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文化选择的两难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多巴佬的性情,爱惜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受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得诡诈。”[’]这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执拗的乡村意识,同时也逐腔了他蔑视都市的信息。正是这位宣称自己是“乡下人”,不喜欢“城里人”的沈从文,面对“城居生活”,一方面沉浸于乡村世界的回顾,鄙视都市文明的侵袭,一方面又渴求现代文化的熏陶,以摆脱封建文化的缠绕。沈从文的情感就是在这文化选择的矛盾中倘佯,置身于…  相似文献   

2.
曾经因为沈从文的乡村中国的故事如此贴近乡下人的生活及其重要场景,以至一本1947年的沈从文英译选集就被题名为<中国土地>.伴随着沈从文的文学声名,那片土地在1949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被推翻了.30年后,当激进的毛思想终结之时,中国的批评家们重新发现了沈从文.他们称他为唯一的中国战前本土文学或乡土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也许还是奠基者.1980年代将乡土主题和轻柔风格相结合的沈从文式的写作手法,随中国后毛时代的文艺复兴而颇受追捧.  相似文献   

3.
自称是"乡下人"的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算得上一个风格独特的文人。他执著追求与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理想人生形态,抒发了他对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沈从文的这类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以极端排斥的心态审视都市文化,体味都市人生,创作了与湘西世界绝然不同的都市世界."乡下人"的人性观、价值观促使其表现出对都市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也导致了他的都市小说概念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是“乡下人”在城里奋斗的结果,可以说,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是沈从文早期创作发展的持久的动力之源,并决定着他作品的基本素质。在对沈从文散文进行历史性扫描中得出一个结论:超越,构成了沈从文心理演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作为一个"苗裔"的土家族作家,他只是接受过小学教育,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起步,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上世纪20年代初期,当沈从文沦落困顿在北京城并试着以投稿糊口时,曾被京城一个著名主编开玩笑,把他的几十篇作品连成一长段,当众摊开后说,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完后扭成一团,丢进了字纸篓。沈从文也承认自己"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过他当年报考燕京大学时,"一问三不知,得个零分,连两元钱报名费也退还,三年后,燕大却想聘我当教师,我倒不便答应了。"第一个发现沈从文文学才气的是郁达夫,把他引进文学殿堂的则是徐志摩,郁达夫那篇著名的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来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来。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故事中对农人目光的文本化(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来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来。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正>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几乎所有作家笔下都展现出强烈的民族阶级冲突的主题,而沈从文却例外地操着他抒情柔缓的笔力勾画着湘西苗民的风土人情,当诸多作家因对民族命运极度忧虑而嘶声呐喊.否定传统、接受西方民主科学时,沈从文却又独特而固执于他的“乡下人”心目中的“希腊小庙”,并以一种忧愤的笔调图写着对“城市文明”的抗议.在他那里,“乡下”的涵义似乎显得意味无穷,它既带有小生产者的自得,又无不充满着对往事的恋情;既带有无知、愚昧的“国粹”色彩,  相似文献   

