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协同。这种精神力量支撑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成就了韩国的新村建设事业。韩国新村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通过新村运动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本文从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角度,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通过新村运动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本文从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角度,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发起了以"脱贫、自立、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建设新农村运动,新村运动在韩国农村广泛开展,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韩国新村运动富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举措.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中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的分析,深入讨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和方向,并根据我国实际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970年代发生的韩国新村运动采取了边建设边改善农民生活的推进模式.这与韩国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选举权有关.朴正熙总统为了连选连任,非常重视新村运动中农民权利的改善问题.新村运动也的确给农民权利带来了较大的改善,但运动式的建设模式也部分地损害了农民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韩国的新村运动以培训新村指导者为着力点,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政策执行力低下等问题。韩国把新村指导者培训的重点放在工作伦理的养成上,主要采取了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后续跟踪教育等方法,有效地激发了新村指导者的新村精神,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成功地领导村民建设新农村。这种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有其积极性成果,也有消极性后果。全面认识韩国为期十年的新村运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韩国新村运动在制度设计、全民动员、经济支持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借鉴。  相似文献   

8.
韩国新村运动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学习韩国新村运动时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其发动背景与我国农村相似,二是认为韩国农村今天的成就都要归功于新村运动.其实,我国农村与韩国新村运动前的农村差别较大,而更接近于运动后的状况,并且新村运动本身具有强烈的阶段性.我们必须看到两国农村发展阶段的异同,全面吸取新村运动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中韩建交15年来,国家间交流日益加深,特别是政治、经济等方面交往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大规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很多方面是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为模式来进行的,中国国内许多地区向韩国派出了公务员学习其先进的行政体系.2006年,中国青岛胶南市即派遣29名公务员赴韩国大邱市参加为期6个月的进修培训,在行政管理、情报通信、国际交流、招商引资、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文化·观光、环境管理、保健·福利·女性、自来水·污水政策、城市交通管理、建设防灾管理、韩国语等方面,就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新村运动的推广过程、成果等进行了学习.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是不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认识;根据中央的精神,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和工业的反哺,但是,新农村建设却不可以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国需要充分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成功经验,但也要避免它抛弃新村运动的重大成果,最终走向西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农村的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对于后发国家的农村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的研究揭示了韩国新村运动是在国家与社会协同推进下的成功,但研究并没有呈现出国家与社会两股力量的阶段性变迁图景,这种泛化的研究也就难以呈现新村运动成功的核心机制所在。为此,本文提出在新村运动以推动社区发展的目标下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统合,在政府的动员参与和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的互动中重新厘定新村运动的阶段性,提出"动员型自主"的概念。即在社会自主能力较弱但发展的需求潜力较大的情况下,国家凭借自身的组织优势能够发挥出强有力的动员能力,但这种动员是以一种诱致性的方式,以培育社会的自主性成长为方向。当社会的自主性扩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以主动退出的形式来让社会发展回归社会自主的轨道。动员型自主既是对韩国新村运动运作过程的提炼分析,同时也能够对后发国家的农村发展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韩农村建设的农情背景有一定同质性,都面临人多地少的农情,进行新村建设皆属现代化发展问题.中国新农村建设20字蓝图表明其经济社会全面建设的概念,同韩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伦理道德提升并重,内涵颇多共同之处.深层原因在二者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论思路和内涵结构.中国在科学发展观主导下确立整套反哺思想和机制,与韩国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运作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就具有普遍性价值,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登上城市的中心制高点放眼四望,一组组崭新的建筑群落便会跃入眼帘。它们与高高耸立的电视发射塔、鳞次栉比的商贸大厦、富于现代都市气派的文化娱乐场所一样,矗立于城市的地平线上,构成了一种新的人文景观。这一建筑群落就是——“城市居民小区”,亦称“新村”。新村,无疑具有“文化”的意义。它既是城市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成果,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新的载体。随着城市居民的聚居方式日益“新村”化,城市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活动将大量转入“新村”这一空间,“新村文化”的建设将成为日益突出而紧迫的课题。本文试图结合常州市建设“新村文化”的初步实践,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新村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14.
农民新村建设是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当前加强农民新村建设,必须结合地方实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重视村民交往空间建设,着力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农民入住新村相关办法,大力培养新村管理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郭群英 《理论界》2006,(12):34-35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中能找出我国扶贫工作出现扶贫——脱贫——返贫——扶贫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根源在于没能根本转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的落后。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转变农民群众长年来的落后而保守的思想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等各项措施来转变落后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新青年》第7卷第2号 1920年1月1日按:诸家目录著录皆同。《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李大钊《星期评论》第31期 1920年1月4日按:《张传》未著录年代日期,另又著录一题为“《美州的新村运动》《人道月刊》第2期1920年”。《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2008年初,为了了解临沧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到临沧市临翔区新村村委会对其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作了调查,下面对调查的情况作一个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的“新村主义”思想深受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但又与其有很多不同.在“争”与“存”相对立的发展观上,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偏重于“存”,但并未否认同类内部和异类之间的“争”,比较而言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则更偏重于“存”;在“利己”与“兼爱”相对立的平等观上,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偏重于“利己”,比较而言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则更偏重于“兼爱”;在“封闭性”与“开放性”相对立的过渡观上,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既有“封闭性”又有“开放性”,但偏重于“封闭性”,与武者小路实笃相比,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在程度上更偏重于“封闭性”.这表明周作人在介绍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使“新村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萍乡市湘东镇新村冒出了一个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彭光贤。新村毗邻是砚田村。在新村那位老劳模彭光贤高举的农业革命旗帜下,砚田村里一个更年轻的高个子农民黎寿天也正在埋头苦干,率领群众向农业革命进军。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的融合发展对革命老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革命老区旅游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城镇建设、环境优化、安置人口和产业发展等促进作用。根据革命老区的资源特点提出的旅游业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三大模式:红色旅游新村模式、红色风情小镇模式和红色旅游综合体模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