究不够。通过与复古派和折衷派的比较,认识到:陈序经的共同文化为特殊文化的基础,二者之间不存在并列关系;特殊文化的界定立足于“程度”,而不在于“成分”。特殊文化观是陈序经建构全盘西化论的有效证据,同时又具有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分类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建构文化分类体系的前提,是建构科学的文化观。以人为性具体存在的文化观为根据,通过要素分析的分类,得到形态型文化、目的型文化、思维方式型文化、意识状态型文化、历史—时代型文化、区域型文化、品质型文化七个文化的要素类型。文化的分类体系是以文化的要素类型为分类的第一层次,统一着不同亚层次类别而结构起来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5.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到社会主义文化观,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演变.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建构反映时代与实践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文化建设目标始终紧扣时代主题,文化建设方针不断与时俱进,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百年发展和演进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启示: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制定文化方针政策,着眼时代发展变化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宽阔的视野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这些经验启示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由于思维对象是具体的,因而思维也总是具体的。任何一种具体思维,与它所反映的那个思维领域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形成了这种具体思维独有的特征。思维的特点是由思维实践活动决定的。侦查思维的特征无疑取决于侦查工作实际,并通过一些逻辑推理和思维方法来体现。无论刑侦人员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侦查思维基本特征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以下三个特征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文化伦理是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伦理态度,是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伦理关系的体现,它涵盖着文化生态伦理。毛泽东文化伦理思想是其文化观和文化理想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它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对文化的主、客体及文化本身之间的关系的伦理审视和理性思考。毛泽东文化观和文化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建构文化自信愈发成为中国步入历史新阶段的紧迫任务。建构文化自信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相对滞后、文化价值诉求的相对混乱、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的相对失语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反思并超越传统意义上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念,努力克服现代性困境,破解现代性发展之谜,积极寻找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揭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文化的存在不以我们的主观好恶与主体选择为转移,它以其刚性的力量超越个体意志而对人施加影响,规定着人类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价值的人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非功利性存在特性决定了人的文化特质。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价值是指文化作为客体 ,它对于人的文化本性和需求的意义。文化价值旨归主要体现在文化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两个维度。发展先进文化 ,必须努力建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功利与公正相统一、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文化成本:概念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们所习得的与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文化成本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文化成本不仅提供了对人们的奇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可能性,而且还揭示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偏好稳定假设只不过是一个特例。对文化变迁的深入研究还表明,文化变迁与一定的思想市场结构是相联系的,人权与思想自由对于文化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人类对文化及其力量的认识也由来已久。从历史的维度观照文化,深刻认识文化的力量,充分估计文化对于民族图生存、求发展的重大作用,这对于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实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对经济制度变迁至关重要,文化不仅影响制度创新的成本,还影响制度安排选择集的变动,其具体影响效应依文化的性质而定。基于文化的视角研究表明:合会这种独特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最早兴起于温州等东南沿海地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温州地区的文化差异。受地方亚文化注重实践、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等观念的主导,在温州人潜意识里,合会是天经地义的;商业文化传统中基于资金互助和融资模式的记忆为其直接承袭已有的融资模式提供了便利;宗族文化的存在能够有效地克服因国家正规法律秩序缺失所引致的无序进而降低民间私人借贷交易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理论研究的语境选择是任何理论生存的最基本前提,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语境在于对文化和文化哲学的理解.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人是文化存在的本质.人们通常在三种层面上理解文化学:关于文化的科学,关于文化学的元理论,哲学的文化哲学.哲学的文化哲学是反思近代科学哲学的产物,其基本问题是关于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化哲学作为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文化达沃斯"的法国阿维尼翁文化论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文化:期盼的理由"是2012年论坛的主题。针对在全球瞬时兴起的文化产业热现象,其中既有拉动消费、复苏经济的需求,又有数字文化改变社会、改变人类行为方式,进而促进文化产业裂变式发展的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所做的艺术、社会和哲学的思考是必要的;同时,对数字文化消费形态的跨文化跨地域的量化分析也是有价值的,它不仅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对策有帮助,而且为预测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提供了依据。这种研究方向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为岛屿国家,在漫长的演化中形成了独自的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特色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杂种文化论"和"平行进化论",然而笔者认为应该是"共生文化论",因为日本文化在纵向发展上走的是"共存→融合→共生"的路径,在横向的文化内容上表现出"生活文化"的特征.作为岛国文化,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锁国与开国)的双重性格.今天就它对岛国文化的影响问题要进行辩证的思考分析而不能妄下论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正处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技术创新与文化环境重建。文化环境对技术创新系统既有促进作用,又有约束作用,同时二者相互适应和调整。中国国际性企业文化既要汲取、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博大智慧,又要具有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统一、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特征。要改良和重建民族文化中对企业国际化竞争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必须博采众长,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