10.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1936年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原始思维情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的作品以民俗民风诱人,以人性取胜,以语言见长.他凭借"乡下人"独有的特质,精心构筑了寄寓其生活理想的"湘西世界".本文从原始思维的角度,结合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揭示蕴涵在沈从文作品中的原始思维情怀.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的核心范畴。他所说的"生命"一方面是指主体在"浑然一体"状态中感受到的"透明烛照"、空灵自由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又指主体在这种状态获得的对于宇宙、人生意义的觉悟,最后还指主体追求"爱"、"美"、"神"等高级精神需要的超越性本能,即沈从文所说的"乡下人"本性。根据"乡下人"本性的实现程度,"生命"区分为完全生命形式和不完全生命形式两种。沈从文认为,不完全的生命形式是滋生社会黑暗腐败的心理基础,只有铲除这种不健康的生命形式重新激发生命对"超越"的追求,社会政治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沈从文的"生命观"是一种建立新道德、新价值的尝试。他欲建立起一套顺应人的健康本性的,而非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演绎出来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沈从文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突出建树的学者.但他后半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迄今未见有人系统地介绍过、宣传过、研究过,甚至连他的学术著作也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之者甚少.为了全面认识和评价沈从文,本文试对沈先生在学术史上的贡献作一疏理,以引起学术界在这方面对沈从文的重视.一、沈从文的学术根底沈从文先生仅受过小学教育,但生前却是国籍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学者.沈先生为什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成为大学问家,他的学术根底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看,沈先生的学术根底与他的刻苦自学精神分不开,和他所经历的客观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考察《从文自传》之中的“身份预设”,不难发现,“乡下人”,便是沈从文对自己所作的“身份预设”。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言之,倘若说20世纪30年代《从文自传》之中的“乡下人”内涵主要是从创作层面出发,针对“城里人”而言的。那么,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则更多是为了凸显自身精神的独特性与思想的边缘性。实际上,这种凸显,恰是这一时期,沈从文对自身思想源头进行了清醒审视之后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与“唯一”沈从文先生为人谦和。他的谦虚,不同于君子式的谦谦,不同于文人书斋生活的自忖,而是源于对周围世界的惊异与赞叹,源于面对博大精深的自然与人生,面对丰富浩繁的历史的一种水不衰竭的兴趣,永不满足的求知,同时,又是永远难以劳究的自愧与自叹。这从他的顽童生活、行历时期以及后来的作家与研究家生涯都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他在行动中,在言谈为文中、你感到他脑子里不是纠缠于某个书生式的命题,而是装着我们生活其中的一个深邃的世界。这样,当他认定自己是“乡下人”,对评论界述说的“我被称为乡土作家”表示…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以小学的资历只身闯入北京 ,凭着“乡下人”的执著 ,创造了文坛的一个神话 ,一段传奇。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试图对政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却又对它欲说还休 ,关注现实又憧憬理想 ,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从湘西孤身一人来到城市,在投入不到城市的怀抱后,以“乡下人”自居坚持着他的文学道路。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孤独的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到处都充满了城乡两类世界的冲突。对乡村的赞美和对城市的批判,都凸显着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向往和追求,亦揭示着人本自然、重返自然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一个感觉型艺术家,沈从文的艺术感觉主要表现为凭印象、直觉和想象,以童年视角去打捞故乡湘西的风物人事。这种艺术感觉与作家同时代的新感觉派的创作迥然有别。而在更深层次上,沈从文的艺术感觉又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都市的特点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常被视为政治环境压抑作家创作自由的典型个例.实际上,<边城>已经耗尽了作者的"牧歌"曲谱,沈从文已面临"抽象的抒情"的困难.由于社会的动乱纷杂,再加之沈从文身份由"乡下人"到"土绅士"的转变,他已经难以保持明澈恬淡的心境来建构湘西的"人性小庙".<长河>的未竟,除了国民党书刊审查制度的外因,"牧歌"文体和"史诗"文体之间的冲突,应该是其断章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1971年沈从文"地下"写作长篇章回体小说<来的是谁?>.这篇有意避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家族史兼地方史",也以只完成楔子而告终.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追溯沈从文<边城>以后的创作,发现沈从文<边城>之后,一直纠缠在文体僭越的困惑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张兆和堂兄张鼎和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搁浅以后,沈从文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从"牧歌"到"史诗"的转变,而这一时期他的文物研究影响却逐渐扩大,他最终把文物研究当成后半生的职业.因而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并不是斩钉截铁式的突然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971年写<来的是谁?>.  相似文献   

20.
在《凤子》中,沈从文破除了归隐的基础、文化预设、物质可能和终极目的,涉及的是归隐的不可能性。沈从文以反讽为特色的隐士的归隐应当被理解为哲学和神秘意义上的归隐。沈从文的所有思考经过了反讽的筛选都被改头换面了,反讽性的超脱,相对于严肃的彻底超脱只是局部的。另外,这是一种双重的超脱:一方面,作者虽不乏公民与政治意识,但这却不成为一种崇拜;另一方面,生命的张力和对知识的相对化阻止了向神秘主义的转变。沈从文的人物并不逃避,他们生活在现实中。从根本上,沈从文将一个以极端化为特色的时代加以相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