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形象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原因、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他们身上,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渔父形象,文人们在这些形象身上寄寓了或出世或入世的理想。元代文学继承了此种由"渔父"现象延伸而来的关于仕与隐的思考,而仕进之路的堵塞,既使元代文人认识到自身无力改变现实,不如寻求自在的生活,同时文人的传统又使他们对自身的遭遇愤愤不平。这种由"渔父"情结引发的复杂心态需要有适合的文体承载,传统的诗词不适合表现这种特殊的心态。起源于民间的散曲以其特有的语言和风格引起了元代文人的注意,并着力创作,从而成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3.
日本"鬼子"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并逐渐形成了某种无意识的表述和记忆。50、60年代文学中的日本"鬼子"形象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具有模式化和想象化倾向,构成了对他者形象叙述的套话特征。文学中对日本"鬼子"这一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定义,背后隐含了自我的话语立场和言说意图,负载着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建构和确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志和的词作别具魅力,其深化了一个远离尘世的文学形象——"渔父",并使之广为流传。这与张志和身为道士,因而在文学创作中尽情运用了道教文化的哲学和审美因素有关,而高雅的人格形象,也使其美学思想独放异彩。张志和的作品《渔父词》、《玄真子外篇》充分展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寄情山水的淳朴之美、复归本真的质朴之美、超脱世俗的诗意践行之美。  相似文献   

5.
作为在洞庭湖隐逸文学史上与桃花源一同闪耀华光的巴陵渔父形象,以其"沧溟放歌中的傲岸"、"诗情画意间的逍遥"和"无计忘怀里的沧桑"等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融合的特质,傲立于众多的渔父系列形象中卓尔生辉,并进而为整个洞庭湖文学史增添上了绚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渔父"形象,透过其形象,可以窥测出在中国文化熏染下的文人立身处世行为和林林总总的心态.简言之,"渔父"现象的背后,贯穿着文人出处进退两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的矛盾冲突.深究包裹在"渔父"形象中的文人心态对于深刻认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心理,了解中国文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人格品行的看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乐园"是源于圣经预表(阐发类比意义或预表意义的经文)、始于新英格兰清教徒的美国自我界定,对这一观念的继承直接导致了美国文学(尤其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大量"新亚当"形象的出现。文章主要以库柏、惠特曼和詹姆斯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探究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新亚当"形象,力图勾画出"新亚当"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迥异姿...  相似文献   

8.
文学领域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研究;二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研究;三是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平台,从研究的内容和数量上看,文学形象研究占据主流;从研究态度上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作品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态度还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态度都有一个由贬斥到褒扬的转变,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但也有逐渐推进之势。由此,对"小资产阶级"相关命题的关注与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文学、文化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其词以婉约著称,被誉为"婉约词宗",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在其大量婉约风格的词作之外,尚有一部分词展现了与其婉约词风大异的"丈夫气"。本文通过对此类"丈夫气"词作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的集中分析,还原李清照文学形象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0.
“渔父”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渔父”文化主要基因源于道家《庄子》一书。“渔父”作为文化符码,包涵多重文化意义,而其要义是对心灵的关怀与探索。“渔父”文化对真朴、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对提升人生境界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渔父”文化一直处在边缘,其文化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理解。应重视对这笔